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鈺
歌劇可追溯到古希臘悲劇及中世紀禮儀劇等,最早出現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在19世紀,意大利音樂領域主要體現在歌劇中。這一時期歌劇與以往不同于:音樂的戲劇性和真實得到了重點的關注。作曲家威爾第譜寫出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音樂,把意大利歌劇創作推向了高峰。這部歌劇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能夠貼切突出劇中每一個角色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女性的悲劇角色更加的突出。歌劇中的吉爾達單純美麗善良,但不料卻被貪戀女性的公爵假變成窮學生所欺騙最終以死亡告終;講述了一段黑暗社會下人們對美好事物以及愛的向往,反映了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悲劇,而吉爾達就是威爾第筆下一段真實的遭遇。作為一名花腔女高音學生,劇中吉爾達如夜鶯般清澈的聲音以及鮮明的戲劇性特征吸引著我,通過對這部歌劇的分析和吉爾達人物及音樂形象來進行探討,希望對自己日后的音樂素養及聲樂演唱中帶來幫助。
歌劇可追溯到古希臘悲劇及中世紀、16世紀末的牧歌喜劇,是將除音樂外,文學、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互相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藝術。
歌劇分別形成了早期意大利歌劇的幾個中心。羅馬的歌劇題材主要是針對宗教音樂來創作的,而不是希臘神話,是一些滑稽、帶有諷刺意味的喜劇片段,這種歌劇后被視為喜歌劇的前身,并區別于其他歌劇。
1650年,隨著意大利的商業經濟不斷發展,威尼斯成為意大利歌劇的主要地區,建立了第一座歌劇院,歌劇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加快了當地歌劇和其他藝術的發展。重要代表人物:蒙特威爾第,他代表的歌劇《奧菲歐》于16世紀上演,也是在歌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歌劇采用不同的寫作風格,著重用音樂來刻畫人物性格歌劇戲劇化,他是第一位注重歌劇戲劇化的作曲家。
拿波里的歌劇興起于17世紀后半葉至18世紀。是早期歐洲歌劇中心,拿波里歌劇對歐洲后來的歌劇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重要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他最主要的貢獻就是使歌劇定型化、創造了意大利歌劇序曲的形式,確立了正歌劇。在他之后,意大利歌劇的戲劇性越來越弱,偏于炫技性的詠嘆調方向發展,淪為了很多藝術家不再感興趣的藝術。
但19世紀開始受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意大利重新恢復了從前的歌劇藝術,恢復了歌劇在歐洲的主要地位。在整個19世紀,意大利音樂的主要成就就是歌劇,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就這一時期歌劇的代表人物。
《弄臣》這部歌劇威爾第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劇中的所有音樂和情節,在威尼斯第一次上演,得到了人們的追捧。《弄臣》一共分為三幕的歌劇。劇情為:16世紀時,意大利的曼圖亞城有位年輕的公爵非常好色,公爵身邊幫他出主意的丑角(即弄臣)里哥萊托為他服務,幫公爵勾引大臣們的妻子或女兒。
