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圓
(山東師范大學)
團體心理輔導技術是在群體情境下,通過建立團體、約定規則、營造氛圍、設計活動,鼓勵和引導成員圍繞共同的主題參與活動并分享感悟,利用團體成員之間互相影響的力量,從而達到澄清觀念、提高認識、改變行為、促進成長和完善人格的目標。
團體心理輔導由1-2名領導者主持并控制整個過程,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人際交互作用,使每個成員在輔導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和分享,從而達到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及完善人格等效果。建立一個有意義或有功能的團體,需要具備四個要素:有一定的規模,少則3-5人,多則十幾人到幾十人;彼此有共識,即要有共同的目標、理想、興趣和價值觀等,具有團體凝聚力;互相影響,即有成員互動;形成團體規范,且為團體成員遵守。良好的團體具有導向、聚焦、堅持和評估的作用。團體輔導有一個關鍵點,特別注意活動最后的分享環節,成員的體驗和感悟是對整個過程的升華。活動的場所主要以室內為主,便于控制群體,掌控整個過程,現也在逐步開發戶外拓展,增加吸引力,提升參與度。
團體心理輔導技術適用于群體、主題廣泛,活動新穎,簡潔高效,節約成本,在心理輔導中應用廣泛。由于基層黨組織也是群體性質,且組織活動方式比較傳統,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都不高,因此可以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技術的優勢,在基層黨組織上建立團體,形成群體凝聚力,開展主題明確和形式新穎的活動,提高組織生活會的質量,利用朋輩影響的力量,由“教師主導”轉化為“教師引導、朋輩促進、全體互動”的培養模式,促進學生黨員全面、健康發展。
將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引入到黨建活動中,最大的優勢在于利用團體動力,激發學生黨員的內部動機,調動主體性和積極性,開發新穎的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建設創新型、活力型黨支部。以學生黨建工作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通過討論、互動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促使學生黨員在培養過程中獲得更加深刻和真實的認知,也可以使行為的改善更為持久。
在參與群體上,可以增加入黨積極分子,建立他們與黨支部、黨員的聯系,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向優秀的黨員看齊。入黨積極分子是一個人數較多的群體,但是“利用度”并不高,高校中普遍存在對入黨積極分子培養不足現象,僅局限于黨的基本知識培訓班。另外,高校中也存在入黨積極分子與黨支部、學生黨員的脫節現象,接觸少,聯絡少,導致優秀學生黨員不能起到良好榜樣示范作用。
在組織生活會方面,傳統的形式缺乏活力、動力和吸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高校思政會上首次點評“95后”大學生時指出“現在高校學生大多是“95后”,再過兩年,新世紀出生的青少年也將走進高校校園。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通過實踐教學發現“95后”的學生黨員個性鮮明且獨特,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沖擊下,有比較開放和民主的成長環境,接受新事物快,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強、頻率高。因此,基層黨組織在開展活動上,要適應新形勢,拓展新方法,發展新模式,采用新技術,引入團體輔導技術這種新模式即為了創新黨組織活動,堅持以生為本,做到因生施教。輔導內容可以設計新穎形式,比如“疾風勁草”熱身活動、 “黨員自畫像”、分享“最成功的一件事”“我最喜歡的黨員楷模”“撕紙”中感受雙向溝通、“觀影觀心”和“生涯興趣島”等活動,以上活動可以在室內進行,也可以拓展戶外方式,提高主體性和參與度,注重學生黨員的內涵發展,提升綜合素養。
活動開展前先設計主題和形式,其中加入專業化的心理測量,使用信度、效度和區分度較高、流行性和適用性強的測量問卷,比如人格的EPQ和16PF、職業的MBTI和價值觀問卷等,讓學生黨員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和認識,對黨和國家的價值觀有更多的理解和認同,引導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些測量數據也可以為輔導效果提供反饋,也能作為輔導過程的參考數據。
活動過程設計為四個篇章,共有八個主題:理論建構、信仰對話;榜樣哲理、人際交往;悅納自我、珍愛生命;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在每個主題的結尾會收集學生黨員的現場作品、分享感悟和課后作業,作為教學評估的支撐材料。整個團體輔導過程結束后,根據自編調查問卷《高校學生黨員對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的創新和育人作用的滿意度調查》來反饋整個團體輔導的效果,了解培養過程中需要調整和完善的細節,為進一步提高學生黨員的培育提供參考依據。
