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舒伯特為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終年31 歲,一生都活在動蕩的戰爭年代之中,在無奈之下只能在音樂世界中實現自己的理想,為此其作品也充滿了夢幻的色彩。《C大調流浪者幻想曲》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于1822年11 月面世,以交響式為基礎,并將音樂動機貫穿于全篇的四個樂章之中,區別于其他奏鳴曲,其結構更為自由且內容更為豐富,影響力非常之深遠。舒伯特當時剛剛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生活,疾病纏身,而心中的痛苦及迷惘溢于言表,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向命運低頭,反而選擇了勇敢的抗爭,為此這一作品不僅流露出舒伯特對于生命的留戀以及對于音樂的熱愛,同時也飽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完美的詮釋了一個流浪者的心理活動。
整體的框架為奏鳴曲式結構,其速度為熱烈的快板,主題在C 大調上呈現,且無論是其節奏還是其和弦設計都與其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的開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節奏形式為先揚后抑,以一個強拍長音配合兩個弱拍短音來模仿貝多芬的“重復強音”手法,但在情緒表達方面則較為抑制。第1~17 小節為呈示部的主部,開端為ff 的力度與跳音的配合,前兩句共6 個小節,略帶試探性的意味,而7~17 小節則是對主題動機的擴展,以一連串的大和弦以及上升的短琶音來訴說一個少年對于未來的無限希望,其中的14 與15 這2 個小節由弱至強,營造了一種緊張感,使得這一部分的旋律跌宕起伏,而情緒矛盾也更為突出,最后以C 大調結束來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調,通過主題動機的先揚后抑以及主部的先抑后揚來尋找平衡。第18~45 小節為連接部,其節奏型同主部相似,以弱音為開端并以G 大調持續推進,試圖以十六平的快速節奏來表達作者與命運抗爭的決心。第45~52 小節為副部,極具歌唱性,通過對主部動機節奏型的變化來表達這一幻想曲的自由特性。第53~69 小節為結束部,其素材來自于連接部及副部,密集十六分音符的演奏由慢至快并在高八度的副部主題上再現,拉回了作者已經飄遠的思緒。第70~111 小節為展開部,其調性布局并沒有被古典奏鳴曲所局限,反而以主調為開端并對主部主題加以展開,以上四度下五度的循環轉換持續至第82 小節,隨后便轉為了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中的新調式布局,即三、六度調性關系轉換,同時還聯合了重復、反向、模進以及倒映等創作手法,而112~131小節則對副部主題進行再次展開。第132~188 小節為再現部,并未回歸主部的調性,以#G 音的大小七和弦結尾并為第二樂章鋪墊。
這一樂章的框架為#c 小調的變奏曲式,其速度為柔板,主題在前8 個小節,隨后進行了7 次變奏,且無論是其調性與旋律,還是其結構與形式,亦或是其情緒與意境都與其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密切相關,這一樂章的主題還保持著前四后八的特有節奏型,各聲部之間共進行了5 次重現與編組,雖然其節奏型一致,但相較第一樂章而言,由偏低音區的左右手柱式和弦、柔板速度及自由的節奏構建起來的情境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儼然展現了一副主人公拖著沉重的腳步并緩慢的行走在空曠的大街上的畫面,仿佛在訴說著已經長大的少年因無情的現實打擊而不再壯志躊躇,作者在創作時更是以較為暗淡的#c 小調來凸顯這一頹廢的氛圍,用以表達一個疾病纏身的流浪者不住哭泣并不斷回想起少年時代的美好,以第一句的收攏性終止以及第二句的開放性終止來表達作者渴望擺脫這一困境但又不得其法的無奈之感。
