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綜合工程,需要聚集與融合政策、規劃、資源等多方面要素,其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支撐。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具有“三農”底蘊的職業院校,有責任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已開展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改革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改革深度、融合進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1.1.1 人才培養目標調整不及時。從目前學院的專業設置和在校生數量來看,直接或間接為鄉村振興服務的人才相對較少,除了作物生產與經營管理、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等幾個專業外,大多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服務方向都是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雖然這是由人才市場供需關系、產業行業發展空間、學生就業競爭態勢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造成的,但是在黨和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學院在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方面做出的調整并未實現同步甚至超前。尤其是進入鄉村振興主戰場后,高職院校在產業布局調整規劃、專項人才培養、鄉村振興服務等方面都受到了較大的限制。
1.1.2 專業師資培養速度較慢。對于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各種路徑的實施,專業的師資隊伍是基礎,更是關鍵。為此,學院開展了外部招募和內部培養工作,但實際效果與鄉村振興的產業要求和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政策形勢特別是廣東省鄉村戰略實施的規劃、布局、目標等重點內容能進行深入了解、深入分析的專業人員較少,造成學院結合政策形勢與規劃布局開展教學改革的客觀依據和分析論據不足,從而形成了連鎖反應;第二,對鄉村振興戰略產業布局和區域發展的高層次規劃咨詢人才較少,特別是對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相對匱乏,因此相關行業部門、地區政府開展深層次的產業布局、資源配置和區域統籌等方面的合作共建上,未能積極發揮出自身優勢;第三,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產業發展、能培養專項技能人才的專業師資比較稀少。目前,除了個別傳統農業優勢專業外,很多與鄉村振興掛鉤的專業尚未在培養方向、技能目標方面做出改變,而專業師資缺乏是主要原因[1]。
1.1.3 學生流動形式未與鄉村振興緊密掛鉤。首先,學院在學生“一進一出”的方向性和流動性方面未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有效的對接和融合,呈現出較傳統、相對狹窄等特點。例如,學生的來源并未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廣東省農業農村規劃布局的調整而進行積極地調整,如未與重點區域進行合作招生,定向培養某些特殊產業人才、技能人才等,仍采用較傳統的形式進行招生宣傳和生源獲取。其次,在學生畢業后的流向方面,絕大多數進入了城市內的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進入鄉村振興一線或者以農村農業為自主創業途徑的少之又少,導致出現學院對鄉村振興相關人才的培養針對性不強、連續性不好等問題。
1.2.1 對廣東省農墾發展研究不深。廣東省農墾集團是廣東省鄉村振興的重要戰場,也是各項產業政策制定和產業布局調整的“試驗田”,對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有重要的發展借鑒和產業支撐作用。學院與廣東農墾集團一脈相承,但在與農墾集團的發展融合與系統研究方面并未顯示出足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廣東農墾集團歷經多年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特別是在優勢產業布局和集團化專業運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中的很多產業布局和區域產業分布都是建立在農墾集團產業布局基礎之上,對此開展系統研究和專項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發展意義。學院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滲透顯得比較被動,除了熱帶作物種植等研究比較深入外,其他的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營銷等方面基本都未涉及,對更多層面的產業布局協調性分析、人才需求分析、職業技能分析也未取得較大的突破。學院作為廣東農墾經濟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的成員單位之一,原本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信息渠道去開展研究,加強聯動,但是由于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匱乏,也并未對學院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新一輪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撐和數據支持。
1.2.2 相關專業調整適應性不強。廣東農墾集團覆蓋的產業、區域非常廣泛,在涉及職業技術人才特長、農村勞動力技能要求方面具有非常豐富的研究價值、實驗價值,更提供了豐沛的實踐空間和實驗平臺。學院作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和“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應在這方面具有積極的探索態度和強烈的實驗精神,但目前取得的成果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熱帶作物種植方面。雖然這是廣東農墾集團的產業重點,但是從廣東省鄉村振興的產業特征和區域統籌方面來看,可供利用的資源和載體卻不僅僅如此。例如,廣東農墾集團在鄉村旅游、特色養殖及產品加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學院相關專業完全可以進行深度融合,在鄉村旅游、特色養殖、特色農產品加工營銷等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共建、聯建,可以與一些產業集團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合作基地共建等。這些都可以為學院在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鋪開之前就積累相當的經驗、凝練豐富的成果。目前,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調整進度和成果來看,對這些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和適應性融合仍處于相對滯后的局面。
