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華艷
“隨班就讀”是融合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一項舉措,也是切實推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方法。幼兒園特殊需要兒童教育要實現真正的融合,需要改變傳統思維,確立悅納情感,從接收到接納;立足育人主體,尊重差異,從混班到融入,以提高教育質量。融合教育不是單純讓兒童共處一室,而是找到每個兒童的優勢,讓兒童在生活中少一些焦慮。
為了更好地接納和支持特殊需要兒童,幼兒園為他們創設無障礙的環境。無障礙的環境既包括無障礙的物質環境,也包括無障礙、無歧視的心理環境。創設物質環境,相對外顯;而營造心理環境,則相對“內隱”。
由于種種原因,教師不樂意接收特殊需要兒童到自己的班級里。后來,我園不斷豐富教師對特殊需要兒童的認知,讓教師轉變觀念,喚醒他們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愛,讓教師真心接納特殊需要兒童。
1.觀看影片,鏈接情感
我園播放描述關于特殊人群的影片供教師觀看,如《地球上的星星》《與光同行》《遙遠星球上的孩子》《雨人》等,通過演員的生動演繹,教師理解了特殊人群的處境,了解了特殊人群的特長。
2.豐富閱讀,積累經驗
我園提供書籍、刊物等文字資料,讓教師自主閱讀。教師通過感悟與思考,了解了特殊需要兒童的表現及其原因,能從特殊需要兒童的角度,理解其特別行為。
3.專家講座,答疑解惑
我園邀請相關專家,給教師做《特殊需要兒童行為干預和管理的方法》講座,讓教師面對“特殊”時,有“法”可依。
兒童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如果特殊需要兒童沒有頻繁的攻擊性行為或其他特別行為,特殊需要兒童和普通兒童會互相幫助,互相關愛。
面對有攻擊性行為的特殊需要兒童,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情景教學等方式,幫助普通兒童理解他的“無法控制”。例如,自閉癥兒童小杰在集體活動時會突然尖叫,其他兒童會問:“為什么他總會突然尖叫?”教師回應:“謝謝你對小杰的關心!小杰比我們更容易感到不安,所以他會尖叫。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幫助他嗎?”普通兒童耳濡目染,不斷加深對特殊需要兒童的了解,從而友善地接納特殊需要兒童。同時,教師對特殊兒童的包容,會使普通兒童更有同理心和責任心,從而形成良好的班級心理環境。
特殊需要兒童在班級中,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或損害了普通兒童的利益,部分普通兒童的家長會因此排斥特殊需要兒童。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策略,取得家長的理解。
第一,教師通過群聊、面談、個別溝通等方式,向家長介紹特殊兒童的可愛之處、優點和長處,經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同意,介紹特殊需要兒童的基本情況等,使普通兒童的家長產生惻隱之心。
第二,教師從“普通兒童關愛情感的培養”入手,與普通兒童共同分析特別需要兒童,是培養普通兒童良好的社會性情感的有利契機,旨在讓普通兒童逐漸接受特別需要兒童與自己的差異,用包容對待一切。
第三,個別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感染了其他家長。如電視劇《三十而立》中主人公顧佳的言論:“因為自己的孩子被另一個孩子的發病情形嚇哭,就剝奪另一個孩子接受正常教育的資格,這種觀念不應該從幼兒園時期就植入孩子們單純的心靈。”
從20 世紀80 年代末起,我國開始對輕度殘疾兒童實施隨班就讀政策。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混班”現象頻頻出現。怎樣使特殊需要兒童融入班級?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曾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應著眼于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找到“最近發展區”,對有效支持特殊需要兒童參與普通教育的學習至關重要,更好地促進特殊需要兒童的發展,讓特殊需要兒童完全融入班集體。
1.多關注。面對特殊需要兒童,教師要設計分層提問,讓特殊需要兒童小步遞進地來回答問題,增加其成功體驗,從而激發其參與集體活動的興趣。
2.多陪伴。班級配班老師、資源教師、班級保育員作為陪讀人員,輪流陪伴特殊需要兒童。面對特殊需要兒童難于理解的問題,陪讀人員要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讓特殊需要兒童易于理解的情境,或簡化或降低具體內容,將問題內容分解成多層,讓特殊需要兒童逐步理解問題,從而促進特殊需要兒童獲得知識與經驗。
3.多鼓勵。普通兒童要主動邀請特殊需要兒童參與集體探究。例如,在探索沉浮實驗時,小組成員請特殊需要兒童在活動室里尋找相應的材料做實驗。之后,兒童圍坐在一起,觀察哪些物體沉在水里,哪些物體漂浮在水面上。特殊需要兒童對顯性的變化很感興趣,不斷嘗試。特殊需要兒童體驗到與其他兒童共同探究的樂趣,收獲了豐富的體驗。
又如,小風車活動中,剛做好風車的普通兒童邀請特殊需要兒童用嘴吹風車,看著轉動起來的風車,兒童都非常興奮。當特殊需要兒童與同伴一起拿著小風車,在戶外迎風奔跑時,其心情不言而喻。積極的情緒是產生行為的動力。漸漸地,特殊需要兒童會愛上集體活動。
當班級課程經過調整后、仍不足以支持特殊需要兒童的學習需求時,教師可嘗試“走班制”,讓特殊需要兒童到相對低年齡段的班級中,參與課程活動或學習、游戲,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以滿足不同特殊需要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讓他們獲得成功與滿足感。例如,浩浩是一個患有輕度智力障礙的大班兒童。他在班級內較安靜。可是,當教師開展需要保持注意力的活動時,他總是想著動畫片情景。大家一再想法幫助其改變,但收效甚微。
