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擴大解釋與限縮澄清*

2022-11-22 09:59:24吳飛飛
社會科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規則法律

吳飛飛

《公司法》第22條第1款規定: “公司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無效”,該款在學理上被簡稱為“公司決議內容違法無效規則”,其既是實定法關于公司決議無效規則的概括性、統領性規范,又是法律適用中公司決議無效判定的主要裁判依據。該款施行適用至今已接近16年,在此次《公司法》全面修訂的立法背景下,其法律適用效果究竟如何、具體有何改進提升空間,亟待梳理反思,以使其借助修改契機完成“迭代升級”。

其中尤須重視的問題是,《公司法》第22條的“公司決議內容違法無效規則”對決議無效事由未有明確列舉,給理論界和實務界留下無限的解釋空間。與理論界普遍主張限縮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態度迥然相異,①參見葉林:《股東會決議無效的公司法解釋》,《法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61—81頁;丁勇:《公司決議瑕疵立法的范式轉換與體系重構》,《法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82—101頁;王雷:《公司決議行為瑕疵制度的解釋與完善——兼評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第4~9條規定》,《清華法學》2016年第5期,第168—184頁。司法實踐中裁判者經由層出不窮的個案累積,不斷地為決議無效事由的“菜單”增加新事由,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侵權、缺乏明確的章程依據等均可導致決議無效,決議無效事由與不成立、可撤銷事由混同的情況亦比較常見,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擴大解釋現象呼之欲出。

《民法典》第134條已經將公司決議納入法律行為類型體系之中,法律行為效力評價規則對無效事由認定的緩和克制立場應一體適用于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認定。加之,公司決議相對于合同等傳統法律行為類型而言,有著更強的安定性追求,因此對其無效事由相較于傳統法律行為類型應作更窄解釋為宜。以此為觀念基調,本著對裁判者理解同情之初衷,反觀公司決議無效事由認定的裁判實踐,確有必要對其擴大解釋現象做系統爬梳,剖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礎之上就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究竟應當如何限縮的問題進行理論澄清,這是為本文的研究目的與寫作思路。

一、公司決議無效事由擴大解釋現象梳理

根據筆者對裁判文書的檢索梳理,當前司法實踐中裁判者認定公司決議無效的具體事由有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決議侵權、決議違反公司資本制度、決議成員不具備股東或董事資格等15種之多,在其中部分無效事由的認定中,裁判者對“公司決議內容違法無效規則”作擴大解釋的跡象顯著。需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擴大解釋現象,系指裁判者超越“公司決議內容違法無效規則”的射程范圍,認定案涉決議無效的情形,換言之,本文所稱的擴大解釋是一個描述性詞匯,而非是規范意義上的、法律解釋方法層面上的擴大解釋。該擴大解釋現象,歸根結底是公司決議瑕疵規則不盡完善、理論供給不足所致,裁判者對相關規則的擴大解釋,有些情況下并非是適用法律不當,有時候系為求結果正義而擴大解釋相關規則以“曲線救國”的無奈之舉。經對這些具體事由的提煉,本文將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擴大解釋現象歸納為以下兩個層面。

(一)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錯認

1.以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為由認定決議無效。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偽造股東簽名決議糾紛中。裁判依據是原《民法通則》第55條或者《民法典》第143條。 《民法典》第143條系承襲自原《民法通則》第55條,二者均是對法律行為有效要件的規定,二者均將意思表示真實作為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之一。簡單遵循反面解釋的話,直觀上似乎可以得出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則決議無效的結論。在案件裁判中,又分為兩種具體情形:第一種是以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為由直接認定決議無效。如在“林樹慶等訴魯青春等決議效力糾紛案”中,法院認為: “被告魯青春在被告田恒超授意下,以原告林樹慶、陸通寶名義作出同意解散恒光公司的股東會決議,并假冒簽名,該行為因原告林樹慶、陸通寶的意思表示不真實而依法無效。”①參見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人民法院(2008)甬東民二初字第345號民事判決書。在“郁新建與菏澤華鴻置業有限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案”中,二審法院認為: “由于9份股東會決議上郁建新的簽字均非其本人所簽,故可以確認該9份股東會決議內容均不是其真實意思表示,一審法院據此認定該9份決議無效,并無不當。”②參見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6)魯民終780號民事判決書。第二種是將意思表示不真實與其他瑕疵情形混合適用。③參見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法院(2014)濱民初字第1561號民事判決書,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人民法院(2017)黔0201民初4087號民事判決書。如在“迪力木拉提達吾提與和田昊龍農林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案”中,法院認為: “案涉股東會決議未通知于成立、王琴聲二位股東參加,侵犯了股東基本權利,系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決議,應當以無效認定。”④參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和田地區(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新32民終450號民事判決書。

