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尚
《通志》歷來是了解一個地域過往政治、社會、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它對于探求一方發展之軌跡,謀略百里興替之根本,起到資治教化存史作用。《通志》作為官方記錄當地地情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本地區過往的音樂史跡在《通志》中有跡可循。筆者根據廣西地情網記載的《廣西通志》中《民俗志》《文化志》的音樂史料(上世紀50-80 年代末)對其北海、欽州、防城港的傳統音樂進行統計,作為了解廣西沿海地區音樂史跡前期資料的參考。
廣西沿海城市傳統音樂類型豐富,北海老楊公、耍花樓;欽州跳嶺頭;防城港京族哈節充分顯示廣西沿海音樂類型多樣,各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音樂活動。如京族哈節,據史料記載,明正德六年(1511)京族人在巫頭、澫尾、山心等淺海島嶼定居。此后數年,各村京族人相繼在村里建設哈亭,開始舉辦哈節慶典①。作為記錄京族哈節的最早的史料,也簡述京族哈節的由來。欽州跳嶺頭作為祭祀慶祝豐收的節日,集祭祀、舞蹈、戲劇于一體的傳統民族,帶有一定的“巫文化”的色彩。戲劇方面北海粵劇、欽州采茶戲、防城港潮戲(劇)顯示本地居民對戲劇種類及風格的偏愛。防城港唱哈作為京族哈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地域特點的同時也彰顯海洋音樂文化特色。采茶戲曲調豐富,題材貼近百姓生活,在桂南地區深受百姓喜愛,欽州市欽南區申報的欽南采茶戲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②。作為桂南及欽州地區的特色戲曲在非遺的保護及傳承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2000 年作為新千禧年的開始,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新浪潮,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進一步的發展。廣西沿海城市(欽州、北海、防城港)隸屬于我國西南沿海,音樂文化有著獨特的海洋文化風味。也是廣西特色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0-2019 年中國知網有關廣西沿海城市的音樂史跡主要集中在京族音樂(民歌、哈節、儀式音樂)北海咸水歌、音樂教育、類文獻共計128 篇,現以上述各類代表性文章作為參考。
2000-2019 年中國知網有關研究京族音樂占比較大,如楊秀昭、何洪《京族音樂調式論》,葉峰《對京族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設想》等,研究者結合京族民歌語匯對其音樂題材、音樂形態、民歌與民俗、京族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對京族民歌進行分析考察。通過學者的研究與傳播,擴大京族音樂對外的影響力,現今京族作為防城港市的音樂文化符號之一,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咸水歌文獻如黃妙秋《廣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李亞麗碩士論文《僑港歸僑咸水歌的傳承保護研究》,吳霜、陳韻《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北部灣多元音樂文化觀的考察研究——以北海疍民傳統婚禮的儀式歌樂為例》等,論文對咸水歌的音樂形態、傳承與發展、咸水歌與民俗等角度分析研究。通過論文了解疍家人出海捕魚、民俗婚嫁都與咸水歌密不可分,咸水歌作為疍家人水上文化的象征同時也體現出海洋音樂文化的表征符號。音樂教育文獻如李妍奇《廣西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發展——以欽州民間音樂為例》,曾美良碩士論文《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等,主要為北部灣地區的高校對本土音樂引進課堂的深思、音樂教育教學的現狀與思考、廣西傳統民族音樂在高校課堂的運用等方面通過學者的分析解讀與國家政策的保護傳承對廣西沿海城市的傳統音樂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綜觀廣西沿海城市音樂論文,學者從多維度對廣西沿海城市音樂的音樂形態、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音樂文化現狀的深思等方面做出較為全面的分析與解讀。以多學科、多視角互相交叉進行分析研究,以本土特色傳統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有對具體地區、民族、音樂風格的分析考察。也有宏觀層面對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文化的后續發展進行深入探討。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成為人類聚居的主要地區及活動范圍。居住在城市中的市民也需音樂文化的滋養,城市音樂文化作為城市的精神層面有待于加強。建國以前,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主要在各家門前或街道、廣場、山坡、嶺頭等地舉行,由社會團體組織或群眾自發開展。建國后各地文化館逐步建立,如欽州市文化館始建于1950 年,1984 年在原址上重建,內設音樂舞廳、錄像投影廳、文藝學習廳、科技學習廳、露天文化劇場等,為城區五大文化活動中心之一③。隨著城市的發展與完善,城市文化藝術中心的建立豐富市民的音樂文化生活,逐漸滿足中高端層次人群對優秀音樂文化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場館內部聲、光、電等舞臺設施的逐漸完善,為市民提供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官享受,演出劇目也不限于本地傳統音樂。
有“雅”就有“俗”,“俗”指民俗、通俗。相比城市文化藝術中心的消費模式來欣賞音樂,普通市民更喜歡在廣場、公園內進行市民音樂文化的交流。如北海市“歡樂珠城”廣場文化活動,作為城市廣場文化的特色之一。從開始的廣場晨練和曲藝表演,到現在大型綜合文藝晚會、文藝比賽、藝術展覽、文化娛樂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十多年來,市文化部門在北部灣廣場舉辦大型文藝晚會近800 場,參加演出人員達12 萬人次,受惠群眾250 多萬人次。2009 年第一屆“魅力北部灣”文化活動在北海舉辦,是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攜手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形式。旨在聯合區域力量建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打造廣西北部灣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為城市音樂文化生活的發展增添多樣化的形式。隨著國家的繁榮強盛,政治、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有顯著的提高,在國家政策的引領與扶持之下,廣西沿海城市的城市音樂文化種類多樣、形式各異、各階段年齡人群都能在城市音樂文化中找到自己喜愛的節目形式,能滿足市民的日常文化需求,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文化朝著多元化、多樣化趨勢進步發展。