該樂章的結構為五部并列的回旋曲式,上一章的ppp 力度連接著這一章的ff 力度,同時也實現了由柔板至急板的自然轉變,其主調為降A 大調,用以表達作者雖然受到沉重打擊但仍然勇敢的與之進行斗爭的信念。五部并列的結構相對而言更為自由,創作時綜合運用到了變奏、回旋、展開以及再現等手法,這也使得主題動機中的附點節奏更為靈活,且舒伯特對開頭主題進行了多次和弦反復,聯合了不斷攀升的音階,而其中強有力的附點節奏似乎是作者對自己的加油打氣,音樂情緒隨著不斷涌動的音階而達到制高點,用以展現一種樂觀向上且追求光明的英雄氣概十分貼切,且與第四樂章的連接也更為自然。
其結構為一個帶尾聲的三部結構,第一部分為1~32小節,其主題動機與第一樂章之間有密切聯系,經簡化及變形而來,隨后的8 個小節動機則以左右手交替的形式出現,此時另一個聲部的原型為第一樂章副部主題中的經過長句,以對位的形式與主題動機加以配合,為此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具備了賦格的特點,最后在四次對答陳述之后結束了第一部分;就第二部分而言,其展開部旋律聲部的素材來自于賦格段的第二小節,涉及到的音程為三度骨干音及其轉位六度音程,而此時的賦格段八度音主要起到了襯托的作用,實現了音樂氛圍的層層遞進,就調性而言,這一部分涉及到d、e 及a 之間的轉變,結尾處的賦格段主題落在了C 大調之上,用于連接樂曲的再現部,其主調也更為穩定,最后用一段炫技性內容來烘托樂曲的高潮部分。強而有力的重復音在《C 大調流浪者幻想曲》中的應用較為普遍,作者希望以此來突出一種反抗精神與民族精神,為此也在這一章也中借鑒了貝多芬的英雄主義經典寫法,以此來塑造音樂形象并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
舒伯特以ff 的力度及C 大調開始,在第一小節重復的八度和弦之中,第一拍及第三拍的譜例上都有重音標記,為此演奏時應以手掌關節作為重要支撐并保持垂直的落鍵,進而得到更為集中且更加清亮的音響,以此來凸顯流浪者與命運對抗的勇氣,就琶音的處理而言,演奏者應提前找準把位,盡可能提高手指轉位的準確度,牢牢把握這一章的情感色彩,從而引導聽眾去感受作者心中的痛苦及無奈。以第14~17 小節為例,其力度變化為p-f-ff,右手的連續大和弦配合左手向上攀爬琶音,漸強的處理恰好符合這一段的激昂情緒,演奏時需維持144 個四分音符每分鐘,第16 小節的八度和弦可稍作一次停留并于第二個八度立即恢復原速,整體呈漸強趨勢,其結尾落在了E 大調主和弦的延長音之上。以第18~46小節為例,其速度變化較為復雜,由ff 至p 再到pp,同時以左踏板來配合pp 力度,進而營造一種漸行漸遠的感覺,其情緒也趨于平穩,第32 及38 小節則更加強調左右手的配合,其中的琶音既可用左手演奏也可用右手,只需保持樂句的連貫性,這與演奏者的手指技能有密切的關系。第110 小節中的三連音音型,演奏者既要確保演奏的清晰度又要強調節奏上的均勻,雖然其力度標記為pp,但由于演奏者的手指條件有所差異,為此也可借助左手去完成低聲部的演奏并保證右手高音部分的連貫,而第112 與113 小節的第二拍的右手部分都有重音標記,為此在落鍵時無需過快。第一樂章的技術難點在第162~164 小節之中,左右手交替的連續八度對演奏者手腕彈性的要求相對較高,還需充分調動大臂、手腕、手掌以及手指,而第165 小節后的力度則在fz、p、pp及ppp 之間交替變換。
