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盛娟
面對管狀的玩具,幼兒有著極大的興趣。為了滿足幼兒的需要,教師創設了“管子博物館”,將吸管、水管、筆管、輸液管等都集中起來并呈現給幼兒,讓他們在“管子王國”中盡情、自在地探索。在這里,幼兒與“好玩的管子”邂逅、相約、相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不僅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還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具有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價值,它簡單易學,趣味性強,且種類繁多,能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要做幼兒生活的有心人,時刻關注幼兒的發展和需要,敏感的捕捉幼兒的興趣點,選擇一些貼近幼兒生活、幼兒擁有相關經驗的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為幼兒探究游戲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支持引導。
大班階段,因為活動的需要,教師在活動區中投放了管狀積木,幼兒對管狀積木很感興趣。積木在他們的手中變成了望遠鏡、小喇叭、小手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教師發現,幼兒對“管狀”道具有著濃厚的興趣,由此,引發了一場“好玩的管子”主題博物館活動。在這里,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吸管、水筆、毛筆、輸液管等豐富的管狀玩具,并創設舒適有趣的主題環境,設置了“管子王國”的活動場地,讓幼兒在“管子王國”里盡情探索。
奇遇一:管子里的奇怪聲音
游戲活動時,恬恬小朋友來到了“管子王國”,拿起一段藍色的塑料管子接在自己的鼻子。“呵,真好玩,老師,快看我像不像大象啊?”說著,她又拿起一段藍色的塑料管子,把兩根管子都接到自己的耳朵上,跳了起來。“咦,怎么有一點點聲音呀?”她自言自語地說著,停止了跳動,并專注地湊在管子口聽著管子發出的“聲音”。她趕緊來到我的身旁,以下是師幼對話。
幼:老師,這根管子里面怎么會有一點點聲音?
師:是什么聲音?
幼:是“嗚”的聲音。
師:怎么會呢?你拿另外一根管子試試看!
幼:我已經試過了,另外一根管子聲音很大的,而這一根管子只能發出很小的聲音。
師:“你仔細觀察一下,這兩根管子有什么不同?
接著,恬恬認真地研究兩根管子,沒一會兒,她找到了答案,告訴我:“老師,我發現這個有很大聲音的管子粗,另一根管子細。”“恬恬觀察得真仔細!管子之所以會有聲音發出來,是因為管子中間是空的,里面有空氣,空氣少,聲音就小了。”聽了我的這番解釋,恬恬似乎全明白了,她拿起手里的兩根管子向小朋友走去,迫不急待地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奇遇二:會“吐泡泡”的管子
在探索管子中間是空的這一特性時,幼兒在“管子王國”自選一根管子與水做游戲——吹泡泡。沒想到調皮的愷愷拿起兩根管子放在嘴里同時吹,活動室里“咕咚、咕咚”的聲音此起彼伏,這時一旁的幼兒全部被這聲音所吸引,也立刻行動,活動室里響徹“咕咚、咕咚”聲。看到幼兒完全被這聲音所吸引,如此開心,我沒有阻止幼兒的行為。
我想,此時我該做的應該是引領他們向更深處去探究。“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會有‘咕咚、咕咚’的聲音嗎?”聽到我的提問,幼兒立刻停止吹手中的管子,馬上開始思考。“老師,我知道了,是因為我用管子吹出來的氣遇到水才發出聲音的。”聰明的恬恬一下子就想到點子上,一旁的幼兒也對她的想法表示贊同。“說得真好,水本身不會發出聲音,只有氣流碰到水,才會發出聲音。” 幼兒聽到我的話,紛紛點頭。
奇遇三:難聽的“管子喇叭”
區角活動時,幼兒都在拿著自己喜歡的游戲材料開心地玩著,“啊……”忽然傳來了一聲“不雅”的聲音。大家全都被震住了,眼睛齊刷刷地望向發出聲音的恒軒。他手里拿了一段粗粗的塑料管,似乎也有點嚇壞了,紅著臉對我說:“老師,我對著管子叫了,我只是想試試管子能不能讓我的聲音傳到很遠的地方去。”其實在平時,也有個別幼兒在高興時拿著管子當喇叭,對著管子大喊大叫。此時,我該讓幼兒分辨樂音和噪音了。首先,我播放了兩段不同的音樂——優揚的鋼琴曲和嘈雜的機器聲。播放完音樂,我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幼兒都表示“鋼琴曲好聽”;接著,我就給予幼兒樂音和噪聲的正確概念:“教師把悅耳動聽的音樂叫做樂音,把那種刺耳、難聽的聲音叫做噪聲。請說說平時小朋友發出的那種尖叫聲是樂音還是噪聲呀?”“是噪聲,是不好聽的聲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問他們:“那以后應該怎么做呢?”“不要發出那種尖叫聲。”“小朋友講話應該輕輕地講。”“應該用好聽的聲音說話。”……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地暢談著。
