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海雁 王楊伊
美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家庭親子美術活動、幼兒園美術活動課程、拓展性美術系列活動,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愛即陪伴,家長要和幼兒共同參與親子美術活動。例如,在主題活動“汽車嘟嘟嘟”中,教師準備了大大小小的胡蘿卜,邀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制作胡蘿卜小汽車。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有條不紊地設計著自己喜歡的汽車模型,在這個親子活動中獲得了寶貴的體驗。家長可以將空間資源合理利用,創設家庭“涂鴉墻”,為幼兒開辟一片美術活動天地。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主題活動“廚房叮當曲”中,幼兒結合認知經驗,開啟了一次有意義的拼搭之旅。他們能在活動中關注廚房用品,進行美術創意活動,以發現的眼光投入活動,用創意的思維讓活動更精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在幼兒教育中是一項核心資源。”幼兒園在創設環境時,必須讓幼兒參與其中,用幼兒的作品美化環境,讓課程軌跡看得見。例如,在微課程《葫蘆變變變》中,教師將幼兒彩繪的立體葫蘆做成吊飾,裝飾在班級里,既美化了班級環境,又增強了幼兒的成就感。在“我是中國人”主題活動時,教師布置了“送給祖國媽媽的花”墻面,幼兒在選擇顏色中,不斷增加對花朵的認識,加深對祖國媽媽的熱愛;在交通工具主題活動中,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汽車圖片,并進行展示,把有關汽車的知識介紹給大家。家長還和幼兒一起拼貼汽車,給汽車涂色。
教師注重觀察幼兒的言行,選擇幼兒的興趣點,作為幼兒美術環境教育的內容。一次午餐后散步時,教師帶領幼兒觀察班級墻面,并提出問題:“你們喜歡樹葉嗎?喜歡哪些樹葉?為什么?”幼兒七嘴八舌。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教師開始用樹葉布置環境,幼兒也興奮地參與其中。幼兒在美術環境中感受著自然的美,逐漸增強其熱愛自然的情感,美術教育目標也漸行漸近。
在節假日,幼兒游玩回來后,往往很興奮。一次,在國慶長假后入園的第一天,教師讓幼兒說一說他們在假期里的所見所聞。
幼兒:我看到了猴子媽媽在給小猴子撓癢癢。教師:你覺得猴子媽媽愛小猴子嗎?
幼兒:嗯,小猴子笑得像朵花。
教師:你喜歡它們嗎?
幼兒:很喜歡,因為它們很快樂。
在一問一答中,幼兒對自己的所見所聞發表看法,并在紙上用畫筆表征,產生了積極的情感。教師應該巧妙運用美術環境,引導幼兒學會欣賞,在欣賞中促進其心智成長,最終達到美術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