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月 馬早升
(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支撐,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1]。陜西省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是鄉村非物質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種,必須要創新思維、更新觀念、深度挖掘文化特色,賦能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這是統籌推進陜西省鄉村文化建設、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的一種表現。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興隆鄉北張村的楮皮紙制作技藝是傳統手工紙制作技藝之一。楮皮紙是以構樹皮為原料、采用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抄制的紙張。楮皮紙抄制技藝源自西漢,距今已有2 000 多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在唐朝,北張村的造紙技藝達到鼎盛,所造的精品白麻紙遠銷朝鮮、日本等國家。北張村所造的白麻紙還是唐朝至清朝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被歷代稱為精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北張村手工造的白麻紙作為解放區和西安市的報紙用紙。1958—1978 年,公社將北張村的造紙工匠集中起來統一生產,由供銷社統一銷售,造紙技藝頗為興盛。如今北張村造紙技藝沒落,僅剩2 戶造紙人家,即非遺傳承人張逢學和馬松勝。
1.2.1 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是造紙術的典型代表。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過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北張村楮皮紙生產有很高的工藝價值,整個生產流程不僅不使用任何現代機械,而且不使用紙藥也能進行分張。這套生產工藝在國內的手工紙制造業中極為罕見,是研究手工紙工藝演化進程的“活化石”[2]。
1.2.2 陜西省北張村為楮皮造紙術的發源地。據考證,北張村手工造紙起源于西漢時期,相傳是由蔡倫的后人傳承而來,北張村人至今仍在沿用蔡倫發明的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造紙法[3]。北張村自古以來人多地少,手工造紙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當地村民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倉頡字,雷公瓦,灃出紙,水漂簾。”流傳下來的北張村民謠,成為灃河一帶造紙歷史悠久的有力佐證[4]。
1.2.3 直接推動人類文明及文化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紙是世界科學、文化的載體,由于其便于攜帶,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對于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交融和發展。紙的發明是中國為人類文化傳播和發展做出的一項重大貢獻,對中國的歷史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2.4 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確立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增加了民族自豪感。2008 年6 月,陜西省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被確定為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逢學帶著這項技藝參加了奧運會“中國故事”文化展演活動。2009 年,張逢學被命名為北張村楮皮紙抄制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還赴我國臺灣參加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及論壇。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的確立,對提高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堅定民族自信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1.3.1 政府部門非常重視楮皮紙制作技藝。隨著近年國家政策的號召,政府部門對非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逐漸重視。西安市長安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召開了長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及研討會,成立了長安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長安區相關機構先后2 次組織攝制了保護性影像資料,長安區政府初步規劃在5 年內完成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工藝流程、傳承人、原生態勞動工具、秦嶺楮樹種植區和灃河環境等整個保護工作。
1.3.2 企業加入保護、傳承、發展的隊伍。2017年11 月29 日,陜西絲路非遺文化有限公司在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舉辦“尋根守藝·文化匠心”的楮皮紙上的非遺展,此次共展出16 件書畫作品。展會上,陜西絲路非遺文化有限公司發布了“長安禮道”品牌及產品“楮茯”。該產品定制精品茯茶原料,以楮皮紙為襯手筑而成。該活動以“長安禮道”為載體,傳播非遺文化;以“楮茯”為橋梁,帶領大家走進非遺文化,觸摸瀕臨失傳的古老工藝,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及傳統非遺技藝煥發的新活力。
1.3.3 以賽促發展。自2018 年開始,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指導舉辦了“中國·西安國際文創產品創新設計大賽”,目前已經成功舉辦3 屆。大賽通過“以賽帶展,以展促品,以品塑產”的方式,將非遺文化融入未來創意,構建以大賽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鏈。
造紙的工具看似非常簡單,但造紙的過程非常復雜,細分下來大致要經過10 道大工序、72 道小工序,而且全靠人力完成,勞動強度大,每天能造出十三四刀紙(100 張/刀),每張紙僅售0.25 元。靠手工造紙無法支撐家庭開支,所以許多年輕人放棄了手工生產,使這一非遺技藝后繼傳承乏人。另外,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機器造紙業的沖擊,手工紙的用途大大減少。
