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宇凱 陸 姣
幼兒在與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實現自身發展。環境教育能夠培養幼兒的環境意識,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介紹了幼兒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模式,認為滲透式教育是幼兒環境教育的最佳模式,并提出幼兒環境教育的具體思路。
剛進幼兒園,幼兒難免產生陌生感。一般情況下,幼兒喜歡“家”的溫馨,來到幼兒園就像是換了一個“新家庭”。要讓幼兒適應新家,必定要有物質上的“誘惑”。幼兒園的環境要盡量溫馨、有趣,能讓幼兒喜歡并融入這個“新家庭”。有一次剛開學,幼兒哭鬧不停。我拿來教室里的新玩具介紹給幼兒。漸漸地,哭鬧聲少了,幼兒專注地玩起來。因此,教師應抓住機會,利用環境資源,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幼兒的興趣。
我班在原有常規區角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力,通過不同途徑收集材料,教師根據材料布置出“和茶館”。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主動參與,充滿興趣。區角游戲是幼兒一日生活不可或缺的,教師在設計班級區角游戲時,應合理規劃區域,如較安靜的游戲區可以放在一起,角色游戲區可以放在一起等。這樣一來,幼兒在游戲時避免被干擾,教師能夠有序開展游戲。
幼兒是幼兒園的小主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幼兒資源,引導幼兒參與幼兒園的環境布置。這樣既可以省去教師創設的時間和精力,又可以讓幼兒更喜歡自己所處的環境。一次在美工區時,幼兒做了各種各樣的月餅,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游戲結束后,我與幼兒在公共區域一起創設了“月餅柜臺”。幼兒自豪地介紹自己做的月餅,并帶動其他班級幼兒積極參與制作。
美術區是幼兒喜愛的區域游戲之一。在這里,幼兒愿意動手做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并樂于創新。這些作品該如何展示?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作用,將幼兒作品展示在教室。環境是隱性課程,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隱形老師”。在創設環境時,教師應該讓幼兒動手參與布置,融入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
當人們走進不同的班級,就能感受不同的氣氛。有的班級走進去,幼兒會甜甜地跟你打招呼。因此,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幼兒的內在素養教育。
教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成長。教師必須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了解每一個幼兒的興趣、愛好、個性差異,并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精準施教。一次參觀,某位老師在點名的時候用了一點“小心思”,不是讓幼兒說“到”,而是加上一句“老師媽媽好”。看似簡單的一個細節,讓幼兒體會到親人般的關懷,有益于塑造團結、友愛班級體。幼兒善于模仿,教師的說話方式、舉止行為甚至穿著打扮,無形中影響著幼兒。因此,教師要提升自身修養,為幼兒樹立榜樣。
環境創設需要師幼的共同努力。教師應滿足幼兒的需求,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讓家長愿意將幼兒放心地交給幼兒園,共同為幼兒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