整個團體輔導過程分為四大篇章,即理論篇、人際篇、成長篇和職業篇,內容包括培養學生黨員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榜樣示范與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珍愛生命與接納認同自我;職業生涯探索與就業指導。每個章節下設兩個主題,即理論建構和信仰對話、榜樣示范和人際交往、悅納自我和珍愛生命、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共八個主題。
理論知識的學習、領悟和踐行是高校學生黨員培養的薄弱環節。在理論建構方面,基層黨組織應緊貼時政,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提出的很多新提法、新思想、新舉措、新論斷,結合黨情、國情和校情的實際情況,并聯系學院的專業特色和優勢,探索學生黨員培養的新形式。一是引導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團體活動時一同觀看《厲害了我的國》紀錄片,學習我國所取得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觀影體會,培養學生黨員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同時提升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二是帶領學生黨員與崇高信仰對話。走進老黨員的家里,了解他們的入黨動機和初心;坐在名師課堂中,聆聽優秀教工黨員的教誨和指引;學習黨員楷模的事跡,如何做一名合格黨員。三是組織學生黨員進行現場教學。通過參觀校史館,了解校史校情,認同學校文化,提升對學校的責任感、對黨組織歸屬感;參觀紅色革命基地,重溫革命歲月,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參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感受濃郁的科技文化氛圍,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理念,成為創新實踐型人才。
在本篇章設計三個活動環節,最開始進行一場“最佳記憶力”的破冰活動,團體成員之間了解彼此,互相認識,建立團體關系,然后根據人數分開小組。首先是團體成員一起觀賞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通過小組討論,從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等中國系列的超級工程,每組選擇一項,分享從中學到的精神列在A4紙上并在組間傳閱;其次是名師課堂,團體成員一起聆聽優秀教工黨員的事跡,感受老師們的黨員歲月,可以在結束后進行提問。最后的活動是高頻詞有獎競賽,根據時政熱點搜集高頻詞,比如“兩學一做、三嚴三實、四個偉大、五大發展理念、黨建六位一體及新黨章的相關內容”等等,采取小組之間競技的方式,活躍現場氣氛,得分最高的小組可以獲取精美禮品,以這種“玩中學,學中樂”的方式加強學生黨員的理論素養。現場教學活動可結合學院黨建培養規劃而定。
根據行為主義學派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對個人行為的改變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在高校中,不僅重視學習成績,綜合實踐、科研創新、人際溝通和組織領導等能力也非常重要。高校中推優發展的黨員都是各方面比較出色和拔尖的學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朋輩資源,將高年級優秀的學生黨員作為低年級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觀察學習的對象。并且,如果黨支部是建立在專業上,共同因素更多,互通性更強,更有利于年級之間的經驗傳遞和共享。筆者帶領的黨支部即以專業為基礎,曾經組織學風建設活動之學生黨員進課堂,檢查出勤率,倡導無機課堂等,得到良好的反饋效果。筆者曾在黨支部以團體輔導的形式,將教室桌椅擺成“回”字形,舉行“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主題黨日活動,邀請支部內已成功保研的學生黨員分享傳遞學習經驗和科研方法,低年級同學表示非常實用,受益頗多。另外,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問題已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際問題主要源于性格差異和價值觀沖突,家庭教養方式的差異很容易引起宿舍矛盾,但最主要的表現還是缺乏溝通。社會心理學中,溝通過程由七個要素組成,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饋、障礙和背景,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溝通的有效性,進而產生人際交往問題。