隨著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拓展,2000-2019 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文化不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顯著提高。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文化逐漸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從京族哈節、北海粵劇、欽州城市音樂文化生活等城市音樂史跡方面反映出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文化活動的精彩,無論是現代潮流還是傳統音樂、民俗逐漸滿足市民的日常需求,通過城市音樂文化活動讓市民的物質享受和精神層面得到更多的滿足。
2000 年北海粵劇團參加自治區第五屆劇展演出大型歷史粵劇《珠還合浦》,獲桂花獎劇目11 個單項獎。2005 年,北海開展“文化北海、和諧北海”活動,全年組織文藝團體及民間曲藝團在北部灣廣場、海門廣場文藝演出245 場,并常舉行“送戲”等下鄉活動④。2007年,防城港市充分利用節慶開展文化交流,組織專業文藝團隊演出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中越青年北侖河界對歌、中越國際龍舟賽文藝演出、東興京族三島“哈節”、防城區“中越瑤族風情節”等,加深兩邊傳統友誼、促進兩國友好發展。2011 年,9 月9-10 日防城港市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在市行政文化中心和萬尾金灘舉行,來自柬埔寨、緬甸等東盟國家文藝代表及廣西部分高校留學開展文化交流⑤。2013 年欽州市在市體育中心、海豚音樂廣場、欽州灣廣場等舉辦“2013 年新春廟會”。開幕式當天(年初一)有舞獅、舞龍、煙墩大鼓、八音、采茶、扇舞、戲劇等11 方隊近500 名民間藝人,舉行文藝表演及欽州民間民俗巡游規模盛大空前。2015 年市文新廣電局組織欽州市第五屆群眾文化藝術節·采茶粵劇大賽。旨在更好地保護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挖掘優秀戲曲藝術,推動戲曲業持續有序發展。2019 年,首屆欽州·中國漁歌(號子)邀請賽在沙井蠔情廣場舉辦,邀請全國人民領略欽州海歌魅力。
廣西沿海城市的音樂文化與本地區傳統音樂息息相關。如欽州跳嶺頭是欽州市一帶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族民間節慶習俗活動。在欽州市各縣、區都有分布,距今已有470 多年歷史。2014 年11 月,欽州跳嶺頭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跳嶺頭”以民間信仰為依托,吸納和展示豐富的民族民間歌舞、戲劇等文化元素,融節日習俗、信仰習俗、村社習俗、宗教習俗、娛樂習俗為一體,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它源于壯族本土文化,又吸收漢族音樂文化,是壯、漢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產物,對促進民族大團結與文化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欽州、北海、防城港地處廣西沿海,海洋音樂風格尤為突出。如防城港京族獨弦琴藝術與海洋音樂和京族文化有直接的關系。京族是中國唯一一個靠海而生的海洋民族,京族獨弦琴作為京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海洋文化的獨特表達方式,同時也是海洋音樂文化的有機構成。獨弦琴的樂曲風格大都與京族人民的生活、風俗息息相關,如趕海、捕魚、織網等形式。獨弦琴的外形、音韻及演奏內容都反映出京族人民對海洋文化的熱愛。京族哈節、獨弦琴音樂作為海洋音樂的一部分,可探覓海洋音樂文化的存在方式、風格及音樂屬性,為研究海洋音樂提供了絕佳的資料范本。
城市音樂文化作為城市市民精神的滋養,對提高市民素質,建設美麗城市起到重大作用。“魅力北部灣”是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攜手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形式。2009 年至2019 年已成功舉辦十一屆,通過廣西區群眾藝術館和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群眾藝術館共同發起的群眾文化系列活動。旨在加強南、北、欽、防四市文化交流、合作、互動和繁榮,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再如北海“歡樂珠城”“珠城群星節”等音樂文化活動、防城港“歡樂西灣”“明江之夜”“京族哈節”等音樂文化活動使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文化日漸豐富,日漸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內涵需求,為廣西沿海城市的發展及城市音樂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本文以廣西地方通志、縣志和廣西人民政府網、廣西地情網、新聞等現代電子文獻中的記載的廣西沿海城市為調查對象,對2000-2019 年期間,這些城市所發生的音樂史跡進行梳理、研究。報告運用文獻學、歷史學、民族音樂學等領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對廣西沿海城市音樂史跡進行梳理與專題研究。通過調研整理廣西沿海城市的音樂史料,總結出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根植于當地傳統民族音樂、海洋音樂風格突出、城市文化類型多樣的特點。望此調查報告能為廣大學者研究廣西沿海城市音樂有所借鑒,讓我國對沿海城市音樂文化的研究能有更多突破性的進展。■
注釋:
① 呂俊彪,蘇維芳.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京族哈節[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后附大事記.
② 盧克剛,溫泉.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桂南采茶戲[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后附大事記.
③ 周開日,李智.欽州市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④ 北海市地方志編篆委員會編.北海年鑒(1999-2006)[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⑤ 防城港市地方志編篆委員會編.防城港年鑒(2007-2012)[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