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 承德 068450)
隨著人類活動的高頻率開展,對各種森林資源的破壞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房地產、農業、工業等生產活動的開展使土地資源變得愈發緊張。砍伐森林以獲取土地成為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容忽視的現象。如何解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開展與自然環境資源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需要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和途徑。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基于環境可持續發展提出的理念,指“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為了合理利用資源,為子孫后代的延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不過度地揮霍和浪費資源。地球上的一些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前期過度的開發和使用,必然會對人類社會后續的發展產生影響。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構成要素之一,《1999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提出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實現3 大目標,分別是“實現人口規模的零增長”“實現能源消耗的零增長”“實現生態退化的零增長”。森林資源是生態資源的組成部分,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資源,對森林資源加強保護和管理是實現地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1]。
第一,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生物物種豐富,對維系生物的多樣性具有積極作用。第二,森林中包含著基因存儲層、碳儲層、能量儲層等,對維系地球的生態平衡具有重要影響。第三,森林還可以調節空氣的濕度,為人類社會提供氧氣,因此也被稱為“地球之肺”。第四,森林同空間非生物環境結合起來,可以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第五,森林還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可以保持水土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森林資源具有國防及衛生保健等作用,是天然的基因庫。
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開展,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目前,森林資源越來越緊張,在人口數量增加的背景下,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資源,擴大城市面積,砍伐森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森林資源不斷減少。森林資源的減少,很容易導致地球的水土環境發生變化,破壞和減少生物多樣性,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也會發生變化。為了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森林資源,減少不合理開發等因素對森林資源構成的破壞,共同打造一個美好、幸福的宜居環境[2]。
為了保護森林資源,世界各國均出臺了一系列的森林資源保護的政策措施,用政策法規等減少亂砍濫伐現象,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我國早在夏朝時期就有“禹之禁,春三月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的森林資源保護政策,即春季不能砍伐樹木,要讓樹木有生長的周期,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森林保護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于1963 年頒布《森林保護條例》,隨后在1984 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在1998 年4 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還制定了《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退耕還林條例》等法律法規,旨在對森林的所有權、使用權、林業建設等進行管理[3]。
從我國的林資源現狀來看,我國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森林資源覆蓋率僅為21.36%,遠低于全球平均資源覆蓋率(約為32%)。我國人口數量眾多,人均森林資源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遠少于發達國家的人均森林資源面積。
我國森林資源大多分布在東北、東南、西南地區,而西北、中原地區的森林資源較少,因此,西北地區的沙漠化現象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例如,青海省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藏羚羊數量大幅度減少,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及人類的亂捕濫殺有直接的關系,森林資源的減少使許多動物的生態家園遭到破壞,許多動物品種成為瀕危的動物品種。盡管我國從法律上明確規定了嚴禁亂捕濫殺等行為,但是受到巨大經濟效益的影響,還是有人鋌而走險去獵殺動物。例如,黃鼠狼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皮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一些地區專門收購黃鼠狼的皮毛做成皮草,還有一些地區專門售賣野味食品,導致民間仍然存在捕殺黃鼠狼的現象,使黃鼠狼的數量不斷減少[4]。
從人口素質的角度來看,我國森林大多位于山區,山區的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因此,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們生活貧苦,文明發展也較為落后。山區民眾的法制觀念、環保意識較為薄弱,由于物質資源缺乏,很多山民沒有認識到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存在亂砍濫伐林木的現象,導致森林自然資源不斷遭到破壞,加重了山區水土流失等問題,進而影響了區域內人們的生活安全,同時也損害了國家的經濟利益。我國森林資源中有很多珍稀名貴的樹木種類,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砍伐珍稀樹木,肆意破壞森林資源,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管理,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為此,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民眾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從源頭上減少森林破壞現象的發生。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城鎮化速度也不斷加快。林地周邊的村莊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大量林地淪為商業用地,使森林資源遭到了大范圍的破壞。一些林地附近的農村違規占用林地用于采石、辦家庭作坊,短期內雖然可以獲取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自身生存與發展。
