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鵬程
(隴南市禮縣黨校,甘肅 禮縣 742200)
目前,我國各地旅游業均以旅游需求帶動旅游產品的供給,隨后以相對優質的產品供給帶動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增長,形成旅游消費、需求及產品供給的良性循環[1]。為促進縣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可以將該循環作為發展基點,采取如下措施[2]。
促進產業聚集是縣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可靠途徑之一。總體而言,可以聚集主導產業、創新產業及其他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建成旅游經濟中心,利用支配效應、極化擴散效應、乘數效應組織該地區的經濟活動,以優化旅游供給體系,促進縣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
旅游經濟的運行實際上是旅游供給與旅游需求矛盾運動的結果,而在固有文化旅游區域成型后,固有旅游區域內構成經濟空間的經濟活動一定具備與固有旅游區域特點相契合的經濟規律,而旅游增長點(即優勢節點)的找尋正是在固有文化旅游區域內掌握該類經濟規律,繼而以經濟規律為基礎找尋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節點,以此為文化旅游區域擴張確立經濟內容藍圖。縣域文化旅游發展的關鍵在于在固定文化旅游區域內找到幾個優勢節點,據此當縣域文化旅游業在進行區域擴張時,擴散與回流效應會抵達一個平衡值,此時即可擴大文化旅游區域,繼而利用新生旅游項目與原有項目進行聯系,以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新型“產業鏈”。
在傳統縣域文化旅游業中,主要依靠投資方的投資及消費者的消費完成對旅游業創新的拉動,這種模式固然能在短期內提升縣域文化旅游發展質量,但其旅游供給體系相對脆弱,一旦出現不可控因素,當地旅游業無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均無法獲得穩定的經濟效益。基于此,縣域應著力培育旅游企業集群,為縣域文化旅游發展提供動力[3]。旅游企業集群建成后,縣域文化旅游在技術、人才及資金方面可形成一定規模,旅游經濟效益也會隨之提升,最終建成規模化的旅游經濟發展體系。此外,縣域方面應當打造適合旅游企業發展的環境基礎,如科學的人才培養與招納制度、便捷的旅游交通環境及完善的基礎設施等。
在以往的縣域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因行政割據而導致的資源浪費與旅游資源惡意爭奪的情況,雖然目前大多縣域文化旅游業呈現健康、快速的發展趨勢,但限于行政界限在旅游業中的影響,縣域文化旅游業難以形成深度發展,該類情況的發生令旅游資源的合理調度無法得到實現,最終導致旅游資源浪費嚴重。因此,縣域方面需打破行政界限,加強旅游經濟與空間方面的聯系,令旅游市場發揮出調節旅游經濟的作用。在此方面,可以在充分挖掘縣域跨區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打造“文化旅游帶”,搭建區域文化旅游市場運作統一平臺,開創跨區域發展的新格局。
所謂“四大工程”,即鄉村文化旅游品質工程、旅游新業態工程、旅游形象塑造工程及景區品牌提升工程。這四大工程不僅能提升縣域文化旅游發展質量,而且能提升旅游項目的知名度。
鄉村旅游品質工程致力于旅游項目及景區綠色化發展與項目聚集,縣域文化旅游可以通過創建特色村鎮,為其他村鎮提供示范,在此過程中,縣域文化旅游項目需要切實提升產品及服務方面的質量[4]。首先,縣域文化旅游項目可以通過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工作機會,以此實現“經濟帶動發展”,一方面促使縣域當地居民積極參與縣域文化旅游品質工程中,另一方面通過居民的參與令鄉村旅游的品質實現“本土性提升”,最終實現縣域文化旅游服務性的整體提升。例如,禮縣曾組織精神扶貧文藝演出小分隊暨新時代文明實踐隊重新編排文藝節目20 余個,深入部分鄉鎮(村)開展“精神扶貧助推精準脫貧”文藝巡演活動120 余場次,組織文化人才深入20 多個鄉鎮、20 多個村,繪制“助力脫貧攻堅·美化鄉村環境”宣傳標語文化長廊5 000 m2,努力與鄉村振興戰略對接,創建美麗鄉村。2020 年,秦聲演藝有限公司及志愿服務隊完成“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200 余場次;為貧困村采購20 套戲箱、40 副籃球架、40 副乒乓球案和40 套健身器材,共計220 萬元;完成貧困村文化設備配送工作,共配送文化設備166 套,截至2020 年6 月底,禮縣共發放文化設備387 套,其中貧困村 313 個,貧困村覆蓋率達 100%[5-7]。
縣域方面需圍繞政府政策創新旅游項目主體,協調融合旅游要素,實現對縣域文化旅游平臺的打造,共同推進縣域文化旅游業態創新,落實新業態培育工程。在此期間,縣域方面可以鼓勵具有特色主題的民宿、夜游產品項目,通過多元融合或協調形成層次齊全、元素類型充足的旅游供給體系。例如,禮縣多年來致力于文旅融合發展,曾于春節期間贈送書畫800 余幅、春聯3 000 余幅,組織線上博物館、美術館展覽10 場次,創辦“助力脫貧攻堅·深化新時代文明建設”“醉美蘭倉”主題美術作品展、線上抗疫活動“同心同德戰疫情”“春之聲”文藝作品主題展覽30 期,開展200 余人的“送文化進基層”指導活動30 余場次,組織“書香戰疫”讀者之聲、“眾志成城戰役情 圖書館人在行動”線上活動、“時代先鋒·民族脊梁”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書香禮縣·蘋果之城”全民閱讀活動、美術作品主題展活動10 期;還組織了“4·23”世界讀書日“黨建+全民閱讀”線上紀念活動、“三區”文化人才中國畫培訓班、羅金保先生書畫作品展及鄧尚喜歐洲風情攝影展,共展出作品150 余幅;在第15 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聯合市博物館在隴南、兩當等地展出“秦起隴原”秦西垂文明展3 場次、線上推出“2020 年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8 期、成功舉辦禮縣四角坪考古發掘成果咨詢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5 場、道德講堂10 期。
