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莉
舒曼生于德國,成長于封建復辟的瓶頸期,人們雖然生活在資本及教會的壓迫之下,但卻不斷地探尋突破之路,為此,這一階段的音樂藝術更傾向于表達對自由的向往以及個性的差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舒曼的鋼琴音樂創作達到了高峰期,這與浪漫主義以及民主思想的滲透具有直接的聯系,其中三部小調鋼琴奏鳴曲最具代表性,而《g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作品22正是其中情感最為豐富的一首。該奏鳴曲中共有四個樂章,創作過程耗時五年,其中第一及第三樂章創作于1833年,而第二及第四樂章則創作于1835年,由此可見,其創作并非順序,其中第二樂章借鑒了《秋天里》的主題內容,而第四章則由于技術難度過高而進行了二次創作,最終于1838年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并于次年正式出版。在1833至1838年間,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給予了他無限的創作靈感,這也使得他的音樂創作充滿了熱情,而他的音樂幻想也始終處于一種濃厚的浪漫主義氛圍之中。
該奏鳴曲由四個樂章構成,就第一樂章而言,為標準的奏鳴曲式結構,第一主題的進行基于g小調,其呈示部、連接部以及發展部分別位于第4~23小節、第24~44小節以及第45~58小節,而第二主題的呈示部自第59小節起至第70小節結束,中間經過一個連接部-第71~92小節后來到了發展部,第93小節呈現了一個強有力的主和弦,隨后便以左手部分的十六分音符跑動來帶出第一主題并結束于第196小節,第197~238小節則進行了調性的轉化,即g小調至G大調,補充部分又稱Coda,自第278至294小節,其調性又回到了g小調,并由第295小節進入再現部分。
就第二樂章而言,其結構為變奏曲式,較前一章更為自由,第2~5小節為音樂主題,隨后在第12~21小節進行了主題的重復與展開,連接部不長,僅在第22~38小節,自第39小節便進行了第二次主題重復,以第49~61小節為Coda并結束在g小調上。
就第三樂章而言,主調性為g小調,由一個引子(第1~4小節)及三段構成,音樂主題出現在A段的第5~12小節之中,隨后又在第21~32小節之中進行了一次重復,而第41~52小節不僅引用了第13小節中的音樂動機,同時又進行了變形處理,而第53小節起是對主題的再現,直至結尾都保持了g小調這一調性。
就第四樂章而言,其結構為標準回旋曲式,其速度為急板,其調性為g小調,A段即第1~28小節中的音樂動機貫穿了整個樂章,B與C段分別為第29~59及60~92小節,自第93小節起對A段進行了變形并持續至第112小節,第113~132小節實為A段的發展部,而第133~158小節中則進行了再現,緊接著對C段進行了一次重復變形,隨后分別在第223~241小節及第242~262小節中對A段進行了變化及發展,尾奏部分則實現了調性回歸。
從整體上來看,其調性為g小調,而從布局上來看,作者以古典主義調性調式為寫作原則,可見大小調之間的交替行進。第一樂章的重點在于凸顯浪漫主義音樂色彩,在音樂情感表達之時傾向于抒情、溫婉及柔和的風格,于第59小節處出現了一次調性轉變,由g小調至B大調,隨后又在第278小節回歸至g小調;第二樂章以g小調為開端并在第26小節處變為bB大調,以此突出與前一部分在情感及色彩等方面的對比,最后也回歸到g小調;第三樂章以g小調開始、結束,其布局并無明顯變化,整體音樂色彩較為詼諧;第四樂章同樣建立在g小調之上,極具浪漫主義音樂色彩,第159小節的情緒表達更為強烈,其調性經短暫的bE大調轉變又結束在g小調之上,作品的抒情性特點也得以突出。
