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嵐
(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教育體育局 河南洛陽 471000)
國家發展進程呈現新的時代特點,對于人才需求也逐漸向綜合性轉變,并且幼兒階段是人才培養初期,此時引導兒童形成正確的意識與態度,對于其后續的學習與生活活動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新時代幼兒群體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此時老舊的教育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其成長與發展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為此,本文作者從當前的幼兒核心素養培養現狀入手,掌握教育進程中的短板與不足,隨后結合核心素養的任務與目標,從德育為先、智育引領、體育為基、美育融合以及勞育為輔五個角度闡述如何全面提升幼兒的核心素養。
教師在研究新型教育策略與方法前,先對當前的教育進程加以研究,旨在發現其中的問題與不足,隨后制定針對性的教育方法進行有效改善。經研究,發現目前幼兒教育中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與不足:第一,德育活動具有局限性,教師僅在幼兒的日常學習與生活活動中告知其簡單的道理,導致幼兒對于道德的認識停留在表層,且具有零散性;第二,智育活動具有片面性,教師以知識講解為主,忽略引導幼兒不斷發展自身能力,從而導致幼兒的多維發展受限;第三,忽視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體育活動僅局限在體育課以及做操這兩個環節中,無法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導致體育能力提升進程緩慢;第四,美育活動較為傳統固化,未豐富教育方法與手段,幼兒無法在其中感受到樂趣,導致審美情趣以及創造力無法得到有效培養;第五,勞動教育有所缺失,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未能正確帶領幼兒感知勞動的重要性并且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不利于其獨立性以及價值觀的培養。由此可見,目前在幼兒核心素養培養進程中,“五育”均有所缺失,幼兒的全面發展進程缺乏有效保障,因此實現教育的創新是必要且重要的[1]。
(1)運用媒體資源,感受教育樂趣
媒體資源是當今教育過程中應用較多的一種工具,其可以將文字性的知識內容轉化為直觀的物象,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率,將其運用在當前幼兒德育進程中,可以促使幼兒在具有直觀性的物象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且促使幼兒在感知樂趣的基礎上主動學習。為此,教師應有效運用媒體資源這一形式。例如:教師在開展“誠信教育”時,首先,教師搜尋并播放展示中國誠信道德模范的視頻作為導入,一方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過形象生動的形式引導幼兒初步感知本次教育活動的主題;其次,教師運用講解“華盛頓砍櫻桃樹”故事的朗讀音頻引導幼兒感知誠信這一品質的具體表現及其重要意義,以此省去教師口頭對知識內容的講解,運用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幼兒自主探索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促使幼兒在感知樂趣的基礎上增強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由此可見,教師運用媒體資源,是幫助幼兒感受教育樂趣的重要途徑,是切合幼兒理解水平的重要方式,能夠保證教育價值充分釋放。
(2)創設教學情境,提高理解效率
情境教學是一種營造輕松正向氛圍且應用得較為廣泛的教學方法,其可以將知識與具體情境之間搭建聯系,避免幼兒在長期接受知識教育的過程中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并且教師在情境創設時多以幼兒的喜好為基礎,因此可以切實提高其對知識的理解效率。為此,教師應創設適合于幼兒理解水平的多種情境,例如:在開展“遵紀守法”教育時,首先,教師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作為課程的開始,引導幼兒感知其中涉及的法律及道德規范,以此構建生活化的情境,將知識放在幼兒常接觸到的情境下,提高幼兒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次,教師在引導幼兒掌握生活中基本的法律與紀律后,設置問題“遵守道德與法律的價值是什么?我們在家中、園內以及公共場所中如何做才算遵守規范?”以此引導幼兒主動思考教育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推進幼兒在自主探索中有效理解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創設教育情境,是適合于幼兒群體理解水平的關鍵性嘗試,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成效[2]。
