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惠 林會清
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高校因建筑類型多、能耗設備多、人群密集等原因,已經成為了社會能耗和排放大戶。教育部和住建部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這些政策是高校創建節約型綠色高校的動力。為適應國家大政方針、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同時也為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必須要實施綠色校園工程。
我國的綠色校園是1996年在《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首次提出的,將綠色理念貫穿于學校辦學、管理和建設的全過程。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綠色校園的創建將是高校的發展趨勢。
但綠色校園具有“廣、連、育”的特點。廣:指綠色校園涵蓋內容多,涉及綠化工程、文明工程、節能減排工程、垃圾分類工程等等;連:指要以人為主體,將各類工程串連成有機體、共同發力;育:指不僅僅是環境的改善、成本的降低,還有育人的效果。
《標準》[1-2](GBT-51356-2019)于 2019年修訂后發布,涉及高等學校的評價內容有五類:規劃與生態、能源與資源、環境與健康、運行與管理、教育與推廣。各項評價內容有控制項和評分項,另外還有特色與創新項,對于性能提高、創新點可以加分。
1.控制項
對項目選址、公共建筑布局和校園建筑密度等三大內容的要求。
2.評分項
對綠化用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安全規劃、風環境、保護環境和生態補償措施、雨水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交通網絡設置、停車場、土地資源、公共和體育設施的社會協作程度等評分。
分析:本評價內容主要考核的是選址和建筑的問題、屬于空間規劃,適用于新校區或新建筑的規劃設計。高校要有“向后看”的意識、要有“為后人負責”的態度,要從校園的規劃設計、功能空間、建筑材料、交通體系、能源體系、景觀體系、人文體系等層面做好綠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
1.控制項
對用能設備、能源(資源)中長期綜合利用規劃、嚴禁使用國家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要求。
2.評分項
對生均能耗逐年降低、要對建筑節能改造、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解決校園的生活熱水、要對用能系統設備實施能效優化、要檢修管網降低管網漏損率、要加大可再生水的利用率、水電表要設置多級水表、建筑的節材效果、裝配式建筑及裝配率等指標進行評分。
分析: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是所有高校面臨的重點難題,能源消耗主要體現在每個月的水電費節節攀升。所以,高校有必要實施節能工程。
1.控制項
對噪音、氣體污染物濃度、產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實驗室空氣監控的要求。
2.評分項
對室內隔聲、室內采光系統、室內熱濕環境、混響時間、空氣質量監控系統、地表水環境質量、校園熱島強度、生態環境、醫療服務、健康教育等進行評分。
分析:“環境與健康”評價內容要求創建噪音、光源、熱濕環境、空氣、醫療、健康等符合要求的優美校園。而這些內容可以歸為兩類:一是自然環境的改造;二是人文環境的塑造。所以要實施文明工程。
1.控制項
對組織機構、綠色設備設施、垃圾管理制度和貫徹、污染物的排放的要求。
2.評分項
對從業人員的綠色校園管理培訓、運行管理、激勵機制、操作規程完整、運行體系內外部檢查評估、能耗設備的監測、智能化系統的運行效果、校園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校園綠化景觀、垃圾收集站、建筑廢棄物的控制排放及回收等進行評分。
分析:“運行與管理”貫穿于綠色校園的創建過程,強調的是全面化、常態化、持續性,要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制。這除了需要經費、設備,更需要人才,有了人才才會有制度、有了制度才能形成長效機制,故高校需要實施基礎服務人員的人才庫工程。
1.控制項
對綠色校園年度工作計劃、教育和推廣機制的要求。
2.評分項
對綠色校園的規劃、信息公開、專題會議交流、教育及推廣獎勵經費、教師綠色教育能力、可持續發展課程、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及推廣、校外綠色校園的分享與推廣情況、綠色校園社團及教育基地等進行評分。
分析:“教育與推廣”意在讓師生自發養成綠色意識,相對其他評價內容,此部分不易產生效果、也難以評估,但能起到良好的指導示范作用。民辦高校要承擔社會責任,結合三亞當地情況,開展政校協作、校企合作,讓師生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理念,潛移默化地改變師生的行為習慣。
因涉及面太廣、建設費用高,各民辦高校拘泥于經費限制無法拉開戰線,綠色校園還不能在國內遍地開花。所以高校要循序漸進,“頂天立地”地開展此項工作。頂天——以國家政策為工作依據、立地——腳踏實地、做實做好。而后勤處要發揮好“中樞”的功能,理清綠色校園創建脈絡、繪制藍圖;要穿針引線、鏈接各工作節點為一股繩,為綠色校園的終極目標服務。
因綠色校園創建工作統籌事務繁多,學校要成立以學校校長或分管校領導為總指揮的“綠色校園”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是綠色校園建設的核心、是綠色校園建設的領頭羊。
領導小組的職責:1.綜合發展規劃要集中同一功能分區、優化校園布局,確保生活區、教學區、娛樂區分開,而不是彼此交叉,以免校區分布凌亂造成能源浪費;2.統一戰線。要集聚各類人才,建立一道敢干事、想干事、愿干事的堅實有力的戰線;3.開拓創新。與同行、當地企業多合作交流,聚焦于校園的節能減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
綠色校園工作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而且被邊緣化的行業,后勤人也流動頻繁、地位受輕視。但創建綠色校園,后勤人員是骨干力量,必須有一批穩定的、有技術的后勤人員牽頭。所以人才是關鍵,高校有必要實施人才庫工程。
