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琳 陳 虹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應用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教育模式,能夠更好地建立起以學習成果為良性循環反饋的終點和起點,進而能夠調整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課程結構和體系,有利于使學生學習成果評價與課程優化改進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1]。
在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傳統的評價體系不同,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強調教師結合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并以此為導向,以學生的興趣為主要切入點,對教學活動進行統籌設計,使學生真正在理論學習實踐參與中,有獲得感。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之下,學生的需求被放置于首位,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更加有效地推進個性化服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和自主學習習慣[2]。應用學生學習評價,需要使學生進一步明白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學習需要為自己負責,同時,學生也有選擇學習的權利。在學生學習成果評價中,教師作為輔導者和服務者,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驅動力,從而更好地助力學生學習效率的進步與提升。教師要幫助學生激發潛能,提升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歸屬感,參與感,獲得感,進而使教學任務得以順利實施,使教學目標得以有效實現[3]。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教育教學的主要工作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促進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從而為后續進入社會進入崗位奠定必要的基礎。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強調以學習為中心,要求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合作學習,并通過多樣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實現知識學習能力進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助力者,也是學習實踐的支持者和幫助者,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要求建構以學習為中心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要將學生的學習成果作為教學質量的有效反映,從而實現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增強教師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4]。
在學生學習成果評價中,學習成果是評價體系中最關鍵的環節。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需要結合學習成果的不同定義,完善成果制定的評價標準,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能力提升和成長進步提供支持。要以科學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選擇、整理,并結合相關領域專家對成果的分析篩選,將最適合的學習成果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并給予其一定的分值。此外,要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對學生的成果意見進行吸納,要結合知識掌握情況、素養生成情況、學習能力情況等多方面發展情況,著手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各主體的責任范疇,使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更加靈活高效。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進行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企業、社會機構等方面的意見,結合崗位職責調研等形式,重點分析崗位工作職責和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并將其納入到學習成果評價體系中,從而更好地依照社會需求,確定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成果類型,以此設計預期成果,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完善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中心的多元化評價體系[5]。
在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推進過程中,不少院校的教師學生,以及企業等都對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模式表示出了認可。但是,在實際的操作環節,往往存在重記錄、輕反思,或者形式主義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說明了對于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相關認識還不足,僅僅停留在較為淺薄的層面上,難以滿足實際的評價需要。
從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機制的角度來看,雖然高職院校不斷推進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相關改革,并借助成長記錄袋、自我評定等形式,推進學生學習成果評價。但是,在學校中一些評獎評優環節,以及期末綜合成績等測試與反饋環節,較少有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參與,這說明了學生學習成長評價學習成果評價的機制還不完善,也會使學生對學習成果評價的重視降低,不利于學習成果評價的進一步發展。
從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應用現狀來看,其中存在著評價主體單一的問題。理論上,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需要學生、教師、企業、社會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然而在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成果評價中,企業人員的參評力度較小。同時,在評價的記錄和管理方面,由于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需要收集大量的成果,并且在整理分析過程中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而在班級內部人數眾多,以及班級數量眾多的情況下,教師和企業人員難以有充足的精力去進行成果整理和分析,進而造成了評價記錄和整理效率低下。同時,在學生學習成果的整理和記錄過程中,往往采用紙質的成長評價方式,缺乏電子成長評價的有效應用,這也會造成材料形式單一、使用率不高的問題。
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強調以成果為產出和導向,以行業社會的實際需求和人才能力的綜合培養為目標。構建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需要貫徹落實“以終為始”的教育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融入到各項教學環節和評定環節,使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評價體系形成閉環的反向反饋機制,這種目標逆向性,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成果的導向性。