將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作為公司決議的無效事由,系將法律行為的效力評價規則適用于公司決議的效力評價,以填補公司決議規則在表決權瑕疵事項上的法律漏洞,法律適用路徑本無可苛責之處。其錯謬之處在于:其一,在法律行為制度上,意思表示不真實,除通謀虛偽行為外,一般不直接導致法律行為無效,通常僅僅是導致法律行為可撤銷,更嚴格來說僅僅是導致意思表示可撤銷,⑤參見吳飛飛:《論決議對法律行為理論的沖擊及法律行為理論的回應》,《當代法學》2021年第4期,第44—45頁。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等幾種可撤銷行為均系意思表示不真實行為。有學者據此而對《民法典》第143條將意思表示真實作為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提出批評,指出“ (其)與整個法律行為的規范體系和法律對于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救濟制度不相協調……對整個法律行為的規范體系有極大的破壞力”。⑥李永軍:《從〈民法總則〉第143條評我國法律行為規范體系的缺失》,《比較法研究》2019年第1期,第55頁。換言之,意思表示不真實,從未真正成為法律行為的阻卻生效要件,以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為由認定決議無效,有為求裁判結果的實質正義而曲解、誤用法律行為效力評價規則的嫌疑。其二,公司決議資本多數決也好人頭多數決也罷,本身就意味著多數派對少數派的意思強制,在少數派看來最終通過的決議顯然沒有反映其真實的意思表示。然而,通常只要該意思強制目的正當、程序與內容合法,即為有效。股東因被偽造簽名等原因導致其意思表示不真實,應當適用意思表示扣減規則,扣除其表決權數后考察認定決議是否還滿足其成立要件。換言之,意思表示不真實要通過公司決議成立要件發揮其作用力,而不能直接作為決議的阻卻生效要件。①參見吳飛飛:《偽造股東簽名決議效力之判別——兼論意思表示瑕疵規則與公司決議瑕疵規則的適用對接》,《南大法學》2020年第3期,第3—4頁。

2.以侵犯股東權為由認定決議無效。股東會決議侵權無效,是司法實踐中比較常用的一個裁判規則,在股東會未通知特定股東參加、偽造股東簽名、開除股東、差額增資等糾紛爭議中,案涉決議均可能被法院以侵犯股東權為由認定無效。或許是意識到侵權與決議無效之間的邏輯縫隙,在裁判文書中法院通常會將侵權與違法作強行解釋對接,形成侵權即違法—— 違法則決議無效的論證線索,完成其裁判結論的合法性論證。如在“林學旺、張鳳英等第三人撤銷之訴一案”中,法院認為:“股東會決議侵害了當事人對表決事項發表意見的權利和優先購買權,屬于違反法律規定的侵權行為,故對確認兩次股東會決議無效的訴請,依法予以支持。”②參見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陜01民撤1號民事判決書。在股東除名決議糾紛中,法院亦會強調股東會決議剝奪股東資格,系侵犯股東固有權的違法行為,決議無效。③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8)京民再64號民事判決書,云南省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云03民終1039號民事判決書。從法律關系邏輯上看,侵權所導致的法律后果應當是停止侵害(決議不得實施)、損害賠償,而非阻卻法律行為生效,因此單純的決議侵權不應直接作為公司決議的無效事由。如在“安徽開發礦業有限公司、五礦邯邢礦業有限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案”中,二審法院認為,“如皖英礦業認為股東會決議損害了小股東利益給其造成了損失,皖英礦業可以另行提起損害賠償之訴”。④參見安徽省六安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皖15民終859號民事判決書。

3.以缺乏明確的章程依據為由認定決議無效。在2012年公報案例“南京安盛財務顧問有限公司訴祝某股東會決議罰款糾紛案”(以下簡稱“安盛案”)中,針對安盛公司股東會根據公司章程的授權對祝某作出的罰款決議,法院認為,“公司章程關于股東會對股東處以罰款的規定,系公司全體股東所預設的對違反公司章程股東的一種制裁措施,符合公司的整體利益,體現了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征,不違反公司法的禁止性規定,應合法有效。公司章程在賦予股東會對股東處以罰款職權時,應明確規定罰款的標準、幅度,股東會在沒有明確標準、幅度的情況下處罰股東,屬法定依據不足,相應決議無效”。⑤參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2010)鼓商初字第174號民事判決書。盡管裁判者使用的是“法定依據不足”之表述,但其實指的是缺乏明確的章程依據,而非法律依據。以缺乏明確的章程依據為由認定決議無效,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其一,將公法上的“法無明確授權即禁止原則”適用于公司決議這一私法對象,屬于法律原則的適用錯誤。根據《公司法》第22條規定,即使是股東會決議內容違反章程,也僅僅是導致決議可撤銷,而該案中股東會決議內容并未違反章程,卻僅因章程授權不夠精確而認定決議無效,顯屬不當。其二,在處罰的標準和幅度問題上,股東會決議達到三分之二以上通過比例時,在實際效果上等同于修改公司章程。若一定要求有“法定依據”,公司就不得不先修改章程,再作出股東會決議,豈不是徒增決策治理成本。并且,能否罰款是定性的問題,罰款的標準和幅度是定量的問題,法院承認公司章程可以授權股東會對股東處以罰款,承認了罰款權定性上的合法性,卻以定量不精準認定決議無效,與法律行為效力評價的一般邏輯不符。