本篇章包含三個活動環節,最開始啟動活動是重溫入黨誓詞,明確黨員身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對自身應有更高的準則和要求。首先分享最喜歡的一名黨員,可以是黨員楷模,可以是父母長輩,也可以是身邊的師長朋友,每位成員在組內需要闡述具體原因,其他成員認真聆聽,小組之間討論后并指派一名代表來分享討論結果。其次是請優秀黨員代表就一個點分享個人經驗,比如專業方法、科研訓練和學習與工作的平衡等等,用更真實的“過來人”經驗告知孰輕孰重,可以避免誤區,少走彎路。并且,通過優秀黨員的成功事跡也可以幫助低年級黨員提升自我效能感,為了夢想不斷努力奮斗。最后是人際溝通的三個游戲,包括“捕風捉影”“不理不睬”“解開千千結”和“折紙游戲”,通過小游戲來感受人際交往中傾聽和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感恩,掌握技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網。
目前高校中大學生的焦慮、抑郁和社交恐懼等負性情緒仍不容樂觀,由負性生活事件誘發抑郁癥的情況也很常見,進而會導致較強的自殺意念和行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乃至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黨支部活動中,我們也應該引入生命教育的課題,增強抗壓抗挫抗打擊能力,力爭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生黨員。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個體。同樣,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應該教育學生學會接納自身的不完美,不能過分強迫,根據耶克斯道德森定律,任務難度不同時,目標動機過強并不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反而中等水平的成就動機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務。同時,在遇到挫折時,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境,保持平常心,控制情緒,集中各方資源解決問題。
本篇章設計三個環節,啟動活動是人格測驗,選用艾森克人格測驗問卷(EPQ),測試前先講解人格的含義、構成、類型、影響因素、人格障礙及如何培養健全的人格等內容,此處重點引入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類型,讓學生對自我進行探索,對人格有清晰的認識。測試結果在活動結束后進行探討和分享。首先是“黨員自畫像”,根據對自我的探索,不限定內容,通過畫像加深理解和認同,挖掘自身的潛能和優勢,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分享,隨機挑選組員分享個人自畫像;其次是“生命之美,你我共繪”海報制作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將生命的美好用彩筆展現出來,每個小組制作一張海報并分享內容以及對生命的理解;最后是“愛的力量”活動,體驗被摔過程中來自主觀支持、客觀支持的真實感受,學會利用各方面的支持力量,逆境中成長,培養自身頑強的意志力。
英國哲學家懷德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講到“在中學階段,學生應該伏案學習,在大學里,他該站起來四面眺望”。目前,高校對于大學生在校期間進行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不斷探索職業發展培養的新模式,傾向于從低年級就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學期間盡早做好對內、對外的職業探索,明確自身的性格優勢、職業興趣、能力和職業價值觀,了解當今社會的求職環境和就業形勢,彌補自身短板,走出就業誤區,解決職業困惑,做一個有準備的新時代大學生。在基層黨組織培養學生黨員的過程中,也應引入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相關的內容,本篇章也是設計三個活動環節,首先暢玩“興趣島”, 根據霍蘭德職業興趣的六種模型共有六個島嶼,通過動畫的形式介紹島嶼情景讓組員自由選擇,每個島嶼指派一名代表分享上島原因,明確自身興趣。接著是由熟悉人指出誰不應該在哪座島嶼,從“鏡我”角度加深對自我的認識。然后每個島嶼組設計一張主題海報并解析,用來吸引觀光游客。其次是職業定位,銜接上面活動繼續探索,霍蘭德的六種興趣類型,即研究型、企業型、實際型、現實性、藝術型和常規型,根據自身專業安排學生提前搜集畢業后就業崗位及特點,探究每種類型對應的工作崗位,衡量雙方之間的匹配程度,知不足而彌補,未雨綢繆。最后是使用職業探索工具“生涯決策平衡單”來解決常見的就業困惑,比如“考研vs工作,體制內工作vs體制外工作,大城市工作vs回家鄉工作,創業vs就業”等,量化簡潔,理性決策。此環節應注意提醒學生,決策平衡單是源于認知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的有限決策理論,選擇的不是客觀最佳方案,而是選擇主觀最滿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