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斌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種業中心,甘肅 武威 733000)
近年來,武威市涼州區現代農作物種業緊緊圍繞“沿山沿川沿沙”3 大特色產業帶,充分發揮區內資源優勢,通過加強宣傳教育,落實監管責任,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科技創新,加大政策扶持,著力打造精品種子生產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1953年,原武威縣在清源鎮建立了武威縣良種繁殖場,建立穗系圃、株系圃、原種圃的“三圃”制繁種體系,積極探索繁育小麥良種。20 世紀60年代以后,先后建立了太平灘園林場、蘭墩灘甜菜良種場、下沙子農作物原種場,充實完善了良種繁育體系,小麥良種繁育面積不斷擴大,農作物制種業起步良好。
20 世紀90年代初,原武威市陸續建立種子公司、良種繁殖場、農作物原種繁殖場和瓜果蔬菜公司等國營繁育單位、企業,主要承擔小麥、玉米、瓜菜制種,良種繁育品種逐年增加,制種面積擴大到1994年的0.09萬hm2,為農業增產增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95年以后,原武威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農作物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步伐加快,農作物良種向生產專業化、質量標準化、繁育推銷一體化、大田用種商品化方向發展,玉米、瓜菜等作物普遍實現了雜交一代化,充分發揮了良種的增產增收作用。到1999年底,各類農作物制種面積達到0.27萬hm2。
2000年以來,由于種子生產經營效益凸顯,國營、集體、民營種子企業快速增加,種子產業特別是外向型玉米制種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制種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06年,涼州區各類農作物制種面積由2000年的0.67萬hm2增加到2.53萬hm2。
從2007年開始,受國內外種子市場影響,造成種子大量積壓,價格從高走低,通過淘汰和壓縮科技含量低、市場容量小、經濟效益差的品種,全區農作物制種面積逐年減少,特別是2009年涼州區委區政府制定了規范制種業發展的意見和辦法,農作物常年制種面積穩定在0.67萬hm2左右,現代種業逐步向提質增效轉變。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關鍵。近年來,涼州區委、區政府把現代種業作為全區農業重點產業謀劃布局,種業發展態勢良好。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精品種子生產基地,全區共有種子企業72 家,其中,玉米制種企業14 家,小麥、瓜菜、食用菌等種子企業26 家,日光溫室蔬菜育苗企業32 家,初步形成了“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準化、管理法制化、育繁推一體化、產供銷網絡化”的現代種業發展格局。
充分利用涼州區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和現有種業發展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洪祥鎮、雙城鎮、黃羊河農場等區域建立玉米制種核心示范區,在黃羊鎮、四壩鎮、永昌鎮等區域建立玉米、麥類、瓜菜花卉、馬鈴薯脫毒種薯、蔬菜種苗、向日葵、油菜種子生產基地,構建了“沿山沿川沿沙”3 大特色產業帶、“一核心七基地”的現代種業發展布局。
經過多年沉淀積累和發展,制種企業生產加工水平明顯提高。全區建成玉米種子加工中心19個,種子曬場 20萬 m2,倉庫 3萬 m2,加工車間 1.5萬 m2,成套種子加工生產線19 條,果穗烘干線19 條,年加工能力達到了1.2 億kg,生產的種子主要銷往河南、山東、安徽等黃淮海地區和云貴川等西南地區及東北部分區域。年生產各類蔬菜種苗1.8 億株以上,實現銷售收入1 億元以上。
涼州區印發了《關于加強玉米制種管理工作的通知》《涼州區玉米制種網格化管理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按照“屬地管理”和“層層負責、網格到底、責任到人、全面覆蓋”的要求,明確責任主體,認真履行監管職責,確定玉米制種網格化監管責任人6 634 人,其中:區級網11 人、鎮級網1 565 人、村級網1 299人、村民小組格3 759 人,不留管理盲區和死角,消除了監管縫隙,提升了玉米制種監管工作的整體水平。
政策加勁、市場發力,牢固樹立“以質量塑造品牌,以品牌贏得市場”的理念,努力建設涼州種業品牌,全區共選育審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135個,其中,審定玉米品種89個,登記瓜菜、向日葵品種46個。“吉祥1號”“金北516”“甘鑫2818”等玉米品種和金城五號、金紅五、美麗等西瓜新品種在省內外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申請“甜美”“金北”“豪威田園”“武研”“搏盛”“金城”“安泰達”等注冊商標40 余個。
加快新優品種推廣步伐,加強同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科院、武威市農科院、涼州區良種場以及種子企業合作,積極開展玉米、瓜菜、馬鈴薯、小麥等新品種試驗示范工作,全區玉米、小麥、瓜菜、油料良種覆蓋率分別達 100%、98%、96%、96%。吉祥 1號玉米品種、金城系列西瓜品種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隴單339、武科2號、平玉8號玉米新品種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隴單4號玉米新品種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武威豪威田園、甘肅金西北等種業公司被認定為甘肅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制定了《涼州區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成立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對普查工作作出清晰規劃,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從區農技中心、區種業中心、區蔬菜辦抽調12 人作為區級普查指導員,區農技中心39 名包鎮技術人員和各鎮農技站骨干作為普查員,全面摸清“家底”,積極查閱涼州區 1956年、1981年、2014年3個時間節點農業相關歷史數據,完成3個時間段的《普查表》填報工作,共征集古老、珍稀、特有、名優作物地方品種40份。
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等利益聯結模式,推進了制種產業發展。“公司+農戶+基地”模式:玉米制種企業通過訂單形式,組織農民在自己的耕地上生產種子。“公司+基地”模式:玉米制種企業通過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農戶既可獲得土地租金,還可外出打工,企業和農民實現雙贏。“公司+ 制種大戶(家庭農場)+ 基地”模式:由制種大戶采用租賃的形式流轉土地,與種子企業聯合建立種子基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公司+ 合作社+ 基地”模式:由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同企業簽訂訂單從事種子生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公司+ 農場”模式:玉米制種企業通過農場、原良種場等建立種子生產基地,提高規模化水平。
對《種子法》的宣傳教育還不到位。對《種子法》《甘肅省農作物種子條例》《甘肅省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不深入,沒有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部分制種企業、個別農戶遵紀守法意識還不強。
