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旻諭
當代古箏演奏手法的進步與作品創作手法的提升,促使古箏在演奏的表達上愈發多樣化,掀起了古箏作品新創作浪潮。廣西音樂風格以豐富的民族文化與獨特的音樂風格在我國地域音樂文化中獨樹一幟,以音樂體現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以及歷史傳說、風土人情。在廣西地域文化的影響下,作曲家們將廣西音樂風格作為古箏作品創作的根基進行探索,結合當代作曲創作手法展現廣西傳統少數民族音樂特點。
《桂舞箏韻》是由廣西藝術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石峰所創作的古箏獨奏作品,其創作靈感源自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區花——桂花。全曲分為六個樂段,并分別起名為“桂花醒”、“桂花美”、“桂花俏”、“桂花醉”、“桂花絮”、“桂花舞”以體現每個樂段的中心思想。
《桂舞箏韻》主調為G羽六聲調式加變宮,為廣西壯族山歌調式。調式與核心素材源自于德保地區流行的北路山歌曲調。運用北路山歌中常見的羽調式色彩作為旋律素材,在作品第二樂段“桂花美”中,作為作品的主題旋律,作者在第一小節進入時就采用了羽六聲調式的特征音階“6 7 1”以展現樂曲的調性色彩,并將這個特征音階作展開并貫穿全曲。
“桂花絮”開頭以D角為骨干音進行發展,整個樂段以等分型十六分音符為主要結構,表現桂花花瓣一片一片隨風凋落的畫面。將D角作為主持續音,旋律聲部在D角音上作三度疊制、上下行級進等手法進行發展。
在樂段最后部分以變宮音作為收尾,使“桂花絮”樂段的調式呈開放性,并具有啟下的功能,在“桂花舞”中的開頭以“6 7 1”做解決并進入“桂花舞”的主旋律部分。北路山歌作品多為雙聲部合唱,因此有許多特征音程如大二度、純四度、純五度在《桂舞箏韻》中也有所體現。
在以上譜例中可以看出,樂曲嚴格遵循北路山歌的特征羽調式創作,在曲調基礎上體現傳統壯族風情加以新時代審美和當代古箏創作手法,與傳統北路山歌在情感上的直抒胸臆,旋律直白了當不同,《桂舞箏韻》以豐富的古箏演奏技巧展現出桂花從初綻到凋落滿地的景象,抒發時光流動之美,不失為一首經典的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古箏作品。
由廣西藝術學院作曲系教師覃峰達所創作的古箏五重奏《無窮動》取材于明嘉靖年間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與倭寇抗爭的故事,以一聲部作為領奏聲部,另外四個聲部作合奏聲部以體現瓦氏夫人率領著“狼騎兵”奮勇殺敵的形象。
《無窮動》每個聲部的定弦各有兩組傳統五聲調式音階,兩組五聲調式之間又構成三全音關系,表明三全音為《無窮動》的核心音程之一。五個聲部的調式定弦之間相互構成小二度音程關系,在合奏中以不協和的音響效果體現。由此可見《無窮動》將傳統曲調和現代調性思維融會貫通并相輔相成。箏I聲部低音區和高音區為D宮調式,并向上構成增四度在中音區轉至?E徵五聲調式;箏II聲部的低、高音區為E徵五聲調式與向上構成增四度的?E宮五聲調式。二者在調式上為五度關系,但在定弦音階上的則為二度關系。
《桂舞箏韻》全曲運用了大量的搖指技法來表達線狀旋律。在古箏搖指技法中較為常見的種類“單搖”、“雙搖”、“掃搖”都在全曲中得以體現,并根據樂曲的情感進行運用。“桂花美”、“桂花俏”中的“單搖”和“雙搖”部分,旋律悠揚,屬于抒情的搖指。作者以“單搖”、“雙搖”表達中長線條的旋律,營造樂段的抒情氛圍。“桂花俏”的搖指部分中,前段為“單搖”描寫主題旋律做情感鋪墊,后段為“雙搖”再次重復旋律,演奏力度比“單搖”部分更強,加強兩段搖指的層次感。這一部分的旋律強調樂曲的調性色彩,旋律圍繞特征音階“6 7 1”展開,突出調式特征的同時與“桂花俏”前部分輕快地點狀旋律呈現出鮮明的對比,更體現“桂花俏”中作者在賞桂花的時候由輕松愉悅的心情到多愁善感的情感變化。