在森林資源保護的過程中,也應注意到病蟲害對森林資源帶來的負面影響,病蟲害會導致林木枯萎死亡,引起生態環境惡化。例如,板栗疫病進入北美地區以后,使360 萬hm2的板栗純林受損,直接導致40年的林業成果被摧毀。20 世紀初期,松皰銹病導致美國五針松大量死亡,同時也對我國東北地區的紅松產生了嚴重影響,紅松人工林的死亡率超過了40%,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方法。病蟲害既給林業帶來了經濟損失,同時也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了不利的影響。許多城市內部的人工林也遭遇了病蟲害的影響,使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5]。
我國在森林資源治理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也導致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受到了影響。森林資源的管理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參與,我國雖然制定了完善的森林法律法規,但是在管理方面缺乏資金和人員,導致管理效率大大降低。近年來,森林火災的發生頻率不斷提高,后續的消防救火難度也大大增加,森林火災造成了大量的森林資源受損。因此,解決好森林火災和資金問題,是現階段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
針對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現狀,為了貫徹落實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需要國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民眾森林保護意識薄弱,不利于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開展,因此,政府要從增強民眾森林保護意識的角度出發。加強對森林資源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民眾愛護森林資源,增強森林保護的法制意識,認識到破壞森林資源會帶來哪些后果,使民眾從思想上了解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有的民眾自身法制意識缺失,在林業資源保護方面不知道有的行為是不允許的,因此,需要當地政府加強宣傳教育和示范引導。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明確規定,采伐林木需要申請采伐許可證,嚴格根據許可證的規定來采伐樹木,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屋前后個人所有的零星樹木除外,違反森林法規定的,將會受到相應處罰。當地的林業部門應借助網絡、自媒體或廣播等形式,積極宣傳違法行為有哪些,使民眾了解并規范自身的行為。
山區民眾的耕地資源比較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因此,需要合理地利用當地的森林資源,通過發展環保林業經濟、森林旅游業等,帶動山區民眾發家致富。只有森林資源成為當地村民致富的財富時,村民才能自發地保護森林資源,才能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政府還應從政策等層面對山區林業進行支持,增強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山區的民眾盡快脫貧。近年來,森林康養旅游業、森林氧吧等生態旅游活動受到了民眾的歡迎,當地政府可以結合森林環境的特點,合理開發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的同時,提高其經濟收益。山區的天然環境更加適合對生長環境要求比較高的經濟型作物生長,如菌菇類等,可以通過發展環保農業,創新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使林業副產品的質量不斷提升。在發展林業經濟的過程中,應注意規范人類活動,減少對森林資源產生的破壞,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
森林火災和病蟲害對森林資源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因此,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增強民眾的防火防災意識,尤其是春耕、清明及旅游旺季,要組織工作人員加大防火減災的宣傳力度,全面提升森林火災防治效率。預防森林火災還需要政府建立森林火災預防監控系統,采用先進的紅外線技術及遙感技術對森林進行監測,一旦出現溫度異常的情況,要及時警報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建立完善的火災預防體系,構建完善的森林防火制度,包括責任制度、獎罰制度及巡護制度等,明確防火防災工作責任。另外,還應完善防火設施,如營造防火林帶、開辟防火路等,預防火災發生。政府部門也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以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效率。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應注意保護生物多樣性,完善林木病蟲害防治機制,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加強森防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應急需求。在病蟲害的防治方面,要保護害蟲的自然天敵,發揮天敵對害蟲的抑制作用。在天敵的保護方面,可以采用人工飼養繁殖和釋放害蟲天敵的方式,增加天敵的數量,以消滅和抑制害蟲。還可以采用害蟲致病微生物來對害蟲進行防治,這種以菌治蟲的防治手段更加安全。另外,相關部門應加強病蟲害預測,分析林木生長區域的氣候情況和林木生長情況,預測病蟲害發生的趨勢,建立嚴密的病蟲害監測網絡,加強各個部門的配合,以提高病蟲害防治效率。木材進出口的港口需要加強對進口木材的檢測,防止攜帶病蟲害的樹木進入我國林業系統中,對森林資源構成威脅。
森林資源采伐速度過快,超過了生態環境自我修復的速度,必將會給自然生態環境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林業部門要控制森林資源的采伐速度,加強合理采伐森林資源的宣傳和指導,制訂長遠的森林資源采伐計劃,改變森林資源豐富地區的經營模式,高效利用森林資源。另外,林業部門還應加強宣傳教育,增強民眾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同時還要加大執法力度,肩負起林業資源保護的責任,加大對木材運輸的監督執法力度,規范木材運輸和經營行為。
森林資源的保護對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具有積極的影響,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保護森林資源需要秉持環境保護理念,完善森林保護的法律法規,從行動上來保護森林資源。森林資源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因此,必須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的力度,對森林保護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管控,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以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