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供濟堂鎮人民政府,內蒙古 四子王旗 011800)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及時準確把握市場動向,形成由政府主導,農民自主自愿的“面向市場種田,調整結構增收”的發展趨向,必須在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前提下,準確把握農產品生產信息,及時調整種植結構,根據當地的土壤性質,加大科技投入。由于市場需求對農業生產的客觀推動,使農業生產逐步向商品化農業經濟發展。從市場信息與種植業結構的關系看,制約農業經濟發展、影響農民收入的不僅僅是科技生產力,更主要的是農業信息化應用推廣程度不夠,市場化的網絡信息服務得不到有效應用,農業信息傳播時效受到影響。有關部門主導的“信息下鄉”服務工作仍然不力,應該構建新型的農業互聯網信息服務傳播方式,使農業生產信息化的服務過程全面而精準,讓農民真正得到更大收益,助推農產品進一步走向國內外市場,實現特色農產品“優質優價”。
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依托互聯網,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構建有利于農民致富、能夠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信息化服務體系[1]。優化基礎設施和通信網絡環境,為農業發展信息化提供了優勢,更大范圍競爭合作的市場化運行體系已經確立,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益。基層政府在強化農業信息化引導工作方面應該加大投入,讓更多熟悉網絡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投身到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中,才能使信息服務有效開展,形成互聯網環境影響下的新型農業生產規模,使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進入更加廣闊的市場范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升,農村經濟迎來新的發展前景,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農產品的改良,機械化的運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一部分有實力懂管理的農民創業者,嘗試區域化集中連片經營,有效調整種植業結構,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生產格局,并且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優勢,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在農業生產全過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農業設施管理,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因地制宜,通過人工控制,進一步調節水源、溫度和光照等自然條件,科學構建更加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形成與種植業互相促進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際情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有效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從而改變農作物生長環境,徹底改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推動高效設施農業發展[2]。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種植環境的改善,有利于進一步實施高效設施農業發展。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從而改變農作物生長環境,發展高效設施農業。
實施現代農業生產,在告別傳統粗放式經營模式的同時,要重點培育種植業大戶,向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在特定區域扶持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注重農產品的品牌效益,依托互聯網技術,面向更加廣闊的消費市場,構建新型網絡營銷平臺,徹底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有了種植大戶的帶動和科學技術的保障,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而且降低了農產品的經營風險,引領農民向現代化農業經濟模式轉型。
基層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并且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進一步發揮市場運行與科技工作實效,鼓勵創建以特色農產品為依托的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且逐步改變服務方式,盡可能與消費者的需要對接,提升綠色農產品的質量和新型服務方式,在保障消費者利益的同時,增加農民收益。在組建專業合作社時,防止粗放經營,一定要實施科學管理,在資金運行和新項目的投資方面,避免落后的管理模式。合作社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面對農產品市場環境,制定一系列科學有效措施,確保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生產與品牌化運行。
世界農業大國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具有一流的水平,運用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為每一家現代化農場提供了優質服務。尤其是對農業生產實施機械化管理的同時,向農業高度發達的歐美等國家借鑒農業現代化發展經驗,融入信息化管理技術,進一步應用到農產品的市場化運行服務過程中,推進了現代農業生產與銷售的一體化進程。法國在推進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結合的進程中,政府不僅逐步加大農業主體設施方面的財政投入,同時特別重視營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會服務環境,為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信息化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較完備的法律、法規制度,有效保障了現代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也為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化運作提供了權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美國在強化信息技術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方面,重點進行了遙感監測項目的開發研究,盡可能把現代先進信息技術,有機融入農業生產和銷售的整體服務過程中[3]。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已經客觀存在,實施農產品規模化生產非常必要,政府牽頭組織各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加強指導,讓科技創新的投入為農民增效,并且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運用市場信息和科技優勢,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并且嚴把農產品的質量關。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讓優質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安全到達消費者的餐桌,提高消費者對區域品牌農產品的信任程度,政府要承擔起加強監管的職責,進一步促進規模化生產的市場效益。
必須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向國際市場看齊。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圍繞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在產供銷一體化運營過程中,貼近國際國內相關規定標準,切實提高網銷農產品質量,加快農產品包裝等標準化建設,有利于形成品牌優勢。實施農業及其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標準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是農產品走入國際國內大市場的根本保障,是對廣大消費者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抓好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非常必要。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持,應用互聯網擴大產供銷服務領域,必須培育一批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通過某一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平臺,進一步打造以特色農產品為主的新型服務項目,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探索建構以保障消費者健康和權益的互動性營銷模式,鼓勵農產品經營者以市場開拓為目標,以發展綠色健康農業為導向,通過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密切合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切實有效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銷售注入了新的活力,應用高科技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把農業信息技術的智能化發展因素融入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在更深更廣的范圍有效應用。運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集感知、傳輸、控制為一體的智能化農業生產服務體系[4]。從根本上降低農民的投資風險,實施科學預測,降低生產運營成本,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擴大設施農業的規模,讓農產品找到最佳生長環境,從而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構建特色農產品的網絡營銷平臺,擴大信息技術服務農業生產的效能,提高農業電子商務項目的服務質量,加強農業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控制,讓信息技術貫穿于農產品的種植與產銷全過程,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和農產品品質的問題。以農產品電商為平臺,加強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構建現代農業的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模式,讓品牌效應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民增加收益。
加強構建農業生產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戶都能夠享受到科技信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好處。要有效對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實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調節,實施權威而有效的控制,有利于減少損耗,有利于增強實效。通過互聯網集合農業專家、農業生產者、其他人員的智慧和經驗,建立農機信息系統,完善農機信息上報制度,加強農機管理部門和農機用戶、生產者的聯系,發布最新的農機科技信息和農機發展動態,管理和規范農機市場。創建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等農業信息應用實體,積極推行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托管服務,集中土地,完善設施,整合農業資源,建設鄉村綜合服務社和農業信息服務中心。
推進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農業生產現代化發展步伐,構建以品牌為主的龍頭產業基地建設,提高物聯網建設水平,樹立不僅賣產品還要賣服務、賣生態、賣活動的經營理念,增加基礎設施農業的品牌化建設,提高農產品的產業附加值,通過分類經營,實施規模化和品牌意識結合的市場準入戰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優勢。推進特色農田基地的規模化水平建設,各基地形成自己的優勢主打產品,大力發展訂單種植。完善特色農產品的產業扶持政策,建立種植補貼、種苗補貼、價格保險、科技攻關支持等相關政策措施。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靠天吃飯的習慣思維,立足特色農產品的生態環境優勢,做好品牌宣傳和包裝營銷,改變傳統種植生產與市場需求聯接不緊密的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經濟,摒棄傳統農業生產觀念,準確把握市場信息和強化科學技術是最有效的保障,必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一方面要順應自然環境,因地制宜,讓特定區域的土壤資源成為科學培育良種的最佳生長基地;另一方面要掌握市場經濟規律,面向市場調整結構,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進一步拓寬農產品的營銷渠道,最終實施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