在走班到中班參與活動時,他大部分時間能集中注意力參與中班活動。因為中班活動的直觀性、形象性、活動性都比大班活動豐富。中班活動是根據中班兒童的認知、活動特征設計的。浩浩參與其中后,非常滿足。
自由、自主、愉悅是幼兒園區域游戲活動的核心,也是游戲精神的核心,旨在滿足兒童的需要,以支持個體的游戲與發展。
1.延展材料的層次性,滿足特殊需要
教師在區域游戲中,為兒童提供材料時,面對同一內容,會提供三四種層次供其選擇,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當班內有特殊需要兒童時,教師根據其特點和發展水平,則會延展材料層次,擴大梯度范圍,進一步豐富材料呈現形式。例如,面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教師提供有聲讀物,根據其語言發展水平,錄制簡單、重復的字詞或短句,構成短小的兒歌、故事,讓其自主選擇,進行傾聽、模仿或學習。
有的特殊需要兒童不能滿足僅有聲音的讀物,教師還會提供手繪圖片,以滿足其“直觀形象”的需要。為了滿足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在該區域游戲中與同伴互動的需要,教師在鼓勵同伴主動與其交流的基礎上,還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輔助交流“平臺”或材料,如故事圖片卡、操作塊、情景盒等,為特殊需要兒童發展語言能力提供多元支持,促進其發展社會性。
2.注重材料的低結構,支持自主發展
低結構材料對兒童來說自主空間大,由于不限定玩法,更能促進兒童的自主發展。低結構材料雖結構簡單,但其仍保持基礎特性,如顏色、質感等。普通兒童探索低結構材料遇到問題時,會主動學習他人的替代性經驗,或找伙伴共同探討。對于特殊需要兒童,普通兒童是最好的學習榜樣。特殊需要兒童在模仿、與同伴合作中,豐富了經驗,實現了自主發展。
在兒童發展評價中,教師要注重評價的鑒定功能。教師往往使用單一的評價模式,來評價所有兒童,忽視了兒童的差異性。
面對特殊需要兒童,教師的評價模式應靈活、多樣,從“一刀切”的“同質”評價到“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有別”評價,支持每個兒童在自己的發展水平上進行可持續發展。
國家督學、原省教科院研究所所長成尚榮說過:“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必須重新認識兒童,重新發現兒童,進而促進兒童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重新認識和和發現兒童的可能性。長期以來,我們只關注兒童的現實性,而很少關注可能性。從只關注現實性到更關注可能性,是教育的一種超越。”教師應從橫向的現實評價向縱向的可能性、發展性的視角轉化,從兒童的發展進程與狀態,縱向評價其發展。
桐桐是一名早產兒,發育遲緩,正處于大班年齡階段,專業的學業評估表明,她的數學能力仍處于3歲半兒童的水平。教師從兩個方面積極引導,縱向評價桐桐,讓桐桐覺得自己很棒。第一,教師利用“桐桐對生活中的車牌號碼感興趣”這個特點,鼓勵她在生活中不斷發現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從而不斷激發她對數學的興趣。兒童的能力在不同的經歷中,向縱向維度持續發展,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狀態。這是發展的應然,其中蘊含著無限可能。第二,桐桐非常喜歡舞蹈,舞蹈在她的各領域發展中屬于優勢領域。教師緊緊抓住這個優勢領域,創造機會,讓她在大家面前充分表現自己,陣陣掌聲使她建立了自信。
這里主要是“四個關注”:關注兒童自身在學習與活動中的自我評價;關注同伴對特殊需要兒童在互動中的評價;關注教師站在兒童立場,和家長一起進行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康復訓練教師、資源教師對特殊兒童的優勢的評價等。
教師面對一名肥胖的、易發脾氣的大班智力障礙兒童,可以以保健老師為主、其他人員為輔,對其身體發育情況、飲食情況等進行發展性評價;以家長為主,對其進行生活能力方面的發展性評價;以班級老師為主,對其進行各領域發展及學習品質、社會性發展和情緒行為等方面的發展性評價;以資源老師、康復師等為主,對其進行感統發展、思維發展等方面的發展過程性評價;以兒童自身為主,評價學習和游戲是否讓自己快樂,是否愿意與大家一起玩等。多元的評價能夠使特殊需要兒童感受到尊重與鼓勵等,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變“同元”為“差異”的行為評價,教師面對特殊需要兒童,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幫助他們獲得成就感,提高其自信心。
1.行為評價的差異性
面對特殊需要兒童,教師要秉持發展性評價觀念,注重具有差異性的行為評價方式。教師面對特殊需要兒童表現出的一些異于常人的行為,要用包容的心態,理解與關愛特殊需要兒童,懷著差異教學的理念與他們互動,并有效引導班集體共同關愛這種“特別”。
2.行為評價的多元整合
教師對兒童進行發展性評價時,應關注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體現主體取向評價的思想和理念,進行具有情境性的綜合性評價。同時,教師要注重評價過程中兒童的表現。例如,檔案袋評價。反映兒童成長的故事、作品及說明;成人對兒童發展過程的描述性記錄,如學習故事、觀察記錄等資料;兒童沉浸于活動或游戲的照片,以及記錄兒童活動的視頻(聲頻)片段等。檔案袋評價記錄了具體案例中,特殊需要兒童的表現和教師的指導過程。教師可利用檔案袋評價,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分析,在綜合評定的基礎上,提出能夠促進特殊需要兒童發展的建議。
3.行為評價結果側重發展狀態的改進
教師只有選擇適宜的教育方法和恰當的教育指導策略,才能做好發展性評價工作。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兒童的思考過程,關注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他們利用優勢,進行其他領域的學習,彌補他們的不足。
融合教育是富有情懷的教育,融合教育是最“精致”的教育。面對特殊需要兒童,教師一定要“智之致愛、融合有方”,在靜候花開中,與他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