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小英
本研究采用個案敘事研究方法,以J 老師為個案,通過訪談收集該教師成長的故事,挖掘故事背后的意義,運用U 型理論對該教師關于自我認知、關于學科的認識、關于幼兒的知識以及相關情境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反思。本研究以期幫助教師認識自身經驗在專業發展生涯中的價值,探討與分析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案例與建議。
研究對象J 老師,女,1988 年出生,職業學院大專畢業后在一家單位從事財務,于2019 年成為一名幼兒教師。筆者關注J 老師在專業發展中的經歷與體驗,進一步了解其專業化成長情況,將研究主題聚焦于教師發展中的各階段的事件。
2021 年3 月到5 月初,筆者對J 老師進行了為期兩個月左右的訪談及觀察,收集相關資料,便于研究和分析。筆者先擬定訪談提綱,在實際訪談過程中注重隨機應變。受訪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講述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受。
U型理論也叫微笑理論,呈現先沉淀再上升的成長過程。在個人層次轉變方面,我園結合“U 境”圖示展現J 老師的成長歷程。
對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J 老師來說,初任幼兒教師的第一年有些“手忙腳亂”。J 老師直言:“剛到幼兒園,遇到的困難很大,因為從沒有接觸過這一行。我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學習,也沒有什么實習經歷,一切從零開始。”
J 老師剛進幼兒園,園部安排她帶小班。“剛開始帶班,我跟隨一位工作9 年的教師,她給了我很大幫助。”J 老師認為:“以前不太懂,以為當幼兒教師很簡單,就是看護幼兒,現在覺得幼兒教師的工作太復雜了,要做很多事。”
J 老師直言:“我第一次組織的公開活動是小班語言活動。這節活動基本上以我講為主,幼兒都是在被動地回答我的問題。這次活動過后,聽課教師給了我很多建議,希望我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將幼兒推在前面。小班幼兒喜歡游戲,應該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游戲中提高他們說完整的短句的能力。”
由于學的不是幼教專業,J 老師遇到的問題比較多。“彈鋼琴應該是我遇到的最大問題。一開始,我用‘一指禪’彈琴,后來左手也能跟上,但只會一級伴奏。我練習了一個月,才知道每首歌都有不同的曲調。我記得有一首歌叫《小鳥落落》,它是F 調的,練習那首歌時,我跟著視頻一步步練習,足足練了一個月。后來,我掌握了方法,許多歌曲都能兩只手一起彈,但不會變伴奏。”
J 老師認為,家長對教師的認同很重要。“開學時,我們班有一對雙胞胎男孩,每次來幼兒園都會發脾氣,要么躺在地上哭鬧,要么站在門口不進來。我堅持每天迎接他們入園,還在他們表現好時獎勵小貼紙、棒棒糖。我經常把他們進步的消息,第一時間告訴他們的父母。”
在回憶對自己影響較大的事時,J 老師又提起了上述雙胞胎男孩的媽媽。“他們的媽媽應該是帶著美好的愿望,把兩個幼兒送進幼兒園的。可是,一個月過去了,兩個幼兒每次進幼兒園時,不肯走進幼兒園,總是在大門口‘表演十八般武藝’。在我的耐心接送和引導下,到了第二個月,兩個幼兒的情緒趨于穩定,樂意走進幼兒園。記得一天晚上,幼兒的媽媽特意在QQ 群里發了一段充滿感激的短信。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我覺得當一名幼兒教師真好!”
幼兒園要按照“科學、管用、有效”的原則加強制度建設,完善“一層抓一層、逐層抓落實”的幼兒園工作體系,增強全體教師的主體性和責任感。幼兒園要將制度作為工作開展的“壓艙石”和“推進器”,全方位、多層次推進規范化建設,做到職責明確、權責清晰,工作有程序,考核有標靶,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
幼兒園要在教師培養中實行動態化管理,采取分層教研、分類指導、分步提高等方式,組織教師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研訓,切實增強梯隊式研訓成效。專業入門期和達標期的“合格型”教師,以學習常規、適應教學活動為導向,以一對一師徒帶教、相互觀摩實踐活動等形式,不斷提高專業入門期和達標期組織活動的能力,在學習、效仿、追趕骨干教師的過程中逐步明晰發展目標。專業推進期和拓展期的“發展型”教師,以全面發展、培養特色為目標,鼓勵他們參與園內外培訓、觀摩學習,既能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又能更好地提升教師鉆研教材、實踐課程、反思提高的整體能力,不斷突破個人發展的“瓶頸”,獲取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動力。專業成熟期和風格期的“引領型”教師,以反思體悟、傳幫帶為主線,不斷彰顯個人優勢和特色,引領不同團隊教師在對話中成長。
幼兒園要在課程游戲化精神指引下,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沉浸式、浸潤式教研,以學期為單位,圍繞各類游戲區域的創設、材料提供、觀察與組織、幼兒的表現等開展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