岳小涵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青州民歌《茉莉花》和《打秋千》。《茉莉花》是中國傳統民歌的一個重要曲牌,在我國許多地區都流傳著包含當地特色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對民歌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青州民歌中《打秋千》這首作品極受人們喜愛,有音樂家把這首作品改編成現代歌曲。為了更深入了解青州民歌,研究青州民歌特點,本文以《茉莉花》和《打秋千》為例深入分析。
1、《茉莉花》的音樂分析
《茉莉花》運用傳統民族調式的C 宮五聲調式,2/4拍的節奏型,速度是中板,結構是帶再現的二段體。
第一樂段A(1-16)是對應式的兩樂句,第二樂段B(17-27)不規則的兩樂句,尾聲(28)。第一樂段的第一樂句a(1-8)有8 個小節,是由兩個換頭的重復樂節組成。以八分音符為主,第2 小節加入了一個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讓旋律聽起來更緊湊并且和第二個樂節形成對比。第二個樂節開頭加了一個弱起小節與第一個樂節形成對比。第一句整體旋律線條的走向上揚的,并且旋律平穩。第二樂句b(9-16)有8 個小節,以八分音符為主,第14 小節加入了四分附點節奏型。第二樂句b 旋律線條整體呈下行,第15、16 小節運用了二度下行,構成樂段結束的下行收攏感。
第二樂段B 的第一樂句c(17-21)有5 個小節,和第一樂段A 不同的是第17 小節出現了五度大跳和兩個四分音符的新節奏型,與第一樂段A 的兩個樂句形成對比。樂句c 結束處用了四分音符,沒有同樂句a 和樂句b 結尾一樣有兩拍的拖腔,沒有結束感,讓人聽覺上認為樂曲在向后繼續發展。第二樂段的第二樂句d 是再現句,再現了a 樂句的主題旋律(2-4、6-8)小節,用經過音把尾音擴展了出來,渲染了樂曲結束的感覺。這首作品的聲部集中在中音區,在a、b、d 句結尾處伴有拖腔,使音樂層層推進,流暢動聽。表現出少女對茉莉花由衷的喜愛和想要摘卻十分不舍的憐惜之情。
2、《打秋千》的音樂分析
《打秋千》是傳統民族調式的C 宮六聲加變宮調式,2/4 拍的節奏型,速度是行板。與《茉莉花》結構相同,是對比式的二段體。
第一樂段A(1-16)是規則的aa’bc 四句的結構,第二樂段B(17-26)分為不規則的兩個樂句df。第一樂段的第一樂句a(1-4)和第二樂句a’(5-8),是兩個完全重復的樂句。節奏規整,前兩小節為八分音符。后兩小節為四分附點和二分音符,為歌唱的拖腔做準備。旋律中有一個四度的跳躍,烘托輕松愉快的氛圍。第三樂句b(9-12)中三個小節為八分音符節奏型,句尾沒有拖腔從節奏上與前兩個樂句形成對比。旋律上加入兩次八度大跳,在第二次大跳之后旋律呈下行,從變宮到羽結束,沒有得到穩定解決,引出第四樂句c。c 樂句(13-16)是a 樂句的同尾換頭句,又一次強調主題。
第二樂段B 的第一樂句d(17-23)包含七個小節,第17 小節是第二樂段的新主題。d 句頻繁出現八分附點節奏型、使用八分休止符與A 段形成對比。第二樂句f(24-27)只有三個小節,是d 樂句第22、23 小節的承遞,回到宮音結束。
1、《茉莉花》的歌詞分析
《茉莉花》中歌詞的陰平213①分別是:哎、開、數、也、掐;陽平42①分別是:好、滿、戴、恐、人;上聲55①分別是:一、朵、數、俺、有、心、枝;去聲21①分別是:茉、莉、花、呀、吆、園、是、待、又、怕、那、看、罵。由此可見這首作品歌詞的青州方言發音,聲調以上聲和去聲為主,句尾處多用去聲。
