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向紅
我園地處農村,自然環境、鄉土材料多元,幼兒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皆蘊含著教育價值。作為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園,我園以《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為指導,在種植活動上積極探索。本文立足幼兒的學習發展,從勞動工具使用、種植活動前期準備、種植內容、種植過程等方面,闡述了種植勞動中的“錨點”,凸顯幼兒的主體性,促進他們和植物“共成長”。
在種植勞動中,工具必不可少。在此之前,教師提供的農具規格基本一致。因此,幼兒在實踐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如幼兒使用的鋤頭、鏟子、水壺等工具太大,且有安全隱患。結合前期的種植勞動,師幼都發現需要對現有的工具進行調整,豐富種植勞動工具。
豐富的勞動工具讓幼兒在種植勞動時,有了更多的選擇與發現。例如,幼兒在自然角需要運土時,他們會去工具房,選擇適合自己運泥土的工具。在鏟土時,幼兒會通過平著、豎著、側著等不同的方式,想辦法挖泥土;當手臂力氣不夠時,會嘗試用腳助力,以便鏟到更多的泥土。在管理蘆粟時,幼兒為了測量蘆粟的高度,運用紙管、小棒等自然測量工具,以及皮尺、卷尺、三角尺、直尺等各種測量工具;當蘆粟太高難以測量時,幼兒會想到梯子、竹子等輔助工具;在收獲蘆粟時,幼兒發現大的桑剪比班級里的小剪刀更好使用。
種植是一種實踐活動,幼兒在種植、管理過程中,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體驗勞動的快樂,感受勞作的艱辛,形成自己的種植經驗。而在種植活動中,幼兒通過探索和體驗獲得認知經驗,獲得能力發展。
種植活動前,讓幼兒參與種植準備會產生一定的預知和期盼,當種植活動真正開始時,幼兒會表現得非常感興趣和投入。例如,在南瓜種植勞動的活動中,教師及時抓住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南瓜子能種出南瓜來嗎”,進行課前審議,發現種植南瓜的價值,從而支持幼兒開展種植南瓜勞動。在確定種植南瓜之后,教師積極調動家長資源,聯系當地的南瓜種植基地,由家長帶領幼兒一起去參觀。在參觀過程中,幼兒發現,大棚內外的溫度有著明顯不同,知道南瓜喜歡生長在溫暖的地方。同時,幼兒通過觀察第一次近距離認識了南瓜苗,對種植南瓜有了一種期待。南瓜的種植從種植前準備、種植過程、種植管理,教師、幼兒、家長一起踏上了為期3 個多月的“南瓜種植勞動”探究旅程。
《指南》中提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因此,讓幼兒親身經歷、親自動手顯得尤為重要。
以“南瓜生長日記”種植勞動為例。在參觀南瓜種植基地之后,幼兒知道了種植南瓜需要多一點泥土,需要給南瓜搭一個暖棚。在家長的熱心幫助下,在教室外面的陽臺上,一個空間寬敞的南瓜種植“小基地”誕生了。幼兒將南瓜秧分別種在了暖棚和室外的“自留地”里,希望看到南瓜苗每天的變化。當暖棚里氣溫升高到21℃時,南瓜的莖、葉、花等不同部位都在發生著變化,而室外的“自留地”里的南瓜秧長得相對要慢。班上對觀察和照料南瓜感興趣的幼兒,從幾個擴展到多數。進入四月份,南瓜種植趕上好時節。幼兒帶來了不同的南瓜種子,想在室外的“自留地”里繼續種南瓜。這些南瓜籽會結出怎樣的南瓜?為了方便觀察,幼兒給不同的南瓜籽做好了標記。當秧苗長出來后,幼兒將這些秧苗移植到班級的“自留地”里,觀察早種的南瓜和晚種的南瓜的不同之處。
專用活動室相對獨立,充滿了真實的問題情景,吸引幼兒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例如,秋天里,幼兒收獲了種植園地上的黃豆。“黃豆能做什么”“豆漿、豆腐是怎么做出來的”……面對這些問題,幼兒在生活體驗館中生成并開展了“香甜的豆漿”活動。活動中,幼兒認識了生活中漸漸被全自動豆漿機代替的石磨,三人為一組;開始磨豆漿。在制作豆漿的過程中,幼兒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黃豆始終在小洞里打轉、磨出來的豆漿不會沿著水槽流入盆中等。幼兒不斷嘗試,改變操作方法,最終解決了問題。幼兒還將收獲的蘿卜拿到生活體驗館制作蘿卜絲餅,將采摘的蠶豆煮熟著吃,享受著收獲后的喜悅、快樂和滿足感。
幼兒的種植活動是家長收獲育兒理念和能力的源泉。家長了解了幼兒的種植活動,能改變其種植觀念,深入了解幼兒在種植中的學習和所獲得的經驗。為此,教師通過組織家長參與種植,“生活體驗館家長助教”等活動,努力讓家長融入種植活動中,通過多元路徑,讓家長深度參與種植勞動。疫情期間,隨著春種時節的到來,教師通過班級群,倡議家長與幼兒一起開展家庭親子種植勞動,如小班幼兒的家長幫助幼兒制作植物生長日記、大班幼兒每天堅持寫觀察記錄等。
種植是幼兒實踐、探索的好活動。在順應兒童發展的基礎上,教師將種植勞動融入課程,不斷關注幼兒與生活相契合的經驗習得,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獲取經驗的需要。
親近自然,喜歡探究是幼兒的天性。種植活動非常契合《指南》的理念。在種植活動中,我園還開展了一系列探究:如何設計種植活動載體、如何凸顯幼兒主體地位、如何提升教師觀察課程實施能力……一系列性探究活動的開展,有效提升了種植勞動活動的價值。
種植勞動過程是幼兒親近自然的過程,幼兒關愛生命、關注植物成長的天性得以展現的過程。對教師來說,種植勞動是“志趣相融的舞臺”;對幼兒來說,種植勞動是好玩的自然世界,潤澤了幼兒的靈性,實現了幼兒探究的生動、互動和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