(1)創設閱讀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在幼兒智育的過程中,幼兒早期閱讀能力是保證其核心素養提升的必要因素,因此教師應將閱讀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與此同時,教育活動是不同于簡單知識講解的一項重要手段,其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與趣味性,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為此,教師應創設閱讀活動,推進幼兒閱讀能力培養進程,例如:教師在不同環節實施不同的方法保證活動有序推進,首先,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將教室中劃分出獨立的閱讀區域,以此凸顯閱讀的重要性,隨后教師搜尋適合幼兒閱讀水平的書籍,并且在閱讀區中播放輕緩的音樂,為閱讀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其次,在閱讀教育中,教師減少干預,引導幼兒自主閱讀,過程中關注幼兒的閱讀狀態,以評估其閱讀效果;最后,教師結合幼兒在閱讀中產生的疑問以及對其閱讀過程的觀察,帶領其總結閱讀心得,深化閱讀活動的價值。由此可見,教師創設閱讀活動,是為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創造條件與機會的高效方式,有助于多維度保障閱讀教育的效果。
(2)重視實踐教學,認知科學知識
在開發幼兒智能的過程中,帶領幼兒正確認識科學知識以及現象是幫助幼兒認識世界與探索世界的基礎。當前教師以講解為主,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證幼兒知識認知,但是缺乏全面性。為此,教師應重視通過實踐教學的形式,引導幼兒在感官感受中增強對知識的學習。例如:在講解“浮力”這一知識時,首先,教師接一盆水,并且向其中混合進一定的顏色溶液,便于幼兒直觀觀察,隨后教師將紙片、釘子、泡沫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依次放入水中,引導幼兒在觀察中感受水中的浮力這一知識點;其次,教師帶領幼兒用紙折出小船,并且邀請其依次將其制作的小船放入水盆中,通過給小船施加越來越重的向下壓的力,促使其通過觀察小船的變化,以及水對其手部向上推的感受,直接感知浮力這一知識與現象。由此可見,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時,運用實踐這一形式,一方面可以為幼兒直接觀察創造機會,另一方面使其在實際感受中增強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3]。
(1)開展趣味活動,激發參與興趣
幼兒處于對趣味性事物具有較強探索欲望的階段,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合理融入趣味元素,可以激發其參與興趣。體育活動是提高幼兒身體素質,保證其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但是固化的內容與形式無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為此,教師應開展趣味活動,促使幼兒在快樂的場景中學習。例如:教師在體育課程中講解“短跑”這一內容時,首先,教師教授幼兒短跑的姿勢以及技巧,并且帶領其在三到五次的練習中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為后續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其次,教師為短跑這一內容增添新的元素,一方面,引入帶球跑這種方法,設置五米的距離,要求幼兒手中抱著小號的籃球跑動到終點,促使其在練習短跑技巧的基礎上同時推進平衡性的練習,另一方面教師引入障礙跑,在兩到三米處設置一根桿子,要求幼兒繞過桿子后才可跑到終點,通過創新教學形式的方法帶領幼兒感知新的樂趣。由此可見,教師構建趣味活動,有助于幼兒在感知到新鮮感的基礎上產生參與興趣。
(2)引入游戲形式,調動參與熱情