第一句中包含一個習慣性襯詞“哎吆”,它屬于習慣用語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是街頭巷尾青州百姓在交流中常用的詞匯。讀作[ai][jau],在普通話中用陰平和輕聲,而青州方言則用陰平和去聲其發音走向向下。從第一句開始(除最后一句外),在每一句的結尾處都有一個“呀”字,屬于拖腔襯詞。它的作用在于增加句子長度,擴充旋律,使旋律線條更加完整流暢,豐富作品的民間特色。第二句中的“著”在青州方言中讀[t?uo]是復韻母用輕聲,在句子中作結果補語的成分,強調的是動作發生后所造成的影響;而普通話中“著”是給正在進行的動作做助詞,強調正在發生的事。第三句中的“俺”[?an]是“我”的意思,在普通話中“俺”是零聲母開口呼字①,青州方言讀成有舌根濁鼻音聲母[?]開口呼。在青州方言中還有許多與之讀音類似的字,比如:愛[??]、襖[??]等。“俺”這個字的讀音充分體現出青州人民憨厚樸實的性格特點。第三句中的“待”讀音與普通話相同,但表達深意卻大有徑庭。“待”在普通話中表示停留、陪伴侍奉之意,而青州方言則表達將要去做某件事。第三句中“掐”在青州方言中是采、摘之意,而普通話中則表達用指甲按或切入之意。第四句中的“人”青州方言發音為[l?n],普通話“人”發音為[??n]。青州方言無[?]這一聲母,凡包含[?]聲母的字都讀作[l],如:肉[lou]、如[lu]等。
青州小調《茉莉花》與江蘇《茉莉花》相比,江蘇《茉莉花》主要采用十六分音符,節奏短促、輕巧,旋律活潑,十分具有江南絲竹音樂的特點;青州小調《茉莉花》旋律的主要節奏型是八分音符,速度較慢,而且結尾加襯詞旋律較江蘇《茉莉花》成倍擴張,音符上下跨度增加,非常具有山東小調的特點。青州方言與江蘇方言的發音相差甚大,由此歌曲的旋律因為方言發音也發生改變。江蘇方言是吳語語系,抑揚頓挫、清雅流暢,所以江蘇《茉莉花》的旋律線成波浪形上下起伏;青州方言發音多上聲和去聲,所以旋律走向由波浪上下起伏變為多下行。
這首作品采用分節歌的形式,共有九段歌詞。“八月里秋風涼,哎嗨九月里菊花黃,大膽的張生越過了粉皮墻,倒惹得崔鶯鶯才把那門來關上。小生跪門旁。哎嗨禱告聲小紅娘,可憐俺張生離了家鄉,你若是不開門,小生跪到東方亮。刷楞楞把門開,哎嗨刷楞楞把門開,開開了樓門不見了張秀才,當是心上的人呀,不想詩歌妖魔鬼怪……”②從第二段歌詞開始講述的是《鶯鶯轉》中張生追求崔鶯鶯,崔鶯鶯終于要與張生在一起時,張生拋棄崔鶯鶯而去的故事。后幾段歌詞把負心漢張生比作妖魔鬼怪極具諷刺意味,體現了青州人民直爽的性格,也體現了青州人民對忠貞不渝愛情的向往。
2、《打秋千》的歌詞分析
《打秋千》的三段歌詞中陰平213①共有四個字;陽平42①共有十二個字;上聲55①共有十八個字;去聲21①共有二十六個字。從各聲調的字數比例可以看出,青州方言讀音音調的整體特征是:以上聲和去聲為主要發音音調。
《打秋千》這首作品中歌詞最具地方特點的有以下幾處:第一段中的“了”讀[li?]輕聲,在動詞和表示處所的補語之間做連接詞,形成“動詞加了加處所補語”的句型,這種形式在青州方言中比比皆是。例如:放了椅子上吧、我的衣服掉到了桌子底下。第二段中的“腳”讀[t?y?]上聲,人的身體器官足部,讀音與普通話不同,在普通話中讀[t?au]上聲。這一段中有兩個兒化音——“腳兒”和“面兒”名詞后加兒化音,在青州方言中也是司空見慣的,讀音聽起來更輕巧俏皮。第三段中的“回呀么回”用A+習慣襯詞+A 的形式,這是青州方言中特殊的動詞重疊方式,目的在于加強語氣。每段的“哎呦我說是呀”和“咿呀哎嗨呦嗨呦”都是襯詞部分,增加了旋律的飽滿性。每一段歌詞結尾處的“哪”讀[na]在青州方言中用無音調輕聲,多用在句尾加強語氣,是習慣性襯詞;而普通話中卻用上聲,做疑問詞。
這首作品分為三段,雖然每段的歌詞內容都不同,但富有層次感。首段先跟聽眾交代了進行打秋千這項娛樂活動的時間、參與的人物和打秋千的地點;第二段描述了參與這項活動的具體感受和動作;第三段描寫打完秋千回家的場面,并且強調了打秋千所需要的時間結點。
整首作品的歌詞十分押韻,每一句的韻腳都落在“an”母音上。歌詞工整押韻,讓歌曲的哼唱性更強,瑯瑯上口,歌詞旋律的配合更加協調,更能夠使歌詞和旋律產生優美悅耳的共鳴。
青州地區的《打秋千》在突處山東地域特點的基礎上,很恰當的展示了青州人活潑好動的一面。