在《g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之中以十六分音符跑動最為常見,而下行的旋律其本身就具備了一定的詩意,此外還帶有一絲夢幻主義色彩,這也是舒曼鋼琴音樂創作的特征之一。從整體來看,浪漫主義音樂之中始終充滿詩意,且旋律優美而婉轉,藝術氣息濃厚、抒情意味鮮明,其舒曼在音樂創作時習慣于使用之前出現過的旋律或音樂動機,這也是舒曼鋼琴音樂作品的浪漫體現。
深入分析第一樂章可知,主部主題自第1小節起,至第58小節,主要寫作手法為重復,整體旋律為下行,其中第4、5小節的右手部分為動機,隨后進行了兩次展開,進而在重復及模進中來到了連接部。副部主題自第59小節起,其動機指占據前4個小節,隨后的4個小節呈下行趨勢,自第67小節開始進行對副部主題進行重復,在經歷了12個小節的旋律下行后逐漸歸于平靜,重點也由右手轉移至左手。自第97小節起對兩個音樂動機進行重復再現,于第149小節以及第173小節再次重復主部主題動機,再現部為第197~277小節、Coda為第278~294小節。
就第二樂章而言,重復音寫作仍為重點,第2~5小節的右手部分為動機而左手為重復音伴奏,旋律動機的展開自第12小節起并持續至第22小節,隨后又在第35小節再次展開,舒曼以連續下行的2個小節連接12個小節的Coda,最終停在了主音之上。
第三樂章的重點在于切分及附點音符,整體呈連續八度下行,浪漫主義音樂特征鮮明,引子部分為第1、2小節、動機展開為第5、6小節,動機重復自第21小節起并經八度下行后結束。
舒曼在最后一章中采用了上行分解八度設計,前4小節為主部主題動機,而副部主題旋律整體下行,動機出現在第29~32小節中,經展開及重復來到第60小節,在16小節連續下行后呈現了主部主題及其變形,進而在主題、副部主題的交替呈現中結束。
眾多浪漫主義音樂作曲家的創作都受到了巴赫的影響,只有舒曼的復調思維最為清晰,在創作之時始終強調音樂的內部線條,延續了卡農的對位手法,對復調運動進行了創新。在第一樂章之中,呈示部的高音旋律自第10小節起,至第15小節,此時的低音部分同樣存在旋律走向,而展開部自第102小節起至第112小節,高低聲部的交替進行極具卡農音樂創作的特點。在第二樂章之中,優美的旋律極具夢幻的色彩,旋律線條非常之流暢,以低觸鍵及慢落鍵的方式來為后續的演奏做好準備,隨后以右手的明亮音色配合左手伴奏的整體下行,其中第29、30小節為四聲部,用于模仿弦樂四重奏的效果,日常練習之時急需要分手也需要分聲部。第三樂章的旋律之中可見左右手的交替進行,演奏時需以手腕的移動帶動手指,進而做到柔和的觸鍵。第四樂章的演奏則以高音、低音聲部的交替進行為重點,即使譜例上有弱奏標記也需凸顯旋律聲部。演奏者在練習多聲部音樂作品之時應當選對每個聲部的音樂旋律加以辨別,還可以通過彈奏一個聲部并演唱另一聲部的方式來把握最佳演奏力度,進而以適當的演奏方法來凸顯每一個聲部旋律的具體走向。
舒曼鋼琴音樂創作的特色在于節奏,這也是他個人創作風格的重要體現,且切分節奏在這部作品中的占比較大,改變了原本的強弱節拍規律,給人以一種不安之感。第一樂章的演奏要點在于連續跳躍的八度切分音符,用于表達一種激動的情緒,其中第二主題的演奏要點為8個小節的切分節奏,其主題與前一部分之間有明顯差別,整體氛圍十分陰郁,沉重的線條同樣具有歌唱性。第三樂章的音樂氛圍非常明快,音樂線條更富有旋律,音型方面更加強調八分及四分音符之間的對比,演奏之時一定要注意音準。
舒曼的鋼琴音樂創作之中常見附點音符,以第一樂章的發展部最具代表性,其對位方式為高、低聲部間的交替進行,充分體現了卡農的音樂思想。演奏者在日常練習之時應當勇于放棄較為固定的節奏感覺,通過分手練習及分聲部練習的方式來循序漸進,仔細傾聽節奏本身的準確性并予以調整,保持觸鍵的顆粒感,進而在掌握旋律韻律的前提下又穩又準的落鍵,適當放松身體并將注意力集中在手指,避免大幅度的移動手臂。
此外,舒曼的鋼琴音樂創作依賴于交叉節奏,即復節奏,“二對三”的節奏恰好與作者的內心掙扎相適應,具體表現為高音及低音聲部節奏的不對稱,為此在日常練習之時應當做分手、分聲部再合奏的練習,盡可能避免一開始合奏之時感到左右手的不對稱,只有明確不同音型的節奏感才能演奏出更為自然的旋律線條。