第二樂章為柔板變奏曲,其主題旋律及素材均來源于藝術歌曲《流浪者之歌》之中,開端便為pp 力度與左踏板的配合,演奏時應當注意樂句之間的氣口,進而保障其連續性,就觸鍵方式而言,首選手指水平觸鍵的方式,演奏者需要以手指的第一關節為主體,通過手指向前或向后的平穩橫移來發聲,只有確保琴鍵觸底才能得更為理想的音色。以第223~226 小節為例,右手負責旋律部分,為此在練習時可以采用分手或分聲部的方式,以附點變奏的方法將旋律音加以延長,這也使得提速后的旋律聲部更為清晰。分析第四變奏的片段(第227~230 小節)可知,左手部分的演奏以三十二分音符為側重點,最理想的音響效果應當如蜻蜓點水般輕盈,右手部分的演奏則以六十四分音符為重點,最理想的音響效果應如行云流水般連貫,演奏者在練習時應當強調指法的固定,左右應當弱于右手,且在進行第五變奏演奏時應當強調fz 力度至pp 力度的轉變,進而自然的過度到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為急板樂章,其結構為詼諧曲式,相較而言其情感變化更為明顯,且節奏感也相對較強,雖然在速度方面并沒有做統一的要求,但基本都維持在每一分鐘120 個四分音符左右,整個樂章基本都以強力度為主,ff 更是常見,對于演奏者的體力要求也更為嚴格,右手部分的高八度主題旋律重復了兩次,但演奏第二次時應當更為緊湊、也更為干脆,由于這一部分的觸鍵速度都較快,為此應當集中一切力量,進而突出這一部分的諧謔風格并描繪一副輕松愉悅的舞蹈場景,隨著調性由E 大調到bA 大調的轉變,其音樂情感也由憂傷轉為了喜悅。以第305~308 小節為例,與第319~322 小節的演奏非常相似,尤其是右手部分的一連串上行與下行三連音琶音的演奏,練習時一定由慢至快,進而固定每一個音所用到的指法,以此來減少因轉位失誤而導致的音準問題,演奏者應當找準手指把位,在練習同樣把位音是可以采用柱式和弦,以G-bF-bD-bB 為一組,既可以采用變奏的方式來練習,也可以采用分句及加重音的方法進行練習,強調左手附點音與右手三連音的配合,切不可過于生硬,演奏者應當以手臂下推并將力量灌注于指尖,進而得到更為清亮的音色。以第423~432 小節為例,以pp 開始并在第469 小節處轉為ppp,演奏者應以指腹緩慢觸鍵與離鍵,演奏連線跳音時只需稍動手腕并帶動手指畫圓,此處和聲已發生變化且左右手節奏型交替出現,為此在練習時應當先做分聲部練習。
第四樂章為全篇的結束部分,同時也是作品的高潮所在,其節奏感相對較強,開篇便是左手f 轉fz 的八度演奏,同時又以八度和弦的形式進行聲部的疊加,主題旋律與《流浪者之歌》中的素材高度一致,非常鮮明,演奏者在演奏時應當以手掌關節作為重要支撐,盡可能突出左手部分的八度主題旋律,為避免音響效果過于渾濁,為此在彈奏時需要勤換延音踏板,進而突出音色的厚重與扎實之感。以第631~654 小節為例,技術難點在于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動,每個小節的第一拍都要做到均勻且連貫,而左手則需要負責旋律的演奏,隨后以左右手交替分解和弦的形式進行演奏,在日常練習時應當由慢至快的進行分手練習,尤其是右手的八度處理。又如第658 小節中的fffz 力度,右手的琶音演奏應當突出顆粒感并以此來呼應左手部分的八度主題,這一部分的織體形式較為多樣,經分解八度及震音來推動情節發展,演奏者的大、小指應當堅定、有力,隨后的第659小節在左手部分再次出現賦格,演奏者應當配合延音踏板來加強效果。除此之外,第668~673 小節中的震音應當提前做漸強準備,以手掌支撐并以指尖觸鍵,而第704~709 小節中的雙手琶音應當強調每個音的清晰演奏,其手腕應當隨著旋律橫向移動并結束于強有力的八度和弦之上。
《流浪者幻想曲》極具歌唱性及抒情性特點,反映出了舒伯特的個人創作特征,音樂語言的靈活應用突出了他內心的困苦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且該作品的音樂表現力極強且情感表達更為直接,這與其音色的多樣化也具有一定的關系。舒伯特對于人和事的情感體驗較為復雜,無論是痛苦與悲憤,還是無奈與彷徨,亦或是希望與追求都得到了完美的詮釋,為此本文對其創作特性加以分析,鼓勵演奏者基于原作品并融合自己的感悟來進行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