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陸敏麗
2020 年10 月,無錫市新吳區大力推進幼兒園“基于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區域課程孵化項目”課題研究,提出幼兒園教育應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遵循“自然生命,自由生長”的教育理念,構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教育生態。為此,教師重新審視幼兒教育,順應幼兒自然生長的天性,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利用周邊自然資源,引導幼兒在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驅使下主動學習,為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和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周邊環境是幼兒賴以生存的生活圈和認識世界的窗口,是幼兒在好奇心驅使下不斷熟悉和探究新知的根據地。幼兒從認識一人一家、一草一木,到對自然環境的感知,在熟識的環境中自在地生活、游戲,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漸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獨立個體。
這里的“觀察”,既指幼兒對環境的觀察,又指教師對幼兒的觀察。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觀察自然并沿著它為你畫出來的道路前行吧!自然會不斷地歷練孩子。”他說出了“觀察”在自然教育中的重要性,也闡明了教師應該相信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自我教育、主動成長的特性。幼兒園教育需要教師施以教育策略,促使幼兒更好、更快地成長。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熟悉周圍環境,引導幼兒關注那些習以為常到往往讓人忽略的自然環境;教師要引導幼兒辨析環境中物與物之間、自然現象與事物之間、人與物之間是否具有相互關聯;教師還要引導幼兒思考通過哪些方式促使環境中各現象、事物之間產生關聯;教師也需要通過持續觀察幼兒的表現,發現幼兒的能力、需求,為采取相應教育策略提供參考。
這里的“追隨”既指引導幼兒持續關注熟悉的自然環境,又指教師對幼兒活動情況的持續關注。對某件事物、某個現象持續性關注,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探究,是幼兒核心素養中良好學習品質的體現。3~6 歲幼兒的注意力和持續時間具有鮮明的年齡特點,年齡越小持續完成一件事、持續關注一個現象的時間就越短。教師在一日活動中,要想引導幼兒追隨之前關注過的現象,繼續玩之前掌握的游戲,繼續做之前探究過的實驗,需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不斷提供能引發幼兒的好奇心的信息。教師提供的信息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個同伴互動,也可以是一件新輔助物品的提供,促使幼兒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獲得新的刺激。
這里的“助推”,是指同伴間的相互帶動,也指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催化作用。幼兒之間的能力差異、認知差異比較大,而好模仿是幼兒的主要特點。教師鼓勵幼兒結伴游戲,為幼兒提供同伴間相互影響、彼此助推的學習機會。
教師采用助推式教育,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隨時準備予以適宜性支持,給幼兒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和無限發展的可能。助推式教育有利于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富有個性的自然成長,更有利于幼兒提升學習意識和自我安排能力。教師主要采用新材料誘導、游戲空間調整、原有設置缺失等措施,激勵幼兒主動投入游戲,在游戲中主動思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幼兒自身經驗是主動投入學習的基礎,興趣愛好是積極參與活動的動力。幼兒面臨的挑戰恰好處于最近發展區時,幼兒能更好地激起好奇心和探究欲,引發他們主動嘗試,積極參與挑戰。所以,教師必須在充分了解每個幼兒的經驗的基礎上,追隨幼兒興趣需求,采用豐富游戲材料、調整游戲場地、創新游戲方法等多樣化手段,助推幼兒勇敢地挑戰自我,促使幼兒在自然中有效學習。