(二)公司決議無效事由與不成立、可撤銷事由的混同

1.決議無效與不成立的混同。 《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實施前,我國公司法采決議無效與可撤銷“二分法”,《公司法司法解釋(四)》所規定的決議不成立情形,在彼時的司法實踐中多被認定為決議無效情形。 《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實施后,前述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有非常明顯的改觀,至少《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5條明確規定的前四種決議不成立情形已經甚少再被認定為無效情形。①參見李建偉、王力一:《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實證研究——〈公司法解釋四〉出臺前審判創新實踐的價值發現》,《經貿法律評論》2020年第3期,第73—101頁。但是在理論界,主張將部分決議不成立事由納入無效事由,甚至主張取消公司決議不成立這一瑕疵情形的觀點不乏其例。如葉林教授認為,“違反民主參與規則的公司決議,如未向公司全體股東發出通知或公告而形成的決議,屬無效決議。理由是,違反民主參與規則的做法,導致對公司民主程序的破壞,危及公司秩序的基礎”。②葉林:《股東會決議無效的公司法解釋》,《法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79頁。該觀點與德國《股份法》的規定一致,但德國《股份法》之所以作此規定,是因為其未規定決議不成立這一瑕疵情形,而是直接將不成立的事由規定在了無效事由里,所以無法為我們提供直接借鑒。③托馬斯·萊塞爾、呂迪格·法伊爾:《德國資合公司法》,高旭軍、張懷嶺、楊大可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27頁。筆者認為,不同于政治體決議,公司作為私法主體,私法自治系其第一要義,民主參與規則是公司實現私法自治的手段而非目的。④參見吳飛飛:《〈公司法〉修訂背景下公司決議規則重點立法問題探討》,《經貿法律評論》2021年第5期,第92—93頁。例如,公司法上的差異化表決權、特別股東的一票否決權、無表決權股份等諸多情形盡管與民主參與規則不符,卻是合法甚至高效的公司制度創新實踐。若某項公司決議因情勢緊急,為抓住瞬息萬變的商業機遇,公司未通知全體股東即作出決議,該決議雖形式上違背民主參與規則,但是其目的上的正當性可為股東追認其效力提供可能空間,若將其認定為無效決議,不免過于僵化,與公司治理的靈活性、效率性追求不符。從瑕疵情形分類上看,民主參與規則可納入重大程序規則,違反該類規則導致決議不成立,更符合邏輯。柯勇敏博士則認為,公司決議不成立與無效在法律效果上并無區別,決議不成立的比較法基礎也十分羸弱,區分二者并無實益,應取消決議不成立規則,回歸決議瑕疵“二分法”。⑤參見柯勇敏:《公司決議不成立的質疑與二分法的回歸》,《法律科學》2020年第5期,第169—177頁。實際上,決議無效與不成立區別甚大,一方面決議無效是價值判斷命題,表征著法律給予公司決議的政策尺度空間,是公司自治范圍外的事情;決議不成立是事實判斷命題,是公司自治范圍內的事情。另一方面,決議無效通常意味著自始無效,公司無權追認其效力;而決議不成立,可因公司的事后追認而治愈其瑕疵。因此,相對于決議無效而言,決議不成立提高了公司決議瑕疵規則的政策彈性,故其不應被決議無效吸收、取代。

2.決議無效與可撤銷的混淆。決議無效與可撤銷的混淆主要發生在未通知部分股東參加的股東會決議糾紛中。在此類糾紛中,有法院認為,未通知股東參會,不僅僅是通知程序瑕疵,其實際上侵犯、剝奪了該未參會股東的表決權,決議侵權、違法,應為無效決議。⑥參見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2010)浙嘉商終字第429號民事判決書。前述以決議侵權為由認定其無效的案例,基本遵循該裁判思路。除此以外,另有法院認為未通知股東參加,剝奪了股東行使表決權的機會,屬重大程序瑕疵,決議不成立。⑦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9)滬01民終10925號民事判決書。實際上,決議侵權-違法-無效的裁判邏輯,混淆了內容違法和程序違法。未通知股東參會,侵犯股東表決權,是決議程序而非決議內容侵犯實體權利,不能以實體權利被侵害倒推決議內容違法。即便實踐中,未通知股東參會的決議時常也會涉及內容違法事項,但也應該是分別認定,而非捆綁打包認定。未通知股東參會,屬程序性瑕疵,直接效果應當是導致決議可撤銷。如最高法在“艾澤宇、何雨濛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再審案”中指出,“公司增資決議及股東認繳協議的內容本身并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屬于決議無效的情形。艾澤宇、何雨濛主張未被通知參會、未在決議上簽字,屬股東會的召集程序瑕疵,可在決議作出之日起60日內行使撤銷權”。⑧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申6122號民事裁定書。另需考慮的情形是,在未通知股東參會與偽造股東簽名競合發生時,若股東提起訴訟時已過除斥期間,法院還應計算原告股東所持表決權數,若扣除其表決權數,股東會決議未達公司法、公司章程規定的最低出席比例、通過比例,則可基于當事人訴訟請求的同一性考量,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5條認定決議不成立,而不必要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或另行起訴。

二、公司決議無效事由擴大解釋的成因

經由對相關裁判文書說理論證思路的歸納分析可知,司法裁判中造成公司決議無效事由擴大解釋現象的成因,總的來說可歸諸于規則與實踐兩個層面。在規則層面,公司決議無效規則自身的法條設計缺陷、公司決議瑕疵規則的體系銜接障礙是其主要成因;在實踐層面,法院審理公司決議糾紛時所秉持的實質救濟裁判觀是其主要成因。具體如下:

(一)公司決議無效規則自身的法條設計缺陷

《公司法》第22條的“決議內容違法無效規則”在下述幾個層面的法條設計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決議無效事由擴大解釋現象的產生。

1.“決議內容違法無效”的表述方式語義含混、邊界模糊,給決議無效事由的擴大解釋提供了巨大的彈性空間。誠如葉林教授所言: “既有公司決議無效規則反映的是‘合法者有效、違法者無效’的淳樸認知,而不是建立起一套效力判斷標準和體系。”①葉林:《股東會決議無效的公司法解釋》,《法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67頁。一方面,違“法”之法有法律與行政法規之分,公法與私法之分,組織法與行為法之分,還有管理性規范與效力性規范之分,林林總總,疊床架屋,均有可能成為導致決議無效的裁判依據。另一方面,“內容違法無效” “內容違反章程可撤銷”的區分邏輯,使決議可撤銷規則幾乎喪失了承接部分內容違法瑕疵決議,進而間接限縮決議無效事由的機會。

