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顏玉茹
如何在疫情居家背景下開展幼小銜接線上審議活動,是當前亟待教師破解的難題之一。為此,我園通過核心小組、教研組、年級組以及班級多層級云上審議活動,組織居家背景下幼小銜接審議活動,讓審議活動更有效。
我園成立幼小銜接核心小組,圍繞居家背景下幼小有效銜接進行了審議,對居家活動的價值和可行性進行綜合研判。我園明確居家生活指導定位,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引導家長進行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進而為幼小銜接做好各方面準備。我園結合幼兒的居家情況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幼兒的居家狀態以及家長對幼小銜接居家指導的實際需求,為居家指導的實效性提供有效依據。同時,教師認真梳理相關資源,聯結幼兒的經驗,基于幼兒的生活,站在兒童立場上,綜合審視指導內容、幼兒的經驗、活動資源。
我園通過前期調查發現,疫情居家背景下,85.7%的幼兒每天看電子產品的時間大于4小時,其中單次時長超過20 分鐘的占比72.3%。可見,幼兒居家狀態下對電子產品依賴較大,不利于幼兒發展視力。為此,我園積極引導幼兒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如家里陽臺上的綠植、廚柜上的餐具、窗外的風景、小區里的環境等。
良好的傾聽能力是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前提,能夠幫助幼兒有效獲取信息,促進思維發展。我園引導幼兒聆聽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進一步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好。例如,聽哥哥姐姐上網課的聲音、爺爺看電視的聲音、奶奶燒菜的聲音、隔壁的琴聲、廣場舞的聲音等。
宅家許久,幼兒都非常想念教師、同伴,很想和他們一起聊天。教師在與幼兒的交流中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問答、討論、追問等方式,讓幼兒學會思考,培養幼兒的思辨意識。
處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發展等都是不同的。居家生活指導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層組織開展。各年級組鏈接《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進一步梳理目標,有針對性地思考推進策略。例如,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居家生活指導要從幼兒的年齡出發,關注指導的適宜性。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指出:“幼兒園與家長建立平等互信關系,教師及時與家長分享幼兒的成長和進步,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認真傾聽家長的意見。”疫情居家期間,家長的理解度、配合度和支持度非常重要。為了不讓家長有任務負擔,我園沒有集中開展線上活動,而是提供多種互動形式,如主題推文在線分享、視頻互動、群中對話、家長講座、個別溝通等,家長自愿、自主地按需選擇。
針對班級里的不同情況,教師要及時了解幼兒整體的居家情況,給予不同的居家生活指導。例如,有的幼兒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祖輩家長往往不在班級群中,無法及時接收教師的信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靈活地、差別化地進行動態調整。
教師要善于發現各種偶發的教育契機,抓住活動中幼兒感興趣或有意義的問題和情境,識別幼兒以新的方式主動學習,及時給予有效支持。例如,班里有一名幼兒的媽媽去上海抗疫,幼兒和他的爸爸“靜默”在家。針對這種情況,教師第一時間開展班本審議,通過視頻與幼兒溝通,為幼兒和家長送上問候,提供有溫度的居家生活指導。
疫情居家背景下,停課不停學,停學不停研。線上審議活動需要聚焦“真問題”,開展“真審議”,激發更多教師參與審議,讓審議成效和策略能被更大范圍地使用,增強審議的有效性和支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