2.1.1 緊密對接“三項工程”。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是廣東省委、省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省時講話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經過3 年多的系統建設,這3 項工程逐漸成為廣東省培訓農民技能、促進農民就業創業的關鍵平臺,也是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對于這3 項工程,學院在參與度、融合度方面與其他院校相比,具有較大差距,雖然有專業設置、培養方向、師資基礎方面的客觀因素,但有些專業完全可以經過一定程度的調整進入“三項工程”,特別是“廣東技工”的范疇。目前,“三項工程”建設不僅是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平臺,而且形成了品牌、營造了氛圍,在招生、就業、服務、共建等方面建立了寬泛的渠道和有機的聯系,特別是其他院校直接到鄉村、農民身邊開展培訓、技能指導的形式非常值得學院借鑒和學習。
2.1.2 緊緊圍繞“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廣東省委、省政府在這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部署,特別是逐步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園等舉措,無不釋放出推動產業振興的信號。而以產業振興為核心的部署推進,給予了涉農職業院校大量的機遇和廣泛的空間,只要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對接,加強融合,對自身教育體制改革及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提升就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從2021 年起廣東省組建由“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力量”共同參與的駐鎮幫扶工作隊,全面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這就是學院可以利用的政策之一。通過加入駐鎮幫扶工作隊,學院不僅可以直接參與鄉村振興的勞動力培訓、技能人才培養、產業幫扶指導等工作,而且在展示學院職業技能實力的同時,可以及時獲取并掌握第一手信息數據,并且可以與不同部門、單位開展鄉村振興實際工作的交流,從中吸取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建議,進一步拓寬學院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2]。
2.2.1 實施全方位梳理。學院應組織專門機構對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農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取得的成績、總結的經驗、采取的措施等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和分析梳理。一方面,提煉在產業振興、人才培養、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切入點和融合點,提出更具針對性和專業度的建議,幫助農墾集團更加深入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高學院在省內的影響力和服務鄉村振興的硬實力;另一方面,充分征詢廣東農墾各專業集團、農場等單位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對于人力資源特別是勞動力培訓、專項人才培養方面的意見,邀請他們共同參與學院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鎮村服務等方面的計劃調整及培訓、培養計劃的制訂,從而從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出發,促進學院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面改革措施的落地。
2.2.2 開展多專業合作。廣東省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試驗田和排頭兵。學院作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在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面也具有同樣責任。因此,學院可依據熱帶作物種植等專業與廣東農墾相關單位的合作經驗,在其他如營銷、旅游、電商等多個可與鄉村振興對接的專業開展深度合作,借助廣東農墾成熟的產業鏈條和實踐空間,輸送師資到一線積累最直觀的經驗和素材,加快專業調整和人才培養的進程。另外,應加快確定、建立各相關專業的實踐基地和人才輸送渠道,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牢基礎。
2.3.1 盡快調整專業設置。學院應在開展上述基礎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廣東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政策研究、趨勢分析和結合點梳理,列出與學院基礎師資具有較大融合度且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和市場需求的專業門類,從而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為此需成立專門的機構,對鄉村振興戰略涵蓋的特別是與廣東省鄉村振興工作部署及“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匹配的一二三產業進行深度分析,從而明確學院今后一個階段人才培養的重點和方向,能夠有的放矢地服務鄉村振興發展[3]。
2.3.2 加快完善師資配備。作為涉農專業院校,學院目前在涉農專業、產業方面的專門人才培養并未取得明顯的優勢,這是服務鄉村振興路徑難以拓寬或者落實的短板和痛點。因此,在調整專業計劃的同時,應制訂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利用學院的影響力和發展前景招募一批涉農的高水平師資。另外,借助廣東農墾各專業集團、農場及其他單位的實踐渠道,通過校內培訓及與其他專業院校的合作共建,在較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支具有較高水準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培訓隊伍[4]。
2.3.3 優化學生進出方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包括產業振興方面的規劃建議,也包括人力資源方面的培訓,其中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是重要環節。因此,學院也應在學生進出方向上銜接鄉村振興;做出調整優化。在生源上,要對照鄉村振興的產業部署,特別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園及產業集中區等重點區域,采取專向招生、地區共建等方式培養專業的定點人才,從而為鄉村振興和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撐[5]。同時,應積極對接“一核一帶一區”建設中多個地市級職業院校的支持援建,采取更多元的方式開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在學生就業方面,應積極地向鄉村振興的主戰場輸送人才,并保持對他們個人發展、產業發展的跟蹤,通過優秀畢業生的示范作用為鄉村振興輸送更多、更合格的職業技能人才。
通過分析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與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工作部署緊密對接、與廣東農墾集團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共建、加快學院內部的改革調整等進一步服務鄉村振興的優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