從比較法上看,該規則與《日本公司法典》第830條第2款“就股東大會等的決議,可以決議的內容違反法令為由,以訴訟方式請求確認決議無效”的規定幾乎完全一致。②《日本公司法》,吳建斌編譯,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435—436頁。從國內法體系一致性的直觀上判斷,該規則與原《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規定方式一脈相承。決議與合同均為法律行為,無效規則背后的法理殊途同歸,意味著彼此之間的借鑒參考本身沒有問題。然而,遺憾的是,決議無效規則與合同無效規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具體而言:一方面,原《合同法》第52條第(5)項是一個兜底條款,其前4項還規定了四種具體的合同無效事由,但《公司法》第22條卻僅借鑒了兜底條款,而未明確列舉幾項具體的無效事由;另一方面,原《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14條,又對原《合同法》第52條第(5)項進行了限縮,違法無效之“法”,在規范屬性上被限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范。③參見朱慶育:《〈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評注》,《法學家》2016年第3期,第153—174頁。《民法典》第153條第1款與原《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規定一脈相承,只不過放棄了爭議較大的效力性規范和管理性規范二分的分類邏輯,改以但書條款的形式重申了合同違反強制性規定未必無效的無效緩和立場。④參見陳甦主編:《民法總則評注》(下冊),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2—1097頁。進而言之,原《合同法》出臺后,相關司法解釋及《民法典》始終在對合同無效事由進行限縮、修正,而《公司法》出臺后的相關司法解釋乃至指導性案例、公報案例始終未能對決議無效事由予以限縮、修正。因為公司的團體性,公司決議對安定性的追求遠甚于合同,故而其無效事由本應更窄于合同無效事由。然而,實際上,決議侵權、對實定法的變通適用、違反管理性規定甚至程序瑕疵等等,經由一定的解釋技藝,均可被“決議內容違法無效規則”囊括其中,決議無效規則的適用邊界極為模糊。

2.未對決議無效事由明確列舉,缺乏限定和示范功能。在比較法上,決議無效一般被視作是決議瑕疵的例外后果,只有在決議瑕疵極端嚴重的情況下才會被認定無效。為避免決議無效規則被濫用,公司法一般會明確列舉無效事由,未明確列舉的事由一般由決議可撤銷規則予以兜底。如德國《股份法》第192條第4款,第212條、第217條第2款等六處條文明確規定了股東大會決議無效的六種特定事由,除此之外該法第241條還明確規定了六種具體的股東大會決議無效事由。第243條第2款則規定,一項股東大會決議可因違反法律或者章程通過訴訟被撤銷。⑤《德國商事公司法》,胡曉靜、楊代雄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77—178頁。該款實際上是以決議可撤銷規則為決議無效規則兜底。對決議無效事由作明確列舉,除了有限縮決議無效范圍的功能外,還有示范性功能,使裁判者可通過歸納法明了決議無效事由的底層邏輯,從而更精準地演繹適用決議無效規則。 《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第6條曾對明確列舉決議無效事由作出過嘗試,規定了三種決議無效事由,分別是: “股東濫用股東權利通過決議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決議過度分配利潤、進行重大不當關聯交易等導致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其他情形”。①參見《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19342.html, 2021-10-01。遺憾的是,因前兩種事由規定得不甚精準而引發很大爭議,最終通過的司法解釋版本放棄了該次嘗試,這也說明決議無效規則背后的法理邏輯還有待形成進一步共識。彼時的反對聲音,系擔心在決議內容違法事由之外,再額外增加兩種事由,會導致無效事由擴大化,②參見王雷:《公司決議行為瑕疵制度的解釋與完善—— 兼評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第4~9條規定》,《清華法學》2016年第5期,第180頁。其結果是雖然該條未獲通過,但決議無效事由也絲毫未有限縮。

(二)公司決議瑕疵規則存在體系銜接障礙

理想狀態下的公司決議瑕疵規則,決議無效、不成立、可撤銷三種瑕疵形態彼此既各司其職,又前掛后連,彼此在時效期間、法律后果上的差異化安排,既能確保決議瑕疵規則的救濟功能順暢實現,又能避免挫傷公司治理決策的效率性、安定性追求。③參見丁勇:《公司決議瑕疵立法的范式轉換與體系重構》,《法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83頁。以此標準反觀當前公司決議瑕疵規則,不難窺見其體系銜接障礙,該種障礙成為決議無效事由被擴大解釋的制度性誘因。具體而言:

1.決議可撤銷規則與決議作出或生效規則無法有效銜接,導致決議可撤銷規則極易被規避,裁判者為求裁判正義,求諸決議無效規則。 《公司法》第22條規定的撤銷決議的除斥期間是自決議作出之日而非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決議存在可撤銷事由之日起算,這與德國《股份法》第246條的規定模式一致,④《德國商事公司法》,胡曉靜、楊代雄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80頁。意在避免決議長期陷于效力狀態的不確定風險之中,并無不妥。根據法律行為的生效邏輯,決議作出即生效,二者是同步的。這對合同而言毫無問題,但決議不同,股東、董事有可能因未參會、不在場,而對決議不知情,因此決議作出后應當有一個通知或者公告程序,通知到位或公告期間經過后,決議方才視為作出或者方能生效,更為科學。在有股東未被通知參會、收到通知但未收到議案且未參會等情況下,一旦決議作出即生效,其要么不知曉某項決議已經作出,要么雖知道股東會開會但不知道有某項具體的決議存在,等其知悉以后可能除斥期間早已經過。甚至有些決議還可能是幾個股東私下作出的“抽屜決議”,原告股東在除斥期間內根本不知情。訴諸法院后,有的裁判者基于裁判結論的實質正義考量,會繞開決議可撤銷除斥期間的限制,通過對決議無效事由作擴大解釋的方法將案涉決議瑕疵情形囊括其中,以否決其效力,救濟原告權益。