在高職院校中應用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需要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為發展方向,結合當前社會行業和具體崗位對于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使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適應當前的發展現狀。這需要適當地延長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鏈條,完善評價體系自身的完整度,從而構建起與人才發展需要相適應,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吻合的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
基于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的建設,需要滿足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有效統籌兼顧教學環節的各方面,開展分類分項的多元化評估。在評估過程中,可操作、易操作是主要原則,也是保障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得以順利實施和有效落實的重要舉措。對此,可以參考借鑒管理學中的smart法則,在成果評估環節,使其要求滿足明確性、可衡量性、可實現性、相關性以及實現性的具體要求,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內容,能夠更好地易測試、易整理、易考核評估。同時,在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難度方面,要始終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保證評估方法的準確高效。
探索建設基于學生學習成果導向的評價體系,需要在目標設計上涵蓋多元化,要充分考慮或滿足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各環節,以及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方向,兼顧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理解應用方向,學生能力成長和培育過程中的分析創造方向,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內容。在學習成果的分類上,可以分為直接成果和間接成果兩大類,例如,學生的在校學習成績以及作業作品可以作為直接成果;而學生在校內外參與的各項競賽活動、社會活動等可以作為間接考評依據。在評價方式上,要結合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以及診斷性評價三大方面,將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的各項資料進行全面整合,多方考察評價學生的培養進程,使評價體系有效覆蓋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
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需要對傳統的評價體系鏈條進行延長,并實現良性閉環反饋。這意味著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不能僅僅將眼光放置于校內,還要結合校外實踐結合社會發展和行業動態,對人才培養需求和建議進行設置,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相關調查研究,探尋有代表性的行業態勢,并持續走訪有針對性的調研組織活動。要及時優化學生的培養目標,完善學生的培養方案,并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反向指導,幫其形成循環配合的閉環設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成長和持續化進步,建立起完善的反饋機制和發展閉環。
為推進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高效、便捷、可持續,需要結合當前的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過程和評價方法中,結合數據收集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分析整理,以及教育教學目標等相關資料。借助信息技術強大的數據收集、分析、整理能力,以及立體化的信息展示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體系更加規范便捷,要進一步提高院校及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工作和學習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體系,能夠以更加動態化、持續化的形式展現出來。
構建橫縱結合的學習成果評價結構,能夠更好地保障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有效落實。首先,從橫向結構來看,對于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而言,其核心在于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全面評價,并將其最終目的與起始點有效融合,形成良性閉環。在這一閉環的建設和優化過程中,需要保障閉環的全面合理,要兼顧直接評價與間接評價,兼顧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在直接評價中,包括了對具體知識技能的成績考核,對日常學習資料的積累,以及在各項競賽和活動參與過程中取得的成績。通過直接評價,能夠更好地統籌把握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能力達標狀況。而間接評價中包括了學生的自評,學生間的互評,以及教師對學生的判斷評價和在實習實踐過程中企業單位的座談回訪等調研信息。應用學生學習成果評價,能夠更好地判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橫向鏈條的優化完善過程中,需要結合直接評價與間接評價進行補充。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除了要實施學生學習成果評價以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行動學習,要強調和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以“人人都要成功”為導向,考察全體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在“學習成果+行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之下,需要將學生的在校課程劃分為課堂中的正式課程和課堂外的活動課程兩大項。其中,正式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成長記錄,結合教師的教學觀察和學生的自行總結,收集在課堂教學中有價值、有意義的憑證和材料;而在活動課程中,主要由具備行政職能和管理職能的工作人員進行記錄收集,例如,考察學生在參與活動和社會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維品質、創新能力、身心發展狀態等各方面的成長痕跡。在評價時,需要考慮評價方法的多樣性,除了要觀察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成長進步以外,還有考察學生的知識素養情況、品行操守情況,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采用口頭評價,即時評價的方法,在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時;可以結合多次考試的綜合成績或者選取多次考試中成績最高的一次,通過這種方式,以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更好地保障評價的真實性、有效性。
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學生學習成果評價,能夠更好地反映教學質量,驅動學生自我成長,有利于提升教學實效。在教學環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中心,堅持逆向目標設計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及可操作原則。建設基于成果導向的評價體系,構建橫縱結合的評價結構,積極推進“成果導向+行動學習”教學模式的有效落實,幫助學生更好地在成果評價模式之下實現進步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