彈性節拍是舒曼鋼琴音樂創造的又一亮點,Rubato就是指依據音樂本身的韻律并配合呼吸的使用,進而在演奏過程之中自由的伸縮,適當放寬旋律高點演奏并加緊旋律下行演奏。
在第一樂章的結尾處可見其譜例上有一Schneller記號,這意味著演奏者在演奏之時應采取比開頭更快的速度,作者以半音上行的分解和弦來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而在演奏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之時將重點放在每個音程的準確落鍵,進而得到較為穩定的旋律。高抬指是均勻落鍵的前提,只有先做貼鍵練習并逐漸加速才能確保音程的顆粒感,但實際演奏過程中不可能始終保持高抬指,為此應當采用二者相結合的練習方式并以此發出堅定而又有力的聲音,且為得到理想的音響效果,一定要統一觸鍵力量。
舒曼的鋼琴音樂創作之中以八度及和弦跳進最為常見,以此表達的音樂情緒普遍激動,其中,光是八度的觸鍵方式便有三種,演奏者可以手腕為核心并將力量匯聚于指尖,進而輕快的完成演奏,還可以肘部力量為基礎,此時需要保持手腕平穩,雖然不夠快但足夠強,而對于手掌較大的演奏者而言,以其第三、四及五指來演奏外聲部的音程,且由此而來的音響效果也更為流暢。
第一樂章的主題旋律以八度再現為主,且第一個八度跳進出現在主題旋律的第二重復句之后,演奏時應當調整自身呼吸及狀態,進而快速的、準確的手指放在正確的演奏位置之上,雖然主題旋律反復出現了三次,但這三次的力度卻有所差異,從整體上來看為漸強處理,演奏者應當予以區分。第40~57小節之中的八度則需要以兩種不同的觸鍵方式進行演奏,其中前8個小節的重點在于指尖演奏,而隨后的10個小節其重點則在于肘部力量的運用,同時還需協調大臂的運動來實現力度強弱之間的變化,且這一段之中的第50~57小節其旋律音效最為響亮,且實踐表明,經由不同部位發力而得到的影響效果之間具有層次性的特點。大跳音程的演奏對演奏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需要很快地從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由于大跳的距離較遠且普遍存在于左右手部分,為此一定要在落鍵時做到眼快于手,且只有熟悉并牢記音區及手的把位、感受距離跳躍的弧度才能準確找到兩點的拋物線。
就第四章而言,演奏的要點及難點在于分解八度,雙手部分的分解八度長達27個小節,且從指法上來看,演奏者需要頻繁的、快速的在拇指及小指之間做轉換,手腕則帶動手掌做左右擺動,為此必須要保持肩部、手部、手腕及手指的適當放松,此外,還應當注意連奏的日常練習,確保下一個音平穩落下后再抬起上一個音,以此得到更為連貫的旋律線條,而右手部分的高音聲部走向需要與演奏者的呼吸相適應,確保演奏技術服務于音樂表達。
《g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是舒曼的代表作,創作于19世紀德國封建復辟時期,此時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已來到關鍵時刻,為此舒曼的作品之中既有民主與現實主義色彩,同時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音樂幻想,這與舒曼本人對于個性表達與自由的追求有密切的關系,其曲折的成長經歷也是其獨特音樂風格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該作品的音樂內容豐富而又抒情,在演奏之時應當把握不同樂章的音樂風格以及節奏節拍的突然變化,進而通過對力度的控制以及觸鍵與踏板的配合來塑造生動的音樂形象,且演奏者一定要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并結合自己的感悟進行作品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