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
(鄄城縣古泉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600)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推廣與應用高產栽培技術,可以為農作物種植提供科學指導,通過科學化的管理來規避影響小麥產量與品質問題的出現,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小麥實現高質高產。我國不少地區在推廣和應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越來越多的農民積極應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小麥種植面積逐漸擴大,為農民帶來了直觀的經濟增收,促進了區域農業的快速發展[1]。
在小麥種植中應用高產栽培技術,可以讓農民在種植小麥時獲得更高的產量,既滿足社會發展對小麥產量與品質的市場需求,又能為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帶來的增產促收的積極效應,也會讓更多的農民認識到科技可以興農,會更加愿意在農業種植中接納、學習和應用新的農業技術,進而為更多新興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創造條件。而先進農業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的應用與反饋,也會反過來引導農業科技的改進與發展,切實發揮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引領與推動作用[2],促進我國農業向前發展,獲得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1.1 科學選地與整地。土壤環境是小麥生長的基礎,也是影響小麥產量與質量的關鍵因素,為實現小麥高產,應在小麥種植前應用高產栽培技術來改善土壤環境。首先,土層深厚、地面平整、便于澆灌的地塊更能滿足小麥生長需求,因此在進行小麥種植地塊選擇時,應盡量選擇地勢相對較高、具有良好通風與排灌條件的田地。其次,要對土壤進行精細化疏松與肥化處理。一般情況下,田地土壤深松作業的開展周期為兩三年一次。可以在土壤下堆積秸稈,打造一虛一實的耕作結構,這樣不僅可以保持土壤疏松透氣,為小麥根系生長創造條件,還可以通過秸稈漚肥為小麥生長持續提供肥力。
2.1.2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鋪施底肥是科學整地的重要環節,應結合小麥生長規律及當地土壤情況制訂科學的施肥計劃,合理調整天然腐熟有機肥與人工化肥的比例,確保土壤中含有足夠的氮、磷、鉀、鋅、錳及氮等小麥生長必需的礦質元素。在種植小麥前,可提前對小麥種植區進行分區采土樣化驗,并結合化驗結果和“重底、秸還、配微、補鉀”八字技術要點擬訂施肥計劃[3],協調好各元素的比例和含量,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方式的實施來提升施肥的科學性。一般而言,小麥生長需要2 500 ~4 500 kg/hm2有機肥、12 ~ 13 kg/hm2氮肥、8.5 ~ 11.0 kg/hm2磷肥、10.5 ~ 12.5 kg/hm2鉀肥、2 kg/hm2硫酸鋅及 2 kg/hm2硫酸錳等。在具體操作中,要改淺施底肥為深施底肥,施肥深度以不超過25 cm 為宜,以固定土壤肥力。在秸稈埋地時倒入有機肥和氮肥,將磷、鉀、鋅、錳和氮肥在犁后撒在垡頭耙入,建議深耕25 ~30 cm,再機耕 3 ~ 5 遍,精細平整土地、做畦,保證灌排順暢[4]。
2.2.1 科學選種。在進行小麥選種時,要加強對小麥種植區域土質條件、氣候因素、水源、光照等調查分析工作,挑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一般而言,肥沃的黏土、黑土地更適合種植中強筋小麥,土壤肥力一般的沙性土適合種植弱筋小麥。例如,濟麥229、濟南17、淄麥28 等小麥品種多應用于規模化種植;濟麥22、煙麥系列、山農麥系列、汶農麥系列等更適合種植在水利設施完善且土壤肥沃的區域;青麥6 號、齊民7 號等多應用于土壤貧瘠、不便于澆灌的地區[5]。
2.2.2 種子處理。在選定小麥種植品種后,要結合當地氣候、小麥栽培的實際需求,做好種子包衣、藥劑拌種等預處理工作。例如,在地下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區要通過精準控制藥劑拌種來殺除越冬菌源,以降低秋苗發病率;結合當地區域性的作物病蟲害進行針對性的藥劑拌種等,以提升小麥品種的抗病性。實踐證明,用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拌種,可以有效預防小麥紋枯病等根莖部病害;用速保利或立克銹拌種,可以有效預防小麥黑穗病。
2.3.1 檢查土壤墑情。在播種前要檢查土壤墑情,如果墑情不足,可以采取澆水等措施進行造墑。如果耕層土壤含水率在70%~75%,規范化作業可以實現小麥一次性播種抓全苗[6],且小麥種子根、次生根都能得到良好發育,向土壤深處生長。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小麥根系的吸水能力,增強小麥抗旱能力,而且能有效減少小麥后期因風力等多重因素影響而出現倒苗現象。
2.3.2 適時播種。小麥播種適期與溫度緊密相關,一般可分為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和春性品種。其中,冬性品種應在氣溫16 ~18 ℃時進行播種,半冬性品種應在氣溫14 ~16 ℃時進行播種。另外,為了保障冬前苗壯,冬性品種和半冬性品種冬前有效積溫應控制在550 ~650 ℃[7]。從小麥種植實踐來看,北部冬麥區播種宜在9 月底至10 上旬進行,南部與長江中下游區域播種時間多集中在10 月20 日至10月31 日,西南區域多集中在10 月下旬。
2.3.3 適量播種。合理控制小麥播種量可以為小麥生長預留足夠的空間,同時構建小麥群體結構,為小麥生長與環境關系的協調奠定基礎。此外,小麥播種量的確定與小麥分蘗力、成穗率、667 m2穗數等品種特性,以及土壤肥力、播種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分蘗力與成穗率較高的品種播期相對較晚,土壤肥力較好的種植區播種量不宜過多,應結合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一般北部冬麥區,播種期內種植,每667 m2總量為20萬~25 萬粒;南部與長江中下游區域冬麥區,每667 m2總量15 萬~18 萬粒。當播種時間延誤時應適當加大播種量,每延誤1 d 增加1 萬粒,每667 m2最高不超過35 萬粒[8]。在播種時可采用機械化播種方式,但要結合小麥種植所需的深度與播種量設置機械化設備參數。從實踐來看,3 ~5 cm 的入土深度最有益于小麥種子在不暴露在土壤表面的情況下順利發芽,但也需要結合小麥種植地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量。
小麥田間管理應貫穿其整個生長周期,包括補苗、灌溉、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收獲等。田間管理科學與否將直接影響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實施效果。整體而言,田間管理可以分為苗期營養管理、生長期管理、后期管理。