在第一幕中,曼圖亞公爵在講述自己前些日子在教堂碰到了一位可愛的姑娘,決心一定要把她弄到手(這位姑娘就是吉爾達,弄臣的女兒)。正說著一位伯爵沖進來指責曼圖亞公爵玩弄了他的女兒,而一旁的里哥萊托則在嘲笑這位傷心的父親,于是遭到了伯爵的詛咒,擊中了里哥萊托的心。由于里哥萊托經常幫助公爵出主意做壞事,很多大臣們對里哥萊托十分不滿意,決定對他進行報仇。里哥萊托家里有一個女兒吉爾達,但大臣還以為她是里哥萊托情婦,于是想盡一切辦法將她打劫送給公爵。第二幕,里哥萊托回到家中得知了女兒已經被打劫,非常地生氣,于是和一名刺客計劃殺害公爵來報仇。吉爾達知道了教堂中見到并已經喜歡的窮學生正是曼圖亞公爵,意識到了自己被欺騙,單純善良的吉爾達悲痛欲絕。第三幕在郊外,此刻開始實行殺掉公爵的計劃,讓他的妹妹作為誘餌去勾引公爵使公爵上鉤。但沒有想到的卻是,刺客的妹妹瑪黛琳娜對公爵動了真情,吉爾達知道后很難過但依然忘不掉公爵還愛著他。瑪黛琳娜對公爵有了感情,希望哥哥不要殺掉公爵,刺客心疼自己的妹妹便答應妹妹不殺害公爵,但這天晚上第一個來敲門的人要代替公爵被殺死。吉爾達不小心門口聽到了兄妹的講話,善良的吉爾達已經陷入愛情中,她為了不讓公爵受到傷害,自己來作為第一個敲門的人而被刺客殺死了。刺客將尸體的袋子交給里哥萊托里,他打開袋子,不幸得發現死者卻是自己心愛的女兒,悲傷痛苦至極。
威爾第的作品創作重點以刻畫性格音樂為中心,給歌劇這一形式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活力充滿戲劇性,他覺得優美的旋律可以表達人物角色的內心活動,而且人物形象的描寫更傾向于使用有著鮮明性格的幾對人物,彼此之間擁有著交錯關系的人物,而吉爾達這一形象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吉爾達的人物性格是單純而善良的就好比天使一般,這也折射出在當時黑暗的社會制度下依然存在像吉爾達這種善美的人性,這種人性是難能可貴的。吉爾達的善良、溫柔、單純說明了她從小是在父親無微不至照顧下長大成人的,就好比溫室里的花朵,她不知道人世間的險惡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幻想,最終她的愛情受到了傷害。她起初在教堂做禮拜初遇公爵時就產生了愛慕,愛情在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心中是特別純潔和浪漫的,吉爾達沉浸在了這美好愛情的喜悅中,這時的她并不知道大臣們的預謀,對不幸的事情毫無所知。隨著劇情的進一步發展吉爾達得知公爵欺騙了自己看到了公爵的真面目,她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和對往日的種種回憶同事也充滿了幻想,但她依然是可以為了這份美好的愛情奮不顧身。在劇本中吉爾達和公爵的人物形象有著明顯的對比,這也是作曲家筆下當時的社會情況。
吉爾達與父親的二重唱發生在第一幕,主要以宣敘調為主,起初旋律是歡快進行隨后由于父親的緊張感旋律也變得急促。吉爾達的父親(里哥萊托)在劇中是兩副面孔的,在宮廷中是一個小丑一般的壞人在家庭中是一位慈祥的好父親,也正是這樣善惡的兩副面孔在劇中充滿了戲劇色彩。在面對詛咒后的里哥萊托回到家中與吉爾達展開了二重唱,可以看出父親十分擔心善良單純的吉爾達受到傷害以及乖巧聽話的吉爾達也深愛著父親。二人的對話親切溫暖,為后續劇情的發展有著鋪墊的作用。后吉爾達被公爵所欺騙與父親又一次進行了二重唱,即使得知被公爵所欺騙并看清了公爵的真正面目,父親在替吉爾達報仇時,吉爾達雖然很痛苦但還是請求父親寬恕曼圖亞公爵,最終走向悲劇。
吉爾達與曼圖亞公爵的二重唱中,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女面對愛情充滿了緊張、羞澀、不安、以及不知所措。而曼圖亞公爵為當時的統治階級,過著花天酒地、奢侈的生活,只會玩弄女性的感情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在與吉爾達的二重唱中,他假扮成窮學生在教堂外來吸引吉爾達的并對吉爾達說著忠貞不渝的誓言。這時的吉爾達成功地被曼圖亞公爵所欺騙,被甜言蜜語蒙住了雙眼,善良單純的吉爾達與第一幕公爵勾引的女性水性楊花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部歌劇中吉爾達演唱了兩首詠嘆調分別在不同的場景并且表達了不一樣的內心活動,所要講述的內容也有所不同。《親切的名字》處于吉爾達剛感受到愛情的甜蜜,即將陷入愛情時唱的。這首作品十分經典受到花腔女高音的喜愛,旋律流暢歡快、優美使人陷入幻想,作品主要表達情竇初開的少女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演唱時應該充滿幻想和期待,沉醉在自己美好愛情的喜悅心情中。最初用宣敘調來進入,吉爾達充滿熱情地呼喚她親切的名字,后緊接著詠嘆調大跳的音程進行旋律優美連貫,透露出吉爾達內心無法掩飾的激動,最后又是幾聲呼喚結束全曲變現出吉爾達對這份感情的期待和肯定。
