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艷
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翻山越嶺,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續和過渡。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由于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教育條件、生活環境都存在差異,初入小學的幼兒必然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需要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本文以 W 園為例,闡述該園以“小鬼當家”為主題做好幼小銜接的成功實踐。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和小學應當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不得開展任何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2021 年3 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不僅對幼小銜接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具體要求,還對幼兒園的入學準備教育和小學的入學適應教育提出具體操作指導。為了了解幼小銜接現狀,教師對W 園開展了專題調查。
幼兒調查:是否愿意上小學?調查表明,W 園52%的幼兒愿意上小學,15%的幼兒不愿意上小學,31%的幼兒沒有想法。從這組數據可知,接近一半的幼兒不愿上小學或者缺少上小學的意識。
家長調查:1.您是否了解幼小銜接?2.您是否贊同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家庭、小學三方共同努力?3.您對即將上小學的幼兒最擔心的問題有哪些?4.您覺得現階段幼兒還有哪些不足?5.如果讓您的孩子“零起點”進入小學,您覺得可以嗎?6.您覺得哪種幼小銜接方式比較好?調查表明,W 園95%的家長表示,需要幼兒園、家庭、小學三方共同努力,做好幼小銜接。家長對幼兒即將上小學最擔心的4 件事情,分別為能否遵守課堂紀律,能否主動與他人交往溝通,能否按時完成作業,能否適應新環境。很少有家長擔心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如專注力、自控力、自理力等方面。42%的家長認為,要加強知識學習,38%的家長覺得可以零起點進入小學,20%的家長表示不清楚。
教師調查:W 園教師關注幼兒的情感銜接,對知識和學習能力的銜接關注很少。疫情背景下,幼小銜接工作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不能帶領幼兒實地參觀小學等。
“小鬼當家”主題源于大班“超市購物”社會實踐活動的啟發。本次活動由幼兒發起,自主組織開展。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學習能力,不但習得了多項技能,而且感受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由選擇、計劃活動,鼓勵他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教師在“小鬼當家”主題活動中,第一次大膽嘗試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按照幼兒自己的意愿、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導自演”,教師只是活動的觀察者、參與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如果幼小銜接能以幼兒為本,由幼兒“當家”,幼小銜接就不再是一項難以完成的工作,而是幼兒樂意做的事情。
《指導意見》中指出:“堅持兒童為本。關注兒童發展的連續性,尊重兒童的原有經驗和發展差異;關注兒童發展的整體性,幫助兒童做好身心全面準備和適應;關注兒童發展的可持續性,培養有益于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幼小銜接不僅是知識的單向銜接,還是情感、態度、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全方位銜接。從幼小銜接中家長現狀調查分析,家長對幼兒的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學習專注能力等非常擔憂。“小鬼當家”主題下的幼小銜接強調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幼兒自主性學習,將“要我銜接”變成“我要銜接”。因此,教師要支持幼兒自主建構知識、經驗,引發持續、深度的學習,從而實現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
自主性發展不是“放羊”,幼兒的知識和能力是畢竟有限。自主性更多體現在教師如何保持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能按自己的意愿,運用知識和經驗架構新的知識。在“小鬼當家”主題下的幼小銜接中,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幼兒積極動手動腦。例如,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引發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下一階段學習做好鋪墊。
在“小鬼當家”主題中,教師強調以幼兒為本,注重自主性學習,將幼小銜接的環境劃分為三大環境,即物理空間環境、組織制度環境、文化心理環境。
物理空間環境。一方面,教師在教室里營造“小學氣息”,收集一些與小學密切相關的游戲操作材料;另一方面,家長要為幼兒提供必備的學習用具,如書包、文件盒、小書桌、鉛筆等,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物質準備。
組織制度環境。主要包括:建立班級常規、模擬小學活動場景、競選班干部、體驗小學課堂。同時,家長可以讓幼兒承擔相應的家務勞動,學會收納整理自己的衣物等;家長也可以幫助幼兒提前了解《小學生行為準則》的相關要求,提高他們的自控力。
文化心理環境。一是搭建信息技術平臺。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利用線上平臺組織幼兒參觀小學,幫助幼兒消除陌生感;二是營造多元的互動環境。例如,教師要加強幼兒與小學生、小學教師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中了解小學,打消疑慮,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幼小銜接;三是創設家庭文化環境。家長要為幼兒進入小學創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幼小銜接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銜接,還有小學的入學適應教育。幼兒剛入小學時會有哪些表現?小學對幼小銜接有哪些要求?帶著這些問題,教師對小學一年級教師進行了走訪調查。教師通過調查,發現小學教師更加注重學習態度、規則意識、學習能力的銜接。
進入小學,幼兒接受的不再是以活動和游戲為主的教學,教師釆用的教學方法多是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幼兒一時難以適應小學生活。因此,教師結合《入學準備指導要點》中“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方面的準備內容,進行了調整。
課題研究是幼兒園教育科研的重要載體。幼兒園課題研究旨在借助研究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教師以課題研究為引領,找準幼小銜接與日常教育教學的互通平臺,從課程目標制定、游戲活動設計、測評標準研討等方面入手,引領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體驗課題研究的價值,在課題研究中享受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樂趣,真正促進幼兒全面地發展。
例如,教師運用馬賽克的方法,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多樣化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發揮馬賽克方法的作用,進行過程性記錄與分析,獲得每點、每樣材料或是每個環境中馬賽克的線索,從而形成整塊面的信息,最終了解幼兒在幼小銜接入學準備中的經驗、能力和不足之處。同時,師幼一起回顧并梳理活動過程,根據存在的問題,不斷探索優化的策略,實現學前學習內容的轉軌,促進幼兒發展適應能力。
對照《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標》要求,教師注重幼兒發展的連續性,始終從幼兒角度出發,注重幼小科學銜接。
真實的情境不一定是“真的生活”。教師可以模擬生活、演繹事件,構建一系列超越現實的虛擬場景或故事,讓幼兒喜歡這個情境。在此基礎上,設計情境問題,引導幼兒主動進入評價活例如,在“相約冰雪,冬奧有我”主題活動中,教師在前期組織幼兒觀看視頻,了解北京冬奧會;教師在中期與幼兒共同收集有關冬奧會的相關信息,編制成《冬奧知識繪本》;教師在后期以游園會的形式,運用幼兒的經驗,開展“講述冬奧故事”,創編“冬奧啦啦歌”,探秘“數字與冬奧”,設計“冰嬉節門票”等一系列活動,促進了幼兒發展多種能力。
幼小銜接不但是幼兒園、小學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與每個家庭的教育投入、教養方式等緊密聯系,關系著每個幼兒的健康成長。為了檢驗幼小銜接工作效果,教師根據《幼兒發展評估指標》的考查點,定期設計幼兒調查自評表,有的是圖文并茂的形式,有的是文字的形式。幼兒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及時查漏補缺,自主進行幼小銜接中的入學準備和小學入學適應的準備。同時,教師向家長推薦了“寶寶記憶訓練”“兒童專注力練習”等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