課程游戲化是當前幼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其強調將教育內容與游戲形式進行合理結合,從而以幼兒喜愛的方式調動其參與熱情,進而在保證其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推進教育成效不斷提升。為此,教師應在體育活動中合理運用游戲這一形式。例如:在帶領幼兒學習“足球”這一運動時,首先,教師教授簡單的傳接球以及射門的技巧與方法,以此保證幼兒對基礎知識有所掌握,為游戲的開展奠定基礎;其次,教師開展“躲避足球”的游戲,選出四名幼兒站在操場的四個角中,隨后邀請十名幼兒站在場地中間,場外的幼兒向場內踢球,被踢中的幼兒淘汰,到最后仍舊在場中的幼兒獲得游戲的勝利,并且可獲得小紅花獎勵,之后教師將此游戲進行多次,保證所有的幼兒都能參與,以此推動幼兒產生對足球這一運動的熱情。由此可見,教師運用游戲這一形式,契合幼兒群體的喜好與特點,可以在滿足其心理需要的基礎上推進其產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保證教育效果。
(1)重視手工課程,提高美術素養
美術是幼兒美育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幼兒審美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在當前的美術活動中,教師以帶領幼兒感知與欣賞美為主,忽略在幼兒實踐過程中培養其創造美的意識與能力。為此,教師應重視手工課程,深度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例如:在講解“剪紙”這一藝術形式時,首先教師口頭講解剪紙藝術的發展過程,并且運用圖片的形式帶領幼兒感知其精妙之處,激發其學習欲望;其次,教師選擇卡通人物形象作為主要內容,帶領幼兒一步步學習剪紙的操作方法與步驟,通過逐步深入實踐美術創作的過程,感受美術學習的樂趣與意義;最后,教師要求幼兒自主選擇一個喜歡的人物或物體,結合教師教授的方法,自主實踐剪紙的技巧與方法,教師要關注幼兒的進程,及時進行指導,并且保證其安全操作。由此可見,教師重視手工課程,是從創造美這一角度提高幼兒的美術素養,保證其審美情趣的培養具有全面性,以此推進其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的同步提升與發展[4]。
(2)融合舞蹈形式,推進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是美育活動中另一個重要的構成,旨在引導幼兒在感知音樂的節奏、音調以及歌詞的配合之中,感受音樂藝術的美感。舞蹈是一種依據音樂展開的藝術形式,其與音樂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并且在當前幼兒教育進程中,教師一般將二者進行結合教學,有助于幼兒在舞蹈中更好地把握音樂節奏,提高對于音樂知識的掌握度。例如:教師在講解《蟲兒飛》這首歌時,首先,帶領幼兒一句句學習歌曲的演唱方式,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其次,教師播放以《蟲兒飛》為伴奏的音樂視頻,要求幼兒跟著視頻學習舞蹈動作,讓幼兒對應歌曲的節奏與韻律進行掌握,增強幼兒對于音樂的感悟;最后,教師播放歌曲的無演唱伴奏,要求幼兒一邊跟隨唱歌一邊結合舞蹈動作,提高教育過程的趣味性。由此可見,教師在推進音樂教育時,有效結合舞蹈形式,有助于幼兒更為高效地把握歌曲的韻律與節奏,從而促使其在更有活力的教育進程中,充分釋放自身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成效。
勞育是當前幼兒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發展,部分教師認為勞動教育不再具有價值,這便導致幼兒無法正確認識勞動的必要性,再加上其缺乏實踐勞動行為的途徑,久而久之,勞動意識與能力發展的進程陷入停滯。為此,教師應有效運用勞動教育輔助幼兒的核心素養培養進程,例如:教師通過意識、行為以及習慣三個角度推進教育進程,首先,教師在課堂講解活動中,向幼兒傳達勞動的重要性,顯現教師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以此推進幼兒從意識角度改變對勞動的看法;其次,教師注重在園內活動推進幼兒實施勞動行為,如自主整理餐具、自主整理床鋪、幫助教師整理教具等一系列行為,引導幼兒從小事做起,實踐勞動行為;最后,教師與家長關注幼兒的勞動習慣培養,在家中以及園內持續性向幼兒傳遞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在連貫的教育進程中推進其習慣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師重視勞動教育,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充分發揮其對幼兒核心素養進程的輔助作用[5]。
綜上所述,新時代發展要求教育各方將關注重心逐漸下移,從幼兒時期開始推進兒童核心素養培養進程,幼兒階段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期,一旦錯過此階段,后續教育活動無法有效彌補。為此,教師應結合時代發展的趨勢,研究幼兒核心素養的構成因素,尋求針對性教育方法,推進幼兒的綜合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