2.4.1 苗期營養管理。田間管理初期階段重點在于觀察小麥出苗率,及時補齊缺苗,可以將一部分過于密集區域的小麥苗移栽到出苗率較低的區域,確保田地空間的有效利用,補苗后要及時澆水以提高移栽麥苗的成活率。如果當地氣候過于干燥,也可在11月中下旬澆水,以更好地滿足麥苗生長需求。同時,要避免氮肥施肥過量而出現麥苗徒長、莖葉生長過旺的現象。
2.4.2 生長期管理。為避免小麥生長拔節期前后因低溫而出現凍害,可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對小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生長調節劑[9]。在小麥生長拔節期后要適當追施尿素,一般每公頃增施120 ~150 kg尿素。灌漿期是影響小麥品質的關鍵期,此時小麥會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并通過同化作用將其儲存在小麥種子內。此時也是小麥生長過程中的敏感期,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必須加強管理。如果出現連綿陰雨天氣,需及時排出田間積水,避免田間濕度過大而引發病蟲害。還要注意開展“一噴三防”,以生物防治為主,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輔,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例如,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容易出現蚜蟲災害,在灌漿期最易暴發,而一旦出現蚜蟲大暴發就會導致小麥減產。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要注意對麥苗的觀察,在孕穗期與灌漿期做到及時預防:如果出現百株蚜蟲超過500 頭,可均勻噴灑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或者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 ~1 200 倍液等進行蚜蟲防治。春季小麥易暴發白粉病,不及時予以防治會影響小麥正常生長,種植人員可在小麥抽穗時適當噴灑粉銹寧乳油進行提前預防。此外,在小麥整個生長期內還應定期清除田間雜草。
2.4.3 后期管理。為盡量減少久旱、暴雨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可適時收獲。一般最佳收獲時期是小麥蠟熟末期到完熟期,即小麥籽粒乳線消失后即可收獲,收獲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小麥產量。收獲后還要及時進行晾曬,使小麥保持適宜的儲存濕度,以免小麥發霉、感染病菌。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劃撥相應資金為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提供保障。同時,為切實推廣小麥高產栽培種植技術,改善小麥栽培種植整體環境,也需相關服務支持。為此,還可積極拓寬資金渠道,鼓勵農業相關企業、社會團體參與其中,通過有效的招商引資為小麥高產栽培種植創造條件。例如,通過建立村廠合作模式來解決小麥銷路,為農民應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樹立信心。
3.2.1 建立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示范戶。技術研究和推廣部門可以結合區域大小,選擇若干農民在小麥種植中應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在種植過程中加強科學引導,確保改善土壤、選種、種植、管理等環節的科學性,以直觀的小麥高產及高收益來發揮應用示范作用,激發農民應用此項新技術開展小麥種植的積極性。當然,為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示范應用的積極性,相關部門可以從物質或者精神層面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篩選出務實、創新、具有開拓精神的種植示范戶。另外,可在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組織當地農民到種植試驗田現場觀摩,通過多次、精準的種植技術講解幫助更多的農民了解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為后期接受并科學應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奠定基礎。
3.2.2 進一步建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村。若條件允許,在完成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示范戶建設后,要加強與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示范戶的聯系,一方面要加強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指導,另一方面應引導示范戶向其他農民宣傳高產栽培技術。通過擴大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的宣傳范圍來積極推動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村建設。通過在規模化的小麥種植中應用高產栽培技術來增強此項新技術的宣傳與示范效應,進一步擴大技術應用范圍。與此同時,通過全程科學的指導,可以在應用中不斷調整與優化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提升新型農業科技的實效性,為小麥規模化種植積累經驗及為其他新型農業科技的研發提供依據,進而推進農業的發展。
相關部門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要加強與小麥粗加工、深加工企業的聯動,推進小麥產業鏈整合,拓寬小麥銷路,讓農民在應用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后小麥不僅產量高而且不愁銷路,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進而使農民更加積極地應用新技術開展小麥種植工作。小麥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對推動區域農業經濟、市場經濟發展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設立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組織機構,細化各部門的具體職責,將責任劃分至具體個人,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政策,以切實保障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的有序、有效開展。可嘗試成立以推廣區域負責人為第一小組的領導小組,以充分整合與聯動政府各項資源,通過設立產業招商組、技術指導組、督查統計組、網絡信息組等有助于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的精細化小組,來確保各個版塊工作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