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星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承德 067000)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職業院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培訓工作成為職業教育關注的焦點,歐美等發達國家更是將雙師型教師納入培養和評價模式中,重視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后期,職業教育的教師存在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教學的情況,導致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分離,不利于教學模式的規范化發展,因此加強了對實踐性教學的引導,促使教學中理論知識和實踐之間的結合,以更好地適應職業教育的教學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雙師型”教師的概念,但是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工作一直處于薄弱的環節,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缺乏專業性、客觀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需要制定更加科學的評價制度,提升評價規范性[1]。本文從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評價現狀著手,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之后提出改進意見,對評價體系進行完善。
目前對于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尚未統一,總結來講主要有以下幾種。
這種觀點認為擁有教師資格證和職業技能資格證即可成為雙師型教師。這種界定方法從形式上體現對于提升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但是這種觀點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目前的行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證書的考評制度不健全,資格證書并不能代表實際能力,出現證書和能力不符的問題。同時一些行業并未設立相應的證書考核制度,如果一味強調證書,可能對教師造成誤導。
這種評價方式對雙師型教師的專業內涵把握較好,不止要求教師具備較好的職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同時要求在知識、能力和態度方面進行融合,這種評價方法可以將生產、管理、服務等知識進行內化吸收之后,傳授給學生,提升教學質量[2]。
這種觀點要求教師既要具備教師的職稱,又要具備工程師的職稱。該評價方式與“雙證”觀點相似,主要在形式上提出要求,但是也進行了一定的優化,工程師的實踐能力是重要的能力,可以將理論和實踐結合。
這種觀點認為職業院校的教師既能夠講授專業知識,又可以開展相應的專業實踐操作,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的人格,又可以指導學生獲得與之相匹配的職業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價值進行引導,并為學生制定相應的職業規劃。
職業院校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評價主要包括2個方面,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以及教師的自我評價,具體內容如下。
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包括獎懲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獎懲性評價以獎懲為最終目的進行總結性評價,這種方式將過去教師的工作表現結果作為評價依據,對教師進行表揚或者批評、嘉獎或者罰款、晉升或者降級、加薪或者減薪等決定。這種評價方式過于關注教師既往的表現,對于教師工作積極性產生影響;發展性評價則是一種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方式,這種方式面向教師的未來,不含獎懲成分,其評價目的是在無獎懲的條件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達到學校的要求。
目前學校對于教師的評價以獎懲性為主,模式包括上級主管部門對教師進行評優、表彰,每年年終按照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登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年度考核登記對教師進行考核,學校在評價的過程中并未完全自主,而是受到相關部門一些條款的約束,在自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教師自我評價是指教師通過對自我的認識進行自主分析,找出以往工作中的問題,對自身的教學工作、專業水平、人際關系等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行分析,找出工作中的問題,不斷完善自身的分析能力,分析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自我提升的途徑,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完善。教師在進行自我評價的同時,反思也是自我評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反思可以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進行思考,并作出行為和決策,上述一系列的過程可提升參與者自我評價的水平,并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教師的自我評價和反思不僅可以對自身的業務能力進行提升,同時可以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對于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起到積極作用,我國教育界的觀點也認為,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需要調整教學意識,教師需要將自身當作教育實踐工作的研究者,而不是僅作為一個“教書匠”,以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雖然現階段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進行了學校評價和自我評價,但是其中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雙師型教師的評價中,教師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具備優秀的實踐操作技能,現階段,職業院校為了優化教師結構,出臺了一系列的獎勵政策,如報銷技能培訓費用和考試報名費等,但是該過程忽視了對于教師真實技能的考核,僅依靠資格考試的結果對教師的能力進行判定,缺乏公平性和全面性。對于一些自身業務能力較強,但是因日常事務較多無法完成資格考試的教師,評定方式存在偏頗。同時也會造成一些教師為了達到學校的要求,忙于資格認定,而忽視自身真正技能的提升,不利于教師能力的培養,更加不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目前高職院校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評價中,重點放在常規教學資料、教學任務完成量、教學質量、學生成績等方面,但是對于教師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等存在忽視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會出現教師在工作中躲避責任、相互推諉的情況,容易出現違反學校紀律的問題,對于整個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利[3]。
高職院校為了提升自身的雙師型教師質量,加大了資金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勵教師進修并參加各種培訓,但是對于教師參與培訓和進修之后的成果并未進行評價,而且對于承擔的實踐課程也未做硬性要求,這就導致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實踐課程的教學,以避免動手的辛苦以及一些高風險操作,導致學生的整體缺乏實踐技能[4]。
學校目前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評價主要依據職稱評審、科研評價,將重點放在論文發表、著作完成、科研課題和成果獲取方面,對于社會服務培訓、企業合作項目等關注度不足,未能將教師與企業合作成果、幫助企業解決學術難題、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列為考核標準,導致教師對于實踐缺乏動力,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5]。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評價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對評價體系進行一定改進,以提升評價質量,具體措施如下。
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評價,不僅需要關注理論知識的教學水平,還需要強化師德建設,組織教師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國家方針政策和院校的相關規章制度,在教書的同時,發揮育人的職能,做到愛崗敬業、以身作則,對待學生熱情、負責、真誠。在進行評價中,將師德納入評價體系中,品德修養在評價中占據10~20%的比例,這樣可以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從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學中。
教學任務是教師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并非唯一指標,可在教師評價中占據30~40%的比例,規定教師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任務量。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準備充足,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授課,教學內容科學準確,教學內容進度合理,教案、備課筆記完整詳細,重點突出則可獲取較高的評分[6]。同時將實踐能力的培養納入考核體系中,指導學生參與企業的各項實踐活動,聯系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督輔導學生參與相關的職業比賽。對于教學任務的評價,不僅學校進行相關的評價,學校還需要組織學生對教師的課程進行評價,保證考核的客觀公正。
教師在企業的工作任務應該加入對教師的評價中,以凸顯其專業性和業務能力。企業工作量在教師的評價中占據20%,學校應規定教師在每個學期企業實踐任務的時間超過1個月,并且實踐的成果需要得到企業本身的認可,出具相應的報告。教師還需要在企業實踐期間提交個人實踐計劃、企業鑒定意向、研究成果等,以對實踐結果進行評定。該項評定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參與,還需要企業的參與,以提升評價結果的專業性。
雙師型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負責,還需要對企業負責,因此其是否為企業提供合理化改革措施、是否進行員工培訓、是否提供專業的技術咨詢服務也屬于雙師型教師綜合能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需要納入評價體系中。同時對于教師來講,每學期是否完成教學競技活動、公開課、專題講座也是服務能力的一種體現,并且教學實習實訓、畢業實習、專利申請這種服務性的教學任務,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更高,上述內容均可作為服務能力的考核要求,比重占10%,以提升雙師型教師的服務能力[7]。
科研和教研任務是雙師型教師發揮自身職業優勢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可對課程進行改革,并在實訓基地中發揮專業特長,因此將教科研任務納入評價體系中,占比為10%,以提升學校的教改、規章制度的完善和自編教材的能力。
“雙師型”教師評價是一項慎重的工作,直接對職業院校的教師切身利益和教學的整體水平產生影響,也是教師人才選拔、晉升、推優的重要依據,如出現問題將直接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做到科學、公正和準確。但是現有評價體系存在一定的問題,還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從而全面提升實踐教學整體水平和高技能教師的培養,保證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