“桂花醉”中的搖指屬于爆發的搖指。該樂段表現作者開始沉醉在桂花漫天香氣,思緒越飛越遠。“桂花醉”的搖指更突出爆發力,演奏力度上強起強收,并配合左手大顫與掃弦,將張力、爆發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與前面輕松、抒情的正向情感形成強烈的反差。
“桂花舞”運用了“單搖”與“掃搖”,屬于抒情的搖指。作為《桂舞箏韻》最后一個樂段,經過“桂花俏”、“桂花醉”的鋪墊后,作者的情感在“桂花舞”得到了宣泄。“桂花舞”的技法成分由單一的搖指構成,強調線狀旋律,一開始為單搖到小范圍掃搖再到大范圍掃搖,按照搖指的幅度與張力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單搖”,此處為長線條的旋律,再次強調主題特征“6 7 1”。第二部分運用小范圍的“掃搖”來表達短線條旋律,此處的左手刮奏范圍隨之也變小。第三部分的搖指為大范圍的“掃搖”,為全曲演奏力度最強的部分。因此演奏者可以在此處盡力最大范圍進行掃搖,以體現樂曲的情感達到最高潮。
《無窮動》作為一首具有現代氣息的作品,在演奏技法上也運用了近年來現代古箏作品新興的創新技法,如卡片摩擦發聲與柱音、琴弓拉奏或敲擊。并將這些技法賦予擬聲的功能,生動形象地展現戰爭場景。在引子中,作者采用卡片或硬幣在古箏琴碼左側端來回急促刮奏的聲音模仿戰馬嘶吼的聲音,五個聲部依次進入演奏,描繪浩蕩的軍隊即將出發。
D段為樂曲中短暫的過渡段,作者采用卡農手法讓五個聲部先后彈奏同樣的片段來豐富音響效果。D段最后一小節中,作者采用了柱音技法:箏I、II、Ⅲ聲部用左手小指抵住琴碼,將音色改變,同時右手刮奏由慢漸快,從琴碼右側附近漸漸靠近岳山處,使發音有速度、音色上的變化。柱音的音色悶啞,加上演奏區域的大幅移動變化,模仿馬蹄奔馳速度的變化。即描寫騎兵們跨過一小段溪流,騎兵們紛紛放慢騎行的速度。同時也豐富了樂曲的表達畫面素材。
H段為《無窮動》最精彩的部分,箏I聲部演奏主旋律打底,箏II、Ⅲ、VI、V聲部在此段即興演奏運用琴弓拉奏、敲擊,以摩擦聲模仿刀劍碰撞的聲音;或用琴弓桿敲擊琴盒處,豐富此段的音色。作者以這些擬聲手法生動塑造兩軍交手時混亂、刺激的場面。
《桂舞箏韻》作為一首情感濃厚、富有意象的古箏獨奏曲,在演奏表達方面筆者認為可以著重在音色、呼吸以及搖指的張力、強弱處理上。
第一點為音色與氣息如何結合運用:“桂花醒”與“桂花美”樂段中筆者理解為桂花剛剛綻放并盛開的樣子,桂花的樣貌柔美與迎著秋風盛開遺世獨立的氣節,在音色、呼吸的處理上也可以體現出來。例如在“桂花醒”(1-9小節),描寫桂花綻放的瞬間,這里的音色可以處理為短促有力,但不需要在演奏力度上過于強,并配上輕且短促的呼吸使得樂句輕巧靈活;“桂花美”描述綻開后的桂花清新脫俗樣貌,因此在“桂花美”中的觸弦緩慢并注意音色的圓潤度,演奏者將氣息變得緩慢、深入,體現穩定的美感。
第二點為搖指的張力以及強弱處理:“桂花俏”的后半段與“桂花舞”均使用了古箏常見的“長搖”手法。如何平衡左右手音響關系,也是演奏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桂花俏”(49-56小節)中的長搖部分,為一開始的單音搖指與雙音搖指,并配合左手琶音。搖指剛開始可稍微輕柔一些,力度處理均勻,靠近右岳山演奏,左手琶音比搖指聲音弱三分之一作為鋪墊;即將到雙音搖指部分的時候左右手同時做漸強,此時整體力度要比上一段落更強一些,彈奏區域向中間靠近并做漸強,左手的琶音力度更弱突出搖指旋律,最后以強收作為結束。“桂花舞”樂段(87-121小節)為篇幅更長的搖指,左手以自由刮奏為主。長篇幅的搖指不僅考驗演奏者對于強弱處理的思考更考驗演奏者的臂力,因此筆者認為這段彈奏張力處理可巧妙一些。如“桂花舞”(87-97小節)部分搖指力度以中強開始,(97-106小節)部分樂句由弱漸強,這兩段的左手的刮奏的力度與幅度大小處理自由,沒有規律,但搖指的強弱力度可根據左手刮奏的幅度進行配合,刮奏幅度小搖指力度弱,刮奏幅度大搖指力度強。(113-121)小節的搖指、掃搖力度更強,并且雙手交互刮奏,以體現秋風陣陣襲來,桂花花瓣漫天飛舞的自然景象。