部分鎮、村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特別是村級網和村民小組格監管員對制種基地網格化管理責任落實不力,作用發揮不充分,存在個別農戶在制種基地內插花種植和私繁濫制等違法違規行為。
大部分企業缺乏自主品種,一個制種企業在多個區域、多個基地村制種,不能做到“一村一企一品”,基地規模小。種子基地基礎設施條件落后、機械化水平低,生產過程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種子生產抗風險能力低。
全區種植的玉米等農作物基本上都是商品化的雜交品種,本地原有的地方品種種植面積極少,由于信息共享不暢通、涉及部門較多、時間跨度較長等原因,給種質資源征集工作造成困難,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空間較小。
大部分制種企業缺乏科研開發資金,沒有建立品種研發機構,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品種,主要以代繁代制為主,種子價格受制于客戶的不確定因素多,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效益不高。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分類推進、扶優扶強、科技創新為根本,立足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全力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作為現代種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優勢,以產業化程度高、經濟效益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玉米、瓜菜、花卉、馬鈴薯等農作物種子生產為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創優種業發展環境,規范種子產業基地建設,強化種業科技創新,切實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優良品種,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良種基地,推進全區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
4.2.1 堅持“優化布局,突出特色”原則 依據不同地域特點,建設玉米、麥類、瓜菜、馬鈴薯等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和日光溫室蔬菜種苗育苗基地,實現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機械化作業。
4.2.2 堅持“企業主體,規模發展”原則 以區境內種子企業為主體,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積極投入種業發展,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建立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種子生產基地,推動種子生產能力整體提升。
4.2.3 堅持“扶優扶強,龍頭帶動”原則 對具有育種創新能力、經濟實力強、市場占有率高、信譽度好的龍頭企業在重點項目、生產基地建設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擴大規模,增強實力。
4.2.4 堅持“依靠科技,示范引領”原則 加大科研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大力推廣高效節水和標準化生產等新技術,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推動高效節水農業發展。
4.2.5 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原則 突出種業結構調整、龍頭企業培育、標準化基地建設、監管機制創新等重點,正確處理公司與基地、農戶的關系,建立健全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種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根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確定宣傳內容,使各級干部充分認識貫徹執行《種子法》《甘肅省農作物種子條例》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心;使種子生產經營人員嚴格按照《種子法》及配套法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做到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產業化經營;讓廣大農民群眾知法、懂法、守法,為現代種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積極爭取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制種大縣財政獎勵、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三年倍增行動等項目資金,科學規劃和布局優勢種子生產區域,建設一批由政府主導、企業掌控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將制種基地建設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成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制種基地,打造現代種業核心產業帶,提升良種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按照“屬地管理”和“層層負責、網格到底、責任到人、全面覆蓋”的要求,嚴格落實玉米制種網格化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區種子協會和鄉(鎮)人民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引導、部門監管、協會協調、企業自律”的管理模式,定期不定期開展制種基地巡查,嚴厲打擊無證生產經營、侵權生產、轉基因生產、搶購套購等違法違規行為,提升了玉米制種監管工作的整體水平。
嚴格按照省、市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工作安排部署和進度要求,加快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進度,全面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數據、信息的整理匯總、數據庫錄入工作。同時,做好統計分析,切實弄清每類種質資源的特征特性和區域分布,及時錄入和上報普查與征集數據,確保普查和征集任務按時完成,為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種源支撐。
加大農業科技技術人才引進,支持種子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金西北、豪威田園、武科、黃羊河種業等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建設商業化育種中心,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促進種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社會影響力大的涼州種業品牌。
加大資金項目整合力度,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提升、測土配方施肥及植保工程等項目和制種大縣獎勵資金,配套完善制種基地高效節水灌溉系統,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作業、物聯網信息采集管理系統等現代種業先進生產技術,提升制種業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