當教師告訴幼兒,幼兒園中所有材料都可以被自主選擇并運用于游戲時,幼兒材料選擇的范圍擴大了,選擇和運用材料的膽量也變大了,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被更好地激發了。幼兒在活動中把各種游戲材料擺過來、放過去,往上疊、往下壓時,一個個都充滿力量、極具創意,都成為大力士、智多星。師幼共同標注的、動態的資源地圖為幼兒發現新材料、有目的地取放材料提供了便利,培養了空間思維能力和對標取物的能力。隨之,幼兒的思維越來越活躍,視角越來越開闊,玩法越來越多樣。
游戲場地是幼兒開展活動的重要載體。教師把游戲場地的選擇權和游戲線路的設計權賦予幼兒,將幼兒助推為游戲開展的自驅者。例如,在“騎小車”游戲中,幼兒先根據實踐經驗設計騎行路線,再根據道路的寬窄,確定每組參與比賽的人數和競賽規則。設計方案是否可行不由教師評判與告知,而是在幼兒一次次嘗試和集體討論中不斷完善。比賽前的實地體驗、賽道布局、路線設計、討論修改,給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多層次的學習和探究機會。幼兒嘗試單人、雙人、多人合作,從曲直不同的道路上循環騎行,從泥地、沙地、草坪中騎行,感受不同路面的騎行速度,不斷調整的騎行路線設計突顯了幼兒的自主嘗試與大膽創新。
幼兒喜愛自由自主的、完全理解的、能夠駕馭的活動內容和游戲方式,而不是教師精心設計的游戲。幼兒能夠在自我認知基礎上,利用周邊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玩出屬于自己的游戲。教師需要將幼兒自主創編的游戲通過圖片記錄、文字描述等形式記錄下來,逐步形成游戲資源庫。教師在追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通過變化或增減某種元素,改變游戲的方法和難度,進一步助推幼兒的創新思維,逐漸充盈游戲資源庫。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要求:“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其中的“最大限度”,是指提供幼兒足夠的時間、空間、物質支持、情感支持和持續探究的機會,讓幼兒在親身經歷、主動學習中獲得自我成長。幼兒在同一片場地中越來越深入地游戲后,便會對每處環境引發更多暢想,產生更多聯系。教師應追隨幼兒探究的步伐,鼓勵幼兒逐步拓展自我認知和當前能力的邊界,通過量變到質變提升活動難度,助推幼兒將游戲活動往縱深處思考與實踐,甚至勇敢地作用于環境,乃至改造環境。
個體置身于某個環境時,首先關注到的是局部,甚至是某個點。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隨著對環境的熟悉程度不斷增加,幼兒關注的事物和現象會越來越多。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即學習和探究的過程,教師應鼓勵幼兒與環境產生積極互動,通過情境誘導、材料提供、任務布置等手段,助推幼兒主動認識周圍環境,積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為步入更廣闊的社會環境做準備。
幼兒的成長不僅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還是與同伴、教師相互作用的結果。同伴之間的差異為幼兒之間互相學習提供了可能,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例如,幼兒園中的一片泥地引起了幼兒的興趣。他們在這里踩、走、挖、埋,忙得不亦樂乎。但在雨后,這里就成了禁區。為此,幼兒齊動手,一條磚塊鋪成的小路出現了。有的幼兒說:“可以在這里挖一個魚塘!這樣教室里的小金魚就有更大的家了!”于是,幼兒又挖起大坑。為了防止泥土滲水,幼兒開動腦筋,在地上鋪好塑料膜并往塑料膜中灌水,一個“小池塘”誕生了。
幼兒、環境、教師會因共同的目標和問題聯結情感。在游戲中,幼兒是投入的,教師是興奮的,環境是有靈氣的。幼兒從初識自然環境時的順應,到熟知環境因素后的改造,是一個飛躍的過程。例如,幼兒在一片泥地里通過自己的力量,不斷改造它存在的意義:鋪設小路——想象成沼澤地——挖一個魚塘——挖了多個魚塘——連接成一條大河——河上出現了小橋。
實踐告訴教師,在追隨與助推教育策略下的幼兒必將有以下收獲:每個幼兒都能在游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專注地投入游戲;幼兒的思維在游戲中盡情釋放;同伴之間明顯增強合作意識和能力;每個人在分享環節都能做到有話要說、樂于獻策。教師將繼續秉持自然教育理念,以追隨與助推的方式引導幼兒在自然中探索發現、挑戰自我、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