《無窮動》作為一部創作手法極具現代風格的古箏五重奏作品,通過實踐后筆者認為演奏時的配合是這首作品的重中之重。合奏表演的配合又分為聽覺配合和視覺配合。
從聽覺配合上來說,演奏者們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持續地聆聽其他聲部的演奏,并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細節:第一點是聽譜面演奏,作者多次運用卡農技法,讓五個聲部依次進入演奏,要求演奏者們聆聽其他聲部之間的演奏,確保自己進板、譜面演奏的準確性。第二點是聽發音變化,《無窮動》中還常見和聲對位的技法,營造出幾個聲部之間二度音程、三全音程相互碰撞的音響效果,意圖以極不協和的和聲音響、多變的音色與演奏力度變化描寫狼騎兵們騎馬奔馳的場景。因此演奏者們需要相互聆聽來統一音色以及力度強弱。
視覺配合指肢體交流以及眼神交會,可以理解為合奏時用于配合的視覺信號。器樂合奏需注意聲部之間氣息與肢體的配合,以通過肢體動作相互傳遞信號,來提示演奏的狀態。例如《無窮動》中的卡農片段,五個聲部依次進入,演奏者可以通過視覺觀察其他演奏者們的肢體動作(呼吸、抬手動作)或者眼神示意來依次進入演奏、相互配合。
視覺、聽覺配合在《無窮動》的演奏相互融合,在作品中很多段落都可以體現,例如C樂段中,五個聲部依次演奏C樂段的主題樂句,主題樂句分為快速指序部分和搖指刮奏部分。當箏I聲部演奏快速指序時,另外四個聲部通過聽覺知道C樂段開始,箏I聲部在演奏搖指刮奏部分時配合氣息與肢體動作,發出自己主題樂句即將結束的信號,箏II聲部接收到信號之后進入主題樂句,余下聲部以此類推。
結合以上兩點可以知道演奏者們的注意力不僅要在自身的演奏上,更要注意合作者們的發音和肢體動作,并將自己融進集體之中。使《無窮動》的古箏五重奏具有高度默契,提高舞臺表演的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與實踐,可以發現《桂舞箏韻》與《無窮動》,無論是在曲調、定弦、和聲、音樂語言和演奏技法上都富有新意。在實踐演奏中,可以發現兩首作品在定弦上都打破了常規的古箏作品定弦規律,使它們在民族曲調的韻味中仍能體現出現代氣息。《桂舞箏韻》強調自然景象與心靈呼應的意蘊之美,因此在演奏中,可以著重在思考音樂的情感表達上,使作品富有情感張力。《無窮動》則運用不協和音程、短促有力的節奏與創新的演奏技法描繪一幅幅緊張刺激的戰爭場面,在多次排練與舞臺表演后,我認為《無窮動》在舞臺實踐中最重要的是演奏者們之間的配合以及音樂表現力,塑造具有畫面感的音樂氛圍。
《桂舞箏韻》和《無窮動》的創作、表達手法都有相似之處:它們吸收了廣西民間歌謠的特色曲調、和聲,講述廣西傳統人文,弘揚廣西新時代風貌。作曲家們以新時代作曲理念融入廣西風格之中,跳脫出常見的古箏創作手法,以全新的音樂語言、創作手法、演奏技法突破性地進行創作。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桂舞箏韻》與《無窮動》的問世不僅僅是在當代古箏作品上的創新,也一定程度上推動廣西風格器樂作品的創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