2.決議不成立之訴的時效期間缺漏,使決議不成立在法效果上幾乎等于決議無效,導致裁判者缺乏斟酌區分二者的積極性。 《公司法司法解釋(四)》未對決議不成立的時效期間作任何規定。從權利屬性上看,決議不成立之訴對應的實體權利為形成權,應不適用以請求權為實體權利的訴訟時效規則;從決議不成立之訴本身來看,決議被確認不成立后,即自始不成立,單純的時間經過不能改變決議不成立的事實狀態。⑤參見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蘇01民終470號民事判決書,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21)京02民終3450號民事判決書。基于決議不成立與可撤銷在瑕疵事由上的梯度化差異,《公司法》第22條針對可撤銷決議規定的60日的除斥期間,自然也不能直接或者類推適用于決議不成立之訴。這就導致決議不成立之訴,既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則,也無除斥期間限制,當事人隨時可提起訴訟,在法效果上幾乎等同于決議無效。既然如此,裁判者基于實質主義考量也就缺乏細致甄別二者的研判動力,也使理論界懷疑設置決議不成立這一瑕疵情形的實際意義。

(三)裁判者的實質救濟裁判觀

在公司決議無效事由尺度寬窄問題上,理論界與裁判者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傾向,理論界普遍主張對其作進一步限縮,裁判者則通過個案裁判不斷擴大無效事由的范圍。而裁判者之所以會不斷擴大決議無效事由的范圍,是由其所秉持的實質救濟裁判觀所造就的,其中不乏裁判智慧的靈光乍現。具體而言:其一,不同于合同糾紛發生在平等主體間,因資本多數決規則天然地具有“大股東中心主義”①李立新:《從章程到契約:論公司產權保護的擴強路徑》,《產權法治研究》2019年第1期,第140頁。傾向,實踐中絕大多數瑕疵決議是由大股東、控股股東等強勢方直接或間接造成的。②李磊:《公司決議瑕疵救濟制度的功能反思與規則重構》,《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第102頁。公司內部主體間的強弱分化、濫用股東權、濫用資本多數決、股東壓制等非對等博弈通常在瑕疵決議中被集中展現出來,凡此種種往往給裁判者做好了抑強扶弱、救濟弱勢一方的心理鋪墊。其二,實踐中訴諸法院的瑕疵決議,絕少僅涉及純粹的程序瑕疵,③因為僅有程序瑕疵而無實質內容爭議的瑕疵決議通常不會引發權利沖突,也就不會訴諸法院。通常都有實質后果上的侵害可能性,或者限制、剝奪股東權利,或者有侵害公司利益之虞等等,這就給法院以決議內容違法為由認定其無效提供了說理、論證上的可能性。其三,訴訟中,原告基于“求其上者,得其中”的訴訟策略考慮,不管決議瑕疵輕重,通常都會請求法院確認決議無效。在裁判者看來,只要案涉瑕疵決議能夠認定具有事實上的侵害性,又具有制止該侵害的必要性,當事人也是訴請法院確認決議無效,那么最簡單的裁判邏輯就是認定決議無效。因為,在裁判者看來,認定決議無效、不成立或者撤銷決議,目的無非都是制止侵害事實發生、消除侵害后果,既然目的共通,也就無必要仔細甄別到底是通過撤銷決議使其歸于無效還是直接認定其自始無效了。其四,至于公司一方提出的決議系可撤銷決議,且除斥期間已經經過的主張。只要裁判者認為有制止侵害的必要性,即可將瑕疵決議的侵害風險與內容違法進行連結,繞過除斥期間的限制,認定決議無效。其五,裁判者認定決議無效的案件中,相當一部分具有“以理找法”的后果主義裁判烙印。基于裁判文書說理論證的要求,裁判者必須為認定決議無效提供充分的裁判依據、理由,先定結論、后找依據的裁判路徑,系以案件事實倒扣裁判依據,以法律推理的小前提為需找尋大前提,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瑕疵事由最終都被連結到決議無效規則的現象。以法院因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而認定偽造股東簽名決議無效為例,筆者相信大多數民商事裁判者不至于內心真的認為意思表示不真實會直接導致法律行為無效。欺詐、重大誤解等意思表示不真實行為屬可撤銷行為而非無效行為,裁判者當然知悉。并且,經筆者檢索發現在合同糾紛中,當事人以意思表示不真實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法院基本不予采信。這說明,裁判者不過是為了認定決議無效而將意思表示不真實與決議無效進行強行關聯,以滿足裁判文書說理的基本要求。

裁判者的實質救濟裁判觀,僅從個案息訴止爭、權利救濟的角度而言,大可不必求全責備。問題在于,裁判者在個案中生拉硬扯作出的裁判說理論證,經由后續案件審理的類案檢索歸納,極容易形成新的裁判規則,進而改變決議無效規則的應然邏輯。例如,“股東意思表示不真實決議無效”“決議侵權無效”其實某種程度上已然具有了裁判規則的功能。又如在前述公報案例“安盛案”中,裁判者認定案涉股東會罰款決議無效的內心真實原因,極有可能是因為罰款數額過大了,因為安盛公司《員工手冊》④本案中被罰款股東祝某兼具員工身份,被罰款的主要原因是其在安盛公司從事會計審核工作時曾實施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規定的最高罰款額才2000元,而案涉股東會決議作出的罰款決議數額為5萬元,過罰不匹配。被處罰的股東祝某又僅主張決議無效,未請求法院調整罰款數額。⑤參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2010)鼓商初字第174號民事判決書。最后法院以安盛公司章程事先未規定明確的處罰標準和幅度、于法無據為由認定決議無效,說理十分牽強。盡管如此,該案成為公報案例后,公司章程是否事先規定了明確的處罰標準和幅度,可影響股東會處罰決議效力,成為了一條新的裁判規則。然而,該裁判規則在“安盛案”中具有結果意義上的合理性,在其他個案中卻未必如此,該規則作為類案裁判規則是否適當,值得反思。