旅游形象塑造是實現旅游經濟效益提升的重中之重。為落實旅游形象塑造工程,縣域文化旅游項目需要在旅游區域范圍內充實旅游工具。例如,可以推出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旅游引導系統,如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部手機游某景點App,該類App 不僅可以實現對旅游項目的介紹,而且可以實現網上購票,極大限度地節省消費者的購票時間,提升資源利用率,同時可以通過該App實現“衣食住行”的預訂與安排。在此過程中,縣域文化旅游業需加深與攜程、滴滴打車等App 的聯系,將“便捷旅行”理念作為塑造旅游形象的根本。以禮縣為例,禮縣積極推進文化、體育、文物、廣播電視、旅游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而為了提升旅游形象,當地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博宣傳上級視察情況、各項政策法規、文化執法、廣電安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發揚和工作會議精神等宣傳信息1 000 余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并達到預期效果。此外,拍攝、制作長達4 min 涵蓋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產業開發及城市建設等內容的禮縣旅游宣傳片,上傳騰訊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后點擊量較高,深受好評。禮縣圓滿完成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實施的“春雨工程”和“央視頻號·文化志愿者專列”《火車火車哪里開》的拍攝制作等系列宣傳活動。
實施景區品牌提升工程的根本目標在于打造集教育、休閑、度假、養生及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產業品牌。近年來,比較常見的景區品牌項目主要包括“紅色圣地”、以佛教或道教文化為支撐的文化項目及溫泉項目等,這些項目多借助當地特殊文化打造自主品牌,能在旅游項目中為消費者帶來良好的體驗。一是禮縣爭取了中央預算內投資2 000.0 萬元,完成了禮縣紅河鎮秦皇湖生態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二是禮縣財政籌措資金1 100.0 萬元,實施了甘肅省秦文化博物館維修工程、甘肅省秦文化博物館消防設施維修改造工程、甘肅省秦文化博物館取暖設施改造工程;三是爭取省級公共文化服務資金60.0 萬元,新建羅壩、崖城等5 鄉鎮6 座旅游廁所,并完成在百度地圖的標注工作;四是爭取省級旅游發展資金200.0 萬元,實施祁山武侯祠景區維修項目、秦皇湖自駕游營地二期項目、翠峰觀景區人工湖清淤工程、秦皇湖景區護坡工程和秦皇湖景區碼頭維修等工程;五是爭取縣財政資金12.5 萬元,實施赤土山園林山體滑坡、塌方治理項目;六是耗資40.0 萬元建成西城社區籠式足球場1個,并耗資60.0萬元于永興鎮何家村、馬家村鄉鎮建成農民健身中心2 個;七是結合甘肅省秦文化博物館、西漢水風情線A 級景區評定工作,投資18.0 萬元,制作安裝兩景區導覽圖6 處、指示牌18 處。
所謂“文化旅游”,其核心在于“文化”二字。為使縣域文化旅游項目實現質量提升,縣域當地必須要統籌謀劃,將散布于鄉野間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用好”當地的厚重歷史文化底蘊,走出一條真正具有縣域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道路,助力縣域旅游實現大繁榮。在此方面,各縣域應以當地實際狀況為根本出發點。以禮縣為例,整合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條。
禮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不僅是先秦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黃河仰韶文化與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處,更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其縣域內散落著大量歷史古跡與遺址,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無疑為當地縣域文化旅游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基于此,縣域應當對古跡遺址的文化形象進行重現,通過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對古跡遺址的科學研究,深度挖掘域內不同遺址的文化內涵。例如,當地的“祁山堡”是遠近聞名的古跡遺址,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在清代又進行了翻修重建,古跡遺址內多有碑銘詩詞紀念武侯。但僅僅如此顯然遠遠不夠,當地可對該類古跡遺址進行合理開發,在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利用文學、藝術、影視等方式,使古跡遺址的文化形象得以科學再現,以厚重的文化底蘊支撐縣域旅游的發展,提升縣域文旅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禮縣古老的周秦文化源遠流長,如縣域內獨有的迎喜神、山歌、乞巧與點高山文化。同時縣內的廟會風俗也具有悠久歷史,這些煙火風俗不僅規模較大、民俗味十足,且影響力廣泛,對于外來游客而言正是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項目。除了煙火風俗外,禮縣的民俗藝術同樣可以成為縣域文化能夠利用的文化資源,其中比較有名的民俗藝術當為“禮縣剪紙”。禮縣的剪紙在民間用途頗為廣泛,如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等,無論何等用途,均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但是,由于近年來工業化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各地民俗文化正逐漸被淡化,同化以及庸俗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縣域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恰好給民間煙火與藝術“重煥生機”的機會。當地可以政府為主導,以民眾廣泛參與為基礎,以涉及保護和發展的具體問題為出發點,結合實際,整合最具地區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在保護中開發,加大地方特色民間藝術的宣傳及開發力度,在縣域旅游業中發揮民間煙火與藝術的優勢與魅力。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縣域文化旅游作為旅游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其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未來旅游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要想實現縣域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首先需要了解縣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即實現旅游供給與質量、穩定性及效率方面的提升。其次可以通過產業聚集、開展“四大工程”等途徑。總而言之,縣域文化旅游的發展需要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參考依據,切實發揮自身的優勢,如此方可打造具備縣域特色的高質量文化旅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