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 穎
家長不喜歡幼兒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像個沒主見的“隨從”,而是希望幼兒聰明、有主見,成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有頭腦的人”。因此,培養幼兒的批判性思維,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課題。愛爾蘭瑪麗·羅奇博士在《讀圖畫書,學批判性思維》一書中,總結了提煉了“批判性思維與閱讀討論”法,也就是以圖畫書的閱讀為階梯,培養幼兒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和讀寫能力、對話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筆者以此書為理論指導,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指向,談談在繪本閱讀中幼兒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借助繪本培養幼兒的批判性思維,繪本內容尤為重要。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彭懿博士在《圖畫書這樣讀》一書中指出:“圖畫書中有圖畫和文字兩種表現形式,但往往圖畫書講述的故事卻有三個:其一是成人讀給幼兒聽的,以文字講述的故事;其二是讓幼兒獨自體悟的故事;其三是需要作者和讀者共同分享各自發現的故事。”教師要選擇能讓幼兒從文字與圖畫中產生疑問、引起思考的這一類繪本。例如,幼兒都聽過《三只小豬》的故事,都知道故事中有一只兇殘的大野狼,先后吹倒了兩只小豬的房子,只有住在磚房里的勤勞勇敢的豬小弟,讓大野狼嘗到了失敗的滋味。而在繪本《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中,以大野狼的視角,講述它與三只小豬之間的故事。故事中的大野狼是一個聰明、孝順、溫文而雅又珍惜食材的紳士,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自己是怎樣被誤解和冤枉的;小豬們反倒蠢笨、無禮。
教師必須捕捉到每個繪本中的關鍵要素,引導幼兒通過研討閱讀引發不同角度的思考。幼兒一般都是通過觀察繪本的畫面來感知其中的故事,教師要使用幼兒的閱讀方法,也就是先撇開文字去看圖,從圖畫中找到興趣點后,再結合文字進行理解閱讀,最終確定與幼兒共讀時要采用的切入點。例如,在繪本《這不是我的帽子》中,畫面上有一條小魚,它乘大魚睡著時,偷了大魚的帽子。之后,大魚一路尾隨它追至水草叢,拿回了帽子。從圖片上看,情節較平淡。
但是,讀者看完畫面,再看文字,閱讀效果截然不同。因為文字是以小魚的口吻來講述,它始終洋洋得意地認為大魚不知道是它偷走了帽子,也不會追著它拿回帽子。因此,這個繪本的亮點就是其文字與畫面之間有著精妙絕倫的反差。如何讓幼兒發現這個亮點?教師可以分開閱讀繪本的文字和畫面。首先,閱讀文字時,教師讓幼兒按照文字表達的意思進行想象,并畫出相應的畫面;接著,教師讓幼兒把他們畫出的畫面與繪本故事中的畫面一一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繪具與繪本的不同之處;最后,幼兒再進行圖文結合式的閱讀。教師可以更進一步,模擬著畫面進行分角色配音和表演的話,會產生無與倫比的喜劇效果。
幼兒的思維具有一維性,就像他們對人物的評判,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壞人。如何引導他們發現隱藏的線索,進行多維分析,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需要教師拋出關鍵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和思考,有理有據地進行分析。通過精選材、挖要素、拋問題這三個步驟,教師時常在閱讀課上,以辯論的形式,組織大班幼兒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交流,讓他們在不斷確定和推翻不同觀點的過程中,從認定某個觀點,到逐步發現更多的可能。例如,關于“大野狼是否是一個大壞蛋?”這個問題,有的幼兒認為,因為狼吃了小豬,所以大野狼是個大壞蛋;有的幼兒認為,狼愛吃肉,小朋友也愛吃紅燒肉,所以大野狼不是大壞蛋。有時,幼兒一方會說服另一方;有時,誰也說服不了誰,讓教師感受幼兒的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