人才庫可以建立兩個梯隊。第一是工匠型;第二是骨干型。工匠型是高校該行業內拔尖人才,在綠色校園創建工作中發揮的是技術顧問、技術指導、業務指點、培訓的作用;骨干型是高校該行業業務精湛的人才,在綠色校園創建工作中發揮檢查、監控、做實事等工作。人才庫要利用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開展校園設施及建筑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合作研發與推廣、政策制定等工作,爭取成為地方政府和學校建設的智囊團和科技支撐。入選人才庫的人員可以與晉級漲薪掛鉤,激發后勤人員的內驅力。
高校人群密集、耗能高,學校的能源(資源)無效支出正在日益增長。國家呼吁2060年要達到零排放,高校也必須要開展節能減排工程。
1.建立校園能耗監管平臺
三亞航院的水電費用居高不下是困擾后勤人員的重大難題,每個月反復核對、分析,但很難找到水電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這也是大部分高校都面臨的能耗過高的問題。浙江大學建成了“節約型校園能耗監管平臺”,能實時采集分析校園各類樓宇的能耗情況。投入使用一年多的時間,全校實現了節能10%的目標。三亞航院也需要引進一套智能化監控系統,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網上實時巡邏可以實施過程監控,能對能源網絡就醫診斷、能給各部門劃定節能目標,確保能耗過程中和終端使用的不浪費。
2.改造節能終端設備
節能設備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能源支出。三亞航院位于海南三亞,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有充足的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學校引進清潔能源產品,或者發揮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將清潔能源轉化為產品。例如,路燈和熱水器轉化為太陽能供電,各辦公室或教室的空調,可以安裝視景感應開關,通過視景感應,人走空調關。
3.實施綠化用水改造工程,開展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高校綠化面積大、綠地用水耗能高。高校要建立校園水資源體系:一是利用校園內現成的人工湖建設雨水(再生水)回用設施;二是以雨水回用設施(人工湖)為起點,新鋪或改造枝形綠化水管;三是改造終端噴灌設備,采用滴灌或噴灌的方式節約水資源的使用。
三亞航院所在的城市三亞,提出了“無廢城市”建設的5大任務和120條項目庫,力爭在2025年形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固體廢物綜合管理體系,構建全省“無廢島”的三亞模式。三亞航院也不能置身事外,要積極探索“無廢高校”的實踐路徑。
1.垃圾分類:按照國家政策在校內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和講座,并對學生垃圾投放進行檢查、評分,要對可再生垃圾重復循環利用、減少垃圾排放。
2.資源循環利用:所有可循環使用的資源(包括垃圾)都稱之為資源。高校可以成立可再生資源利用工作室,例如將平常丟棄的破罐子巧妙利用制成綠植擺件、將廢棄的鐵板鋼板提供給教學使用;把廚余垃圾分類后供市政運輸加工成有機肥或工業用油。
3.廢棄物減量化:通過減少買買買、減少過度包裝、使用綠色可回收利用的包裝盒等實現廢物減量。京東已經在推廣使用反復回收使用的綠色快遞包裝盒。
高校校園環境發揮著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一個好的校園環境能增強師生生活、工作和學習過程中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提升社會美譽度。
1.自然環境文明的設計與改造
自然環境指校園的園林苗木、草坪等綠化植物、水系、橋梁、道路、建筑等形成的環境,屬于學校的硬件。校園要根據辦學特色和優勢塑造特色、結合地域性進行改造,能滿足師生的學習、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功能。
2.人文環境文明的滲透
人文環境指學校通過標語、標志物、路牌、文體娛樂活動、校園歷史展現等營造出的校園文化。人文環境要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相互融入改造,要達到以下目標:1.根據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形成開放或隱蔽的活動場所,能讓學生流連忘返;2.能有舒適的空間、優美的環境,充當學校的第二課堂“自然界的課堂”;3.塑造校史文化。一所學校的成長從最開始的篳路藍縷到中期的發展鼎盛,付出了淚水與汗水,收獲了成功與喜悅,這都是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美麗詩篇,可以展現給學子,讓奮斗延續、讓成功延續。
1.開發綠色課程和科研項目,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式教學
高校要在教學中厚植綠色發展理念,要將綠色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要在專業教育中貫徹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應讓學生切身體驗到生態文明發展,激發愛護綠化、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可以以綠色校園問題為導向,進行綠色科技發明創造。滲透式教學,能提升學生環保意識、擴大綠色校園建設戰線,還能獲取問題解決方案。
2.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校園文化生活,讓綠色成為一種習慣
通過線上、線下,多措并舉,傳播“綠色”文化。依托學生志愿者團隊,每年舉辦節能、節水宣傳周、植樹節、光盤行動等主題活動;鼓勵清潔環保的校園交通方式、倡導低碳生活;積極參與文明城區建設,與三亞市相關部門聯合舉辦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公益活動。只有全體參與、區域聯動,從意識層面到行為方式,慢慢滲透,綠色行為才會成為一種習慣,才會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校綠色生活方式才會蔚然成風。
《標準》是一套全面、科學、合理的綠色校園評價指南和創建指南。雖然有了比較明晰的指引,但綠色校園實施項目浩大,單靠后勤部門或某一個團體無法發力,我們必須要擴大創建戰線,讓師生、駐校的其他單位以及周邊企業、居民參與,只有都動起來、都爭先創建綠色,才能串珠成鏈,綠色校園創建目標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