三、公司決議無效事由限縮的邏輯章法

究竟怎樣對公司決議無效事由進行限縮,有其邏輯章法,不能盲目為之。筆者認為,其邏輯章法可體現在下述三個層面:

1.以法律行為無效制度的底層邏輯為公司決議無效事由限縮的基本邏輯。盡管公司法學者從不吝惜強調公司決議相對于法律行為的特殊性,①參見周淳:《組織法視閾中的公司決議及其法律適用》,《中國法學》2019年第6期,第139—160頁。甚至試圖將公司決議從法律行為理論中徹底分離出來。②參見陳醇:《商法原理重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163頁。然而,《民法典》第134條已經確認了決議的法律行為屬性,據此充分尊重實定法的規定,挖掘公司決議與法律行為的共通之處,重新提煉法律行為理論的公因式,才是明智之舉。就公司決議瑕疵規則而言,其相對于法律行為效力瑕疵規則的特殊之處主要體現在程序性瑕疵方面,具體指向決議可撤銷規則、不成立規則。而公司決議無效規則與法律行為無效制度的共通之處更多,求同存異的空間更大。法律行為是私法自治工具,公司決議是公司自治工具,二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自治范圍內的事項,③自治范圍內事項,法律行為重當事人意思表示,公司決議則重程序。自治范圍外的事項二者法理相通、邏輯一致。法律行為無效制度旨在通過國家強行法的介入框定私法自治的效力范圍,避免其越界侵害第三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違背善良風俗,即“不能以私人意思來取代法律秩序所沒有認可的內容”,④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遲穎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657頁。這是法律行為無效制度的底層邏輯,該底層邏輯理論上可適用于各類法律行為,包含公司決議、股權代持協議等股東協議。⑤參見劉迎霜:《股權代持協議的性質與法律效力》,《法學家》2021年第3期,第134—136頁。因此,公司決議無效規則也應致力于通過強行法的介入框定公司自治的效力范圍,避免侵害第三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違背善良風俗。據此,《民法典》關于法律行為無效事由的規定及其背后的抽象法理,既可填補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法律漏洞,亦可作為限縮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一般法依據,應無異議。例如,據此邏輯可推知,濫用權利,侵犯股東權的公司決議,屬公司自治范圍內事項,除實定法明確規定的特殊情形外,侵犯股東權不應成為公司決議無效事由,交由當事人自主決定是否撤銷該類決議更符合法律行為無效制度的底層邏輯。

2.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設定與解釋標準應比合同等傳統法律行為類型更為嚴苛。理由如下:其一,公司決議的作出成本高于合同等傳統法律行為的訂立、作出成本,決議作出需要履行提案程序、通知程序、議事程序、表決程序等十余項繁瑣的流程,而合同一般只需當事人一致同意后采取書面形式訂立即可,基于法律行為的作出、決策成本考慮,不宜輕易認定決議無效。其二,公司決議具有更強的安定性追求。⑥參見葉林:《股東會決議無效的公司法解釋》,《法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69—70頁。盡管合同也注重安定性,所謂合同即法鎖,但合同法律關系是線性的,相對簡單。而公司決議法律關系是團體法律關系,縱橫交錯,不僅關涉團體內部治理的安定性,還關系到公司外部第三人的信賴利益,甚至上市公司決議還會影響到資本市場不特定投資者權益,溢出效應顯著。所以,《公司法》第22條規定的可撤銷決議的除斥期間僅有60日,且為客觀除斥期間。而《民法典》針對可撤銷行為規定的普通除斥期間為1年,且為主觀除斥期間。同理,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設定與解釋,應更為嚴苛。

3.宜采用明確列舉加引致條款的規定方式。理由如下:其一,公司法屬私法領域,同樣奉行“法無禁止即可為”原則。明確列舉無效事由,可避免其邊界尺度過于模糊籠統,增加公司決議法律后果的可預見性,降低決議無效風險。其二,如果說合同法主要是行為法、任意法,公司法則兼具組織法與行為法、強行法與任意法屬性,其中充斥著大量的組織性、管理性條款,因立法技術等原因所限,這些條款經常使用“應當”“不得”“必須”等強行性、禁止性語詞,如《公司法》第41條第1款規定“召開股東會會議,應當于會議召開十五日前通知全體股東”;第45條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董事任期規定“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規定,但每屆任期不得超過三年”。盡管這些條款中的絕大多數并非效力性規范,但其屬性分辨未必沒有爭議,不排除有法院以它們作為裁判依據認定公司決議無效,導致決議無效事由擴張。因此,要通過明確列舉的方式盡量框定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范圍。其三,違反公司法之外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決議無效事由,無法由公司法進行明確列舉,因此還需設置一個引致條款,將其他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引致為公司決議無效的裁判規范。①參見黃忠:《違法合同效力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126頁。功能上與《民法典》第153條第1款、原《合同法》第52條第(5)項一致,既有引致功能,也有兜底作用。