看來幼兒已經初步了懂得樂音和噪聲的基本概念,我想以后我所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把這抽象的概念滲透到的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真正理解噪聲的危害,并共同參與環保活動,使“保護環境”深入幼兒的心田。
幼兒與游戲相遇,意味著他們要像一位科學家那般,不斷探究,不斷發現,將“為什么”掛在嘴邊,有一股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倔強勁兒。當然,當問題得到完美解決,它帶給幼兒的快樂則是無與倫比的。幼兒的游戲必須由興趣作為支撐點,當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出現,教師就當及時思考問題的誕生。在“奇遇一”中,恬恬小朋友被管子里的聲音所吸引,她很想知道“管子能發出聲音”的原因。這個問題是幼兒自己意識到的,她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大大增強其探究動力。教師順勢引導幼兒主動探究,讓恬恬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當然,在幼兒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引導的時機和方式,做到“遞進啟發——靜待花開——順水推舟”。一是遞進啟發:在游戲中通過啟發式提問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進一步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啟發幼兒主動發現、解決問題;二是靜待花開: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讓幼兒在自主探索、嘗試、調整的過程中,獲得關于問題的經驗;三是順水推舟:觀察幼兒的興趣和后續發展的可能,幫助幼兒回憶、整理,梳理經驗,并及時撤離支架,讓幼兒收獲成功體驗。
科學探究是一個充滿驚喜的過程,在不斷地探索和嘗試中,幼兒獲得經驗,體會成功的樂趣。教師需要做的不僅是引導幼兒解決問題,還要鼓勵幼兒發現問題。《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
在“奇遇二”中,幼兒用管子對著水吹,他們快樂地享受著“咕咚、咕咚”的歡快聲。在這愉悅的時刻,他們都沉浸在游戲的興奮中,而忘記了問“為什么”。此時,我很快發現他們的興趣,及時拋出問題:“為什么會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事物的本質,具有極強的探究意識。因此,我作為幼兒游戲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向幼兒提出這一問題,調動幼兒的思維。幼兒紛紛開始思考和討論,并表達各自的觀點。在這一過程,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探究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教師在游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幼兒活動的引領者,教師的創新精神決定著幼兒創新意識的發展。這需要教師在活動中時刻具備一雙發現創新的眼睛,在游戲活動中不斷進行引導和暗示,在關鍵時刻提出創新點,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最終促使他們發展創新意識。
在幼兒掌握了基本的科學認識后,我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提升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單純的說教是不可取的,教師需要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找準切入點,讓幼兒在親歷中增強情感體驗,引發心靈感悟,從而培養科學的情感態度。在“奇遇三”中,為了讓幼兒真正地理解樂音和噪聲的正確概念以及噪聲的危害,我借機生發了新的活動,運用生動的音像材料,讓幼兒展開討論。我將抽象的樂音和噪聲具體化、形象化,讓幼兒在親身感受中體會到“噪聲原來這么難聽,有這樣大的危害”。由此,教師可以自然地引出環境問題,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環保活動。
游戲把幼兒置身于一個開放的環境中,讓他們體驗樂趣、體驗“生活”、體驗科學、體驗過程、體驗創新、體驗成功。教師要立足幼兒發展,通過對游戲的觀察,收集有關幼兒行為的描述性資料或信息,了解幼兒在科學、客體、符號和社會性游戲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而形成豐富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