由于我國南北地區風土人情的不同,與江蘇《茉莉花》相比,青州《茉莉花》反映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更豪放直接一些,所以筆者在演唱這首作品時,采用真聲偏多的混聲來演唱。真聲偏多保留了歌者本嗓的特點,聲音相對結實,符合山東人直爽的性格特點。用一點假聲來銜接,使音色更加悅耳,聲音上下一體,也能夠很好的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例如:“好一朵茉莉花”中的“好”、“茉”“花”這三個字都是以開口音為韻母,在演唱時容易把聲音唱散且位置不夠高。所以在唱這幾個地方時一定要提笑肌,咬住每個字的字頭,向自己的真聲靠攏。這樣演唱出來的聲音音色更加集中明亮,聲音更富有穿透力。
由于《茉莉花》這首作品旋律線條比較長,且結尾處還有拖腔,因此在演唱時要注意氣息的支撐。這首作品的第三句與第四句之間的換氣口很短,容易因時間倉促吸不滿氣而提氣,這里在演唱時應格外注意。
《茉莉花》這首作品第二句中的“開”拖腔較長且位于樂句的中間、三句中的“罵”旋律比較復雜,筆者在演唱時采用斷腔來演唱。就是運用聲斷氣不斷,在不換氣的同時突然停頓一下,把音斷開。這需要扎實的演唱功底,使聲音聽起來斷中有連,連中有斷。這首作品一共九段,演唱時從第二段開始要注意把握歌曲的故事情節。演唱者在演唱時要更富有畫面感,通過強弱對比和情感表達,讓聽者產生共情。
《打秋千》這首作品描寫的是農歷三月初三過清明節的時候,婦女結伴出游去打秋千的熱火朝天、興高采烈的情景。因此,作品的演唱應該是輕松,歡快,活潑的。
歌曲是以第三人稱的口吻給聽者描繪“打秋千”這件事情的,第一段里“清明又三月三,清明又三月三”這一句中“又”這個字在演唱時要加一個滑音從前面的g 滑到小字二組的c,在“月”這個字前加一個6 作為前倚音,這樣的過渡使歌曲聽起來更連貫;“三”這個字的時值很長,演唱時加一點斷腔,并且這部分在演唱時要做到聲音甜美可人,讓聽眾在開頭部分就可以感受到小姑娘出門打秋千的那種喜悅。“十八的姑娘她又去打秋千”這一句在演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演唱時強弱的控制。其中“十”和“姑”這個字的旋律有一個八度的大跳,把歌曲推入高潮,且它位于強拍,在演唱時應該著重強調,咬字要咬準,把強拍突出出來。后面的“的”處在弱位,并且是大附點音符中的八分音符,它在演唱時要把聲音壓小,與前面的“十”和后面的“姑”形成明顯的強弱對比。“她又去”這三個字無連音符號,在演唱時要用斷腔,在聽覺上給人簡短、抑揚頓挫的效果。
第二段主要描寫的是打秋千的過程和動作,在演唱這一段時,歌者的眼前要有畫面感,就仿佛自己已經置身其中,腳踩在秋千上來回蕩,還可能因為一個不小心摔倒在地上。這一段在演唱時要注意音色甜美明亮,在“兒、三起兩起”增加甩腔,充分表現出打秋千的姑娘的興高采烈。
第三段“太陽落下了山,打完秋千回呀么回家轉”這一句跟前兩段相比,在演唱時要注意歌詞的連貫性,不使用斷腔,以給人夕陽西下,玩了一天的姑娘們帶著一身疲憊回家,雖然累但是心情好,這還要求歌者在演唱時注意聲音的位置,明亮的音色的控制。
這首作品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帶有兩處襯詞,演唱時要吐字自然清晰。
《茉莉花》與《打秋千》這兩首民歌是青州民歌的代表作品。通過分析歌曲旋律與青州方言發音特色,得出這兩首作品的歌詞每句結尾處多用去聲,旋律走向也隨讀音音調呈下行趨勢。兩首作品都采用分節歌的形式,同一旋律用不同的歌詞演唱多遍,但不同的段落的歌詞之間層次感強,前后段歌詞內容邏輯縝密,敘事性強。演唱者在演唱中,在把握方言特點的同時更要注重歌曲的敘事性,通過歌聲把聽眾帶入到歌詞所描述的故事情節中。
青州的音樂文化是一代代人口口相傳留下的寶貴遺產,直接反映了青州民眾質樸醇厚的性格和真實的生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間歌曲更是種類繁多,青州小調只是中國民間歌曲的小小一角。希望更多音樂從業人員可以對不同地區的音樂文化進行探究,讓更多年輕人得以接受和傳承。■
注釋:
① 于萍.青州方言內部差異研究[D].山東大學,2005.
② 崔照忠.青州民歌[M].青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