四、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類型化限縮

根據《公司法》第22條規定,決議無效僅針對內容瑕疵,與程序瑕疵無涉。故決議無效事由的限縮,亦應僅圍繞內容瑕疵情形展開。實踐中的公司決議內容瑕疵情形雖五花八門、紛繁多樣,但基于類型化梳理可知,其不外乎兩種大的類型,分別為:其一,侵權型決議,即決議機關雖有相關實體權限,但決議內容在法律后果上侵犯了其他主體合法權益的決議;第二,逾權型決議,即決議機關在缺乏相關實體權限、超越決議事項范圍的情況下作出的決議。理論上不存在既未侵權、也未逾權的無效決議。基于此,本文對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限縮澄清,也以這兩種類型為分析路徑展開。

(一)侵權型決議無效事由的限縮

侵權型決議,根據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否濫用股東權利、決議機制,又分為權利沖突型侵權決議和權利濫用型侵權決議。

1.權利沖突型侵權型決議。所謂權利沖突型侵權決議,即決議雖直觀上侵犯、限制或者剝奪了相關主體權利,但并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并未濫用股東權利、決議機制的公司決議。該種決議的侵權事由,不應作為無效事由。理由如下:其一,公司決議中團體利益與個體利益、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甚至有時候為了維護公司整體利益,不可避免地要限制甚至剝奪股東個體權利,這是由公司的團體固有屬性所決定的。②參見曾宛如:《多數股東權行使之界限—— 以多數股東于股東會行使表決權為觀察》,載陳聰富主編《民商法發展新議題》,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179頁。以侵權為由認定決議無效,會增加公司決議的效力風險,危及公司治理決策的權威性。如在“黑龍江農墾完達山貿易有限公司訴完達山(北京)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案”中,黑龍江農墾完達山貿易有限公司作為股東在出資期限屆滿后,且公司已經缺乏經營資金的情況下,經公司催告仍不履行剩余出資義務。公司股東會決議剝奪了其未履行出資義務部分的股權,調整了股東出資比例。黑龍江農墾完達山貿易有限公司主張該決議侵犯其股東權利,應為無效。但二審法院認為,“黑龍江完達山公司經催告后仍拒絕繳納剩余認繳出資,公司股東會議決議在公司股東內部變更出資比例,由繳足出資的股東繼續認繳相應的出資份額,是在不違反人合性基礎上股東與公司的自主救濟方式,案涉股東會決議有效”。③參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8)京02民終12476號民事判決書。其二,在民法學界,關于侵犯基本權利可否作為法律行為阻卻生效要件問題已經討論得比較充分,基本的共識是,侵犯基本權利只有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違背公序良俗的情況下,才會導致行為無效。因為,公民締結合同、公司作出決議的自由權本身也是基本權利,直接以侵犯基本權利為由認定法律行為無效,會戕害私法自治。④參見劉志剛:《基本權利對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及其限度》,《中國法學》2017年第2期,第88—102頁;克勞斯-威爾海姆·卡納里斯:《基本權利與私法》,曾韜、曹昱晨譯,《比較法研究》2015年第1期,第171—195頁。舉重以明輕,侵犯基本權利都不能直接導致法律行為無效,侵犯股東權亦不應直接導致決議無效。

2.權利濫用型侵權決議。與權利沖突型侵權決議不同的是,該種決議因權利濫用事實違反了《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其本身具有違法性特征。然而,不應因此而一體認定權利濫用型侵權決議無效。以侵害對象為依據,可將該類決議進一步分為兩類:第一類,侵害股東權益的權利濫用型決議,該類決議應屬可撤銷決議而非無效決議。理由是,公司決議侵害股東權利,屬公司決議自治范圍內的侵權事項,類似于欺詐、脅迫的民事合同,將決議效力的否決權交由股東自行決定是否行使,更符合法律行為效力評價體系的一般邏輯。第二類,侵害公司、債權人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濫用型決議。其中,濫用權利侵害債權人、社會公共利益的決議,因超出了公司決議自治的范圍,且具有違法性、危害性,決議無效當無爭議,道理類似于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①參見丁勇:《公司決議瑕疵立法的范式轉換與體系重構》,《法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94—95頁。濫用權利侵害公司利益的決議,表面上看仍舊屬公司決議自治范圍內的爭議,但實際上當公司決議侵害公司利益時,往往公司的人格已經形骸化,決議等同于股東或董事合謀侵害“第三人”即公司利益,并且還會間接侵害債權人利益。如在公司利潤未填補虧損的情況下,股東會作出決議給每個股東分紅,②參見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合民二終字第00036號民事判決書。股東自然不會請求撤銷決議,公司董事、監事大概率已經跟股東完全“一個鼻孔出氣”,也未必請求撤銷決議,因此該類決議走可撤銷決議的救濟路線基本行不通,應為無效決議。

(二)逾權型決議無效事由的限縮

逾權型決議,根據逾權事項及其決策程序,又可進一步分為機關逾權型決議、事項逾權型決議。前者如董事會逾權就股東會的決議事項作出決議,后者如股東會逾權就股東純私權事項作出決議。

