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先甫
安徽中醫藥大學人文與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雙主體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主導和主體的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都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的主體性,主要是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具體體現在教師對課堂的駕馭力,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管理者和實施者,這是教學得以有序進行的保障。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是發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具體體現在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教學活動效果的體驗者、見證者、評定者。師生雙主體不是平行線,而是交織在一起,多維互動和交互滲透的,在情感、理性、意志和實踐上全身心投入,共同營造良性循環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教學效果盡量達到極致。
雙主體教學模式是必要的,能促進教學活動的不斷創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組織者、指導者和管理者。為了能使課堂教學取得好的效果,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對理論知識有深刻理解,并加工改造,設計好每一個環節,在課堂上創造性地展示。教師的教學效果通過學生的接受情況來檢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參與度及精神狀態和學習后的實踐表現等,成為課程教學取得實效不可或缺的主體性因素。所以,師生間的親和力與互動程度,對促進教學效果的良性循環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實踐證明,雙主體教學模式效果越來越明顯,但其中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調節和完善。
教師課堂駕馭力的高低決定著教師在教學中主導角色扮演的成敗,也是教學實效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體現。沒有好的駕馭力,課堂教學就難以順利完成,課堂紀律、課堂效果等得不到有力保障。在雙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認識并履行了課堂教學的主導性作用,接著就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就必須琢磨如何更好地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課堂教學效果的表現之一。不可否認,為了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當今大學生的學習活動豐富多彩,不但必修選修、線上線下課程多,而且實踐活動也不少,既活躍了學生的生活,也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壓力,部分學生疲于應付。每一門課、每一次課,學生都要積極參與到課堂氛圍中來,勢必會產生倦怠情緒。所以,教師在課前就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所喜所樂,研究學生知識體系和興趣能力等,關注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溫度和興趣度,盡力做到全面覆蓋,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鍛煉,與學生產生共識、共鳴、共情和共融,既做大學生的良師,更做他們的益友,圍繞學生、觀照學生、服務學生,讓每位同學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好老師應該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1]只有多層次多方位的互動了解,帶動每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發揮師生雙主體作用,增強親和力,促進教學生態良性發展效應。
目前,雖然教學手段新意迭出,線上教學如火如荼,但課堂教學仍然是主渠道,尤其在傳道授業解惑方面,課堂教學更加直接、更加快捷、更加實效,感染力更強。雙主體教學模式中,既要注重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與學生能力的綜合培養。為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教師會創設系列問題情境,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參與啟發式討論和自主學習活動中。學生的知識系統是有一定梯度性規律的,且每位同學的前期知識儲備也會有所差異,教師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掌握程度就存在難以檢測的問題。
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教學中就會設計很多活動,教師以啟發為主,講解的相對偏少,學生實踐的相對多。學生就要在課外,借助教材和其他參考資料,將章節知識進行梳理,這就會增加學生學習的時間和壓力,學生能否如期完成任務,如何檢測學生的完成情況,如何獎勵和勸誡等,存在不可知性,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體系會被割裂,乃至會起到反作用。這就要師生共同努力,教師要進行精心而周密的設計,必須做到教學和驗證結合,如課堂提問、作業布置等是基礎而切實可行的,如果要全面兼顧,就可以適當分組,由班級組織一定時間學習后的效果檢查,還可以運用合理的軟件進行線上的交流考核等。沒有效果性的考核的主體教學,容易陷入表面熱鬧,而收獲較少的泥淖之中。
為了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增強吸引力,教師會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但是過度借助教學資源,過度的娛樂化,勢必喧賓奪主,本末倒置。有的甚至在本科生教學中搞起了“翻轉課堂”,學生主動性、主體性得到了充分體現,但是效果如何,值得思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題討論的熱烈值得肯定,但不能流于形式化與娛樂化。尤其是在一個班級的學生比較多,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很難讓每位同學都能在課堂中展示。分組活動成為調和矛盾的方法之一,這就會導致部分活躍的學生承擔了學習任務,其他同學成為旁觀者,甚至無所事事,注意力分散,游離于學習之外,課堂秩序處于教師無法干預的狀態,教師主導性喪失。