《每逢那節日到來》中這首作品的情緒和上述作品要表達的不同,這首作品背景是單純的吉爾達已經被大臣們打劫給公爵,得知真相的吉爾達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吉爾達的父親得知來求救自己心愛的女兒時,被凌辱的吉爾達唱到這首作品。作品前奏單簧管的出現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整首作品吉爾達的人物形象是痛苦萬分的,她既對往事對公爵有著美好的回憶又有難以言喻的悲傷。
這兩首作品一個是對甜蜜愛情的期待和向往另一個是悲傷的吉爾達被愛情欺騙痛不欲生。在威爾第的筆下,這僅僅一個人物他就能表達出豐富的形象,突出了他驚人的創作功力,是一個歌劇天才作曲家。威爾第筆下充滿戲劇性的人物形象深深感染了聽眾,同時也揭露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和人性的善于惡,值得人們去思考去反思。威爾第描寫出了在當時貴族階級的統治下,底層勞動人民的不幸遭遇。
這首詠嘆調的背景為在教堂中做禮拜的吉爾達被曼圖亞公爵所引誘和欺騙,單純善良的吉爾達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了甜蜜愛情的幻想中,在公爵離開教堂后,依依不舍地唱出了這首詠嘆調。
該作品為單三部結構曲式:引子AB連接C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宣敘調與詠嘆調相結合。主要調性以E大調為主,全曲由E大調—B大調呈關系大小調的布局,使全曲形成了T—D—T的統一調性布局。在音樂情緒上體現了歡快、活潑的特點,節奏運用上較為靈活、自由,材料使用上使用了大量的半音階,體現出了情竇初開的少女對美好愛情的期待。
作品一開始采用宣敘調進行,自然地引出吉爾達對公爵的呼喚,采用附點節奏型更為貼切,特別的親切和美好。把觀眾仿佛帶入了這樣的場景中,旋律進入名字中顯現得非常自然,此時的歌唱者應保持高位置哼唱狀態,深情地呼喚。Allegro assai moderato這一表情術語說明該曲子是輕松歡快的,要在輕松的狀態下來進行演唱。
B部分由宣敘調轉為了詠嘆調,調性為E大調,采用大量附點和八分休止符又連接二分音符。這種似斷非短的感覺是旋律充滿生機,表現出吉爾達愉快且激動的心情,把這位墜入愛河的少女描寫得生動形象。演唱者在演唱時一定要表現出緊張、激動、羞澀的語氣對這份愛充滿了期待,要做到聲斷氣不斷,咬字一定要清晰。這部分也是本首作品的主旋律,旋律色彩明亮活潑,一字一句唱出了吉爾達對愛人的思念。
這首詠嘆調為《弄臣》歌劇的第二幕吉爾達所演唱的,吉爾達被大臣們綁架給曼圖亞公爵,這時的吉爾達才知道原來公爵欺騙了自己,一切對美好愛情的幻想都破滅了。里哥萊托來到公爵家里發現了到處都找不到的女兒,這時的吉爾達衣衫不整看到父親便像父親哭訴,唱起了這首詠嘆調《每逢那節日到來》充滿了悲傷痛苦和對往日美好時光的回憶。
該作品為單二部曲式,由引子A連接a’B這四部分結構組成。主要調性為e小調,小調的昏暗特點突出了吉爾達悲痛的心情。主題部分柱式和弦的伴奏旋律沉重悲痛,引子部分的分解和弦給后續做了鋪墊,預示吉爾達痛苦地訴說。
此詠嘆調開頭調性為e小調,旋律流暢自然,由引子部分旋律娓娓道來,伴奏為柱式和弦引入。節奏中的八分休止符表現出吉爾達難以言喻的心情,她不知道如何來向父親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下行五度的大跳,似乎在表達著吉爾達對往事的回憶,她在回憶初識曼圖亞公爵時那種羞澀、緊張的感覺。這時要求演唱者要用訴說的語氣,自然流暢地唱出該段落。
該詠嘆調的結束部分,大量連音線和強烈的力度標記增強出現,與之前的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已經不是訴說了,而表現出來的只有吉爾達萬分焦急、惶恐不安的心情。連續的十六分三連音出現,交代了女主人公的焦慮,此時演唱者要表達出這時緊張的氣氛。柱式和弦的伴奏更是給曲子中演唱者的心情帶來了完美的詮釋。
威爾第的歌劇在世界歌劇史上別具一格,歌劇《弄臣》是他全部作品創作中的一部杰作,其中吉爾達詠嘆調中扣人心弦的情節和深入人心的音樂旋律更是這部歌劇戲劇性的直觀表現,對于這首詠嘆調,演唱者在掌握音樂旋律的同時,還要表現出其中人物形象戲劇性的一面和人物內心復雜的變化,抓住聽眾的視覺和聽覺,而且要特別表現出充滿著強烈對比的戲劇效果。作為一名花腔女高音學生,我想通過對這部歌劇來分析吉爾達音樂形象并進行探討,希望對自己日后的音樂素養及聲樂演唱中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