1.機關逾權型決議。該類決議,主要又分為上位機關逾越下位機關權限作出的決議、下位機關逾越上位機關權限作出的決議兩類。上位機關逾越下位機關權限作出的決議,在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典型表現是股東會越過董事會直接決議解聘或聘任經理。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與董事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更顯著,且董事會并非是必設機關,董事會職權的意定屬性更強,股東會理論上既可以委托董事會行權,亦可以直接自己行權,因此該類決議應為有效決議。在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董事會具有法定的獨立性,不再單純是股東的委托代理人,“奉公司法行事”,③J.B.希頓:《公司治理與代理崇拜》,林少偉、許瀛彪譯,《交大法學》2018年第4期,第95頁。更大程度上代表公司利益而非股東利益。因此,該類公司董事會職權的法定屬性更強。盡管如此,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超越董事會職權作出的決議,亦不應作無效認定,因為一旦將其規定為無效事由,就意味著排除了董事會追認其效力的可能。該類決議應視同董事會未作決議,即決議不成立。如德國公司法理論上將該類決議稱之為“表見決議”“非決議”,主流觀點亦將其與決議不成立等同視之。④胡曉靜:《德國學理及司法實踐中的股東會決議不成立—— 兼評〈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5條》,《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第100頁。有學者認為該類決議屬效力待定決議,⑤徐銀波:《決議行為效力規則之構造》,《法學研究》2015年第4期,第175頁。從法律行為理論本身而言,該觀點無疑正確。但公司法上并無效力待定決議這一決議效力形態,裁判者超越法定的決議效力形態,認定決議效力待定,裁判結論的合法性論證恐有難度。對于下位機關逾越上位機關權限作出的決議,如董事會逾越股東會權限作出的決議,亦應屬決議不成立,而非無效。理由是:其一,從商事經營決策效率的角度而言,實踐中董事會逾越股東會權限作出的決議,有可能是受決策時機所迫,此類決議不僅可能完全缺乏危害性,還可能有益于公司利益。其二,認定決議不成立,可給上位機關事后追認其效力的機會,降低決策風險。

2.事項逾權型決議。該類決議容易與侵權型決議混淆,筆者以股東會決議違法處分股東權與增資決議侵犯股東優先認繳權的比較為例,對二者的區分予以說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未經股東本人同意,在既無正當依據(如公司章程另有規定或者股東協議另有約定),也無正當理由(如維系公司人合性、開除異己分子)的情況下,偽造股東本人簽名,在股東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決議將其股權轉讓給第三人。該決議表決的事項系股東私人事項、處分的權利系股東之私權,就該事項股東會根本無權作出決議,屬典型的逾權決議。⑥若公司有正當理由,且有章程依據,如根據章程規定,為維系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在無其他可行方案的情況下,通過股東會決議開除屢次侵害公司利益、損害公司名譽的異己股東,將其股權轉讓給某個友好可信的第三人,則該決議因維系公司人合性、股東共同利益之初衷和必要,而獲得權利基礎,盡管處分了股東私權,但決議的事項屬于共益性事項,不屬于逾權決議。而公司在決議增資時,未征詢股東是否行使優先認繳權,導致增資決議侵犯股東優先認繳權。其決議事項本身屬于股東會的法定決議事項,決議事項本身并未逾權,只不過在作出該決議時部分股東濫用股東權、決議機制,侵犯了其他股東的優先認繳權,該類決議就屬于侵權型決議而非逾權型決議。二者的核心區別在于,決議事項是否為有關機關職責范圍內決議事項、是否為公司的共益性事項。實踐中的事項逾權型決議,主要表現為逾越股東私權的股東會決議。那么,此類決議逾權應否作為無效事由呢?筆者認為應當作為無效事由,理由是:其一,從決議的內部影響來看,此類決議針對的事項既非決議機關職權范圍內事務,也非公司共益性事務,因此,認定該類決議無效,不會影響公司治理決策安定性。其二,從決議的外部影響來看,此類決議對他人權利的處分,也不構成無權處分或者無權代理,不會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合理信賴利益。以股東會擅自決議轉讓股東股權為例,該決議根本無法直接完成股權轉讓流程,仍需股東本人(或其代理人)與第三人訂立股權轉讓合同,至多是最終的股權轉讓合同構成無權處分或無權代理,進而與股權善意取得制度掛鉤以保護善意第三人合理信賴利益,該決議本身無法構成無權處分或無權代理。因股權轉讓事宜本身無須股東會決議,該決議是否系無效決議,對后續的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無任何影響,認定該類逾權決議無效,亦不會影響到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因此不存在給予其效力緩和余地的必要性。

結 語

相對于合同無效事由的認定而言,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認定要復雜得多,根本上這是由公司決議所涉及的團體法與個人法交織的縱橫交錯的多重法律關系結構所決定的。受其所限,既有的公司決議無效規則乃至整套公司決議瑕疵制度體系,在面對實踐中花樣頻出的決議瑕疵情形時,不免顯得捉襟見肘,甚至時常顧此失彼。經由本文的實證梳理可知,裁判者對決議無效事由的擴大解釋現象,有裁判技術本身不甚成熟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致因是裁判者在既有公司決議瑕疵制度體系疏漏的現實情境下“曲線救國”、尋求結果正義的無奈之選。因此,盡管根據本文的分析結論,在公司法框架內,僅股東或董事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濫用權利、決議機制,侵害公司、債權人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濫用型侵權決議;公司機關逾越其法定、章定或者約定的決議事項范圍、超越公司決議的共益性指向,對股東等他人之私權作出處分、實施侵害的事項逾權型決議,屬無效決議。但其前提是整套公司決議瑕疵制度體系的同步完善,拋開公司決議瑕疵制度體系的整體完善、各瑕疵形態的無縫對接,單純談論公司決議無效事由的限縮,無異于盲人摸象、以管窺天。

猜你喜歡
規則法律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撐竿跳規則的制定
數獨的規則和演變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規則的正確打開方式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2
讓規則不規則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TPP反腐敗規則對我國的啟示
搜索新規則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99| 国产精品性|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1麻豆视频| 国产人人射|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啪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免费播放毛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美女国产在线|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www网站|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亚洲美女一区|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久草中文网|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99伊人精品|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青青久视频|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91高跟丝袜| 欧美日本中文|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人网站|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a| 视频一区亚洲|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8090成人午夜精品| 久久毛片网|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午夜不卡视频| 色婷婷视频在线|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91蝌蚪窝| 欧美成人aⅴ|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