雖然陜西省、長安區政府均出臺了一些保護、傳承非遺技藝的政策,也配套了相應的資助經費,但是沒有形成完善的長效發展機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單純依靠經費支持不能滿足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必須要建立一套有效而長遠的發展機制帶動其產業化發展。
目前,北張村楮皮紙抄制技藝沒有明顯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同時沒有依托非遺技藝做好文化產品生產,更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為大眾和青少年提供很好的文化服務。目前,雖然有些企業加入了保護、傳承、發展的隊伍,但也是偶爾的企業行為,缺乏宏觀的整體規劃,導致北張村楮皮紙抄制技藝產業鏈并不完整。
鄉村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涉及文化和經濟2 個領域。這種邊緣性和交叉性的特點,決定了鄉村文化產業既要以文化的眼光看待經濟,又要用經濟的眼光看待文化。鄉村文化的振興需要全面創新發展,需要創新的發展理念、創新的發展路徑、創新的發展模式。科學的產業規劃、明確的目標定位、正確的發展路徑是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
政府在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創新發展中要發揮宏觀規劃、政策制定、專人負責、監督管理、宣傳引導及傳承人培養等職能作用,全方位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政府要牢固樹立全局謀劃、全方位推進、全時空統籌、全要素配套、全產業聯動及全社會參與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觀,通過宏觀政策引導、優惠政策扶持、配套政策制定等,著力聚焦楮皮紙制作技藝創新發展,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5]。
3.2.1 建立文化品牌
3.2.1.1 創新開發楮皮紙的用途。受機器造紙的影響,現在人們寫字作畫大多使用宣紙,對手工造紙的需求變少,這也加速了北張村楮皮紙的消亡。要想促進這一非遺技藝產業化發展,必須創新開發楮皮紙的用途。根據手工紙韌性好、耐保存的特點,可以開發手工紙制產品的包裝。這樣既能使產品被賦予文化內涵,又能增強品牌形象。例如,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在包裝設計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創新開發楮皮紙的用途,將楮皮紙應用在產品的包裝中。
3.2.1.2 增加衍生品設計。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要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文化功能。在我國其他地區古法造紙術的轉型發展中,最貼合時代潮流且能與經濟效益相掛鉤的便是與造紙術相關的產品。根據北張村楮皮紙造紙的特點,可以制作一些文創衍生產品。可設計的文創產品種類較多,如可將紙作為材料,結合一些其他零件或工藝來生產扇子、燈具、手賬本、手提袋、明信片、書簽及屏風等。文創產品的設計要與時代的潮流相契合,符合大眾的審美。這樣的產品既能賦能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又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3.2.2 鼓勵民間企業和資本投入。政府在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從宏觀政策方面入手,在其產業化發展中,進行頂層設計和引導。應鼓勵民間資本支持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統技藝與題材的創新和發展,推動手工造紙產品的功能轉型和審美價值提升。鼓勵民間資本支持手工造紙技藝展示、產品銷售等活動,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鼓勵民間資本通過設立公益基金等方式參與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保護,如對代表性傳承人及學藝者予以資助等。
3.2.3 依托大唐不夜城,打造非遺文化一條街。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的傳承保護和賦能鄉村文化發展應該與相關的產業融為一體,如旅游業等。陜西省是非遺文化大省,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達幾百項。西安市是中國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是旅游的熱門城市,大唐不夜城更是熱門的網紅旅游打卡地。利用大唐不夜城的知名度,西安市政府部門可以主導篩選一些具有參與感、體驗感強的非遺項目,打造非遺文化一條街。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就是體驗感非常強的非遺項目,能夠增加旅游者的文化體驗,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傳承發展傳統文化。
提高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文化服務功能,可以在村中建設一個包括造紙工具展覽及整個造紙流程演示的展覽館,作為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高其文化服務功能,也可以考慮將其納入相關高校的教育中,重新定位非遺技藝的價值,助力鄉村文化建設。高校的設計類專業是促進非遺技藝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合理規劃課程體系,可以系統地引導學生學習非遺技藝,理解非遺技藝中所包含的世代相傳的技藝,讓學生感受“工匠精神”。例如,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將北張村楮皮紙制作技藝納入本科和研究生相關課程,如研究生藝術考察課程、本科生的絲網印刷設計課程。通過對楮皮紙制作技藝的充分了解,使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同時引導學生結合當下流行趨勢進行創意設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有9.837 億網民,比2020 年網民數量增長8.6%,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使互聯網成為宣傳的重要媒介。北張村需要統籌規劃,利用互聯網加大對楮皮紙制作技藝的宣傳力度,可組建自媒體宣傳團隊,利用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媒體,及時更新動態,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北張村的知名度。
筆者以楮皮紙制作技藝為研究對象,從文化傳承與賦能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深入探討楮皮紙制作技藝傳承創新發展和賦能鄉村文化產業的路徑和方法。試圖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建設鄉村文化,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壁壘,走政府支持及與市場、教育相結合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