多媒體的無窮炫技和課堂教學泛娛樂化,雖然在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上起到了明顯作用,但是在展示、討論學習,一片喧嚷之后,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如何不得而知,學生也會對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誤解。過度流于形式化和娛樂化,課程就成了“水課”,成為事后學生吐槽的對象。例如自主學習作業的完成,很多時候是按照分組的形式,這樣利于集思廣益且討論合作,增強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集體意識,而實踐證明,分組后的工作大多由個別人完成,其他只是掛名而已,所以在畢業論文環節,就出現了諸多問題,乃至參考文獻的格式都不規范,令人痛惜,因為師生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些任務,大多卻成了應付差事。師生雙主體需要聯合協作,產生合力,全面提升課堂魅力,共同將課程建設成為大家喜愛、終身受益、終生難忘的“金課”。
師生間的疏離和冷漠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一學期下來,很多教師無法認全自己的學生,學生對老師也知之甚少。不可否認,教育教學工作要師生全身心地投入,而課堂外的時間就會被各種事情所分解。教師和學生在課下各有各的事要做,師生間的交流相對較少,甚至沒有交流,師生間無暇顧及,就會生疏,教師難以完全了解學生,學生對老師也是望而遠之。但是,課堂上又要雙方互動。這就產生了師生平時交流較少與課堂強行臨時互動的尷尬。
“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并把這種責任體現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2]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師必須尊重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做好學情分析,時常與學生保持聯系,傾聽他們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并為他們答疑解惑。教師的工作越投入、越深入,對學生的了解越細致,教育工作就越有針對性。教學中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他們發言權,給予學生平等的對話地位,與學生共同研討,師生雙方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賞,在相互理解中共同發展,心靈性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課堂教學總要有考核標準。在課程的形成性評價中,如何分配分值比例,學生在課堂、課外活動中的表現如何化為實在的分值,如何保證客觀公正公平,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制定好確切的標準,并在班級中說清楚的。
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既要學到知識,鍛煉好能力,實現自我實力,最后還要獲得滿意的結果。而目前,分數依然是課程最終考核的重要體現。尤其以閉卷考試為主的課程,分數占據了比較大的比重,學生積極的參與度與最后考核標準能否成正比,是很多學生十分關注的,因為這涉及學生獎學金的評定、能否保研、找工作等切身利益。這也會存在為了取得好成績,少數學生“假積極”“假努力”“假熱情”“假合作”的現象,也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強烈的功利化思想。而那些平時表現積極主動的同學,因為最后得不到成正比的分值,在以后的教學互動中,可能就會消極對待。這一現象在大一新生和大三老生中的對比尤為明顯,一般而言,大一新生求知欲極強且參與性也很強,但是一學期成績下來之后,學生的積極性就明顯發生變化,尤其到了大三,往往又成了教師一言堂了。在考查課中,教師能充分根據學生表現給予合理的平時分;而閉卷考試課,卻是考驗,往往平時表現和卷面分失衡;更可怕的是期末課題的“重點”復習,使得臨時抱佛腳的有了可乘之機,打擊很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問題依然存在。教師可以考慮建立“五加五”的考核評價方式,即平時表現和卷面成績各占百分之五十。但因為實際情況有異,例如各個學校有自己的統一考核標準等,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合理協調。
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及時修正,雙主體教學模式中出現的問題也是如此。“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1]“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2]本著和諧共存、差異中平等、價值中共載的原則,教師要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教師需進一步彰顯課堂駕馭力。彰顯課堂駕馭力,教師自身要率先垂范,提高知識理論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堅持立德樹人,學高與身正相結合,言教與身教相結合,陳情與說理相結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完善教學手段,在知情意行方面與學生產生共情,因材施教,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3]彰顯課堂實效性,教師要注重知識與能力的雙管齊下,課前要明晰學習目標和具體學習任務,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用科學的、發展的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學生既學到了必要的知識,也鍛煉了能力;根據實際,運用合理的教學法,如啟發式講授法、個案討論法、指導自學法、翻轉課堂、探究式教學法、分類教學法、微格教學法、PBL教學法、“BOPPPS”教學法等,促進教學效果;制定細致可行的課程考核標準,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同學,防止簡單化和片面性,讓雙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發揮最大的效用。[4]
綜上所述,雙主體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發揮教師主導性作用,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既是情感主體,也是理性主體,更是意志主體,是知情意行的踐行主體。[5]課堂教學是師生雙主體互動的主渠道,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良好的師生關系,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一次課堂教學往往帶有不可逆性,成功了師生都獲益匪淺,一旦搞砸了師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教師必須做好極為充分的準備。教學相長,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的同時,教師要不斷進行課前、課中、課后反思,克服教學中存在的和隨時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困難,要有創新意識、宏觀意識、長遠意識,因材施教,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不斷提升課堂駕馭力,運用多種方法,打造和諧生態課堂,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制定合理的考核標準,增強課堂教學吸引力,強化感染力,突出實效性,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同向同行獲得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