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兆坤,朱芳陽,隋博文,喬鵬亮
(北部灣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廣西 欽州 535011)
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是指利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經濟社會中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數量研究。計量經濟學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經濟學研究方法。經濟學科的發展和應用均離不開實證研究,不同經濟學科的思維方法、研究主題及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明顯不同。計量經濟學在不同經濟學科的應用范式有很大區別,譬如數據查找的方法、途徑、計量模型等存在明顯不同。國際貿易是應用經濟學的重要分支,歷來是經濟學者的研究熱點。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主要目的是探尋國際貿易發展規律,發現國際國內經濟變量與國際貿易的相互影響關系,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論和數據的依據。國際貿易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現階段,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一帶一路”倡議、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等都是建立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之上。
北部灣大學國際商務碩士點于2019年開始招生,2021年計劃招收50人,目前該專業在校碩士研究生共52名。國際商務碩士主要培養方向是國際貿易與灣區經濟發展,主要培養目標是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能夠從多學科交叉視角對國際商務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國際貿易實證研究應用的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國際商務研究生應該掌握的必要知識。本文在分析總結國際貿易實證研究前沿內容和常用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基礎上,重點介紹這些模型的原理及其在國際貿易研究中的主要應用,以期改進國際商務研究生的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適當建議,提升教學質量。課程的具體目標是提高研究生的國際貿易實證研究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和把握國際貿易發展規律,促進北部灣地區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培育人才。
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前沿主題,有關文獻資料十分豐富。本文總結近五年有關的國際貿易實證研究的現狀及趨勢,提煉出研究的熱點主題、常用的計量模型和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文獻,并對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展望。
文獻分析的時間限定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知網共搜索到與國際貿易有關研究文獻148 537篇,其中實證分析類文獻40 418篇,占全部文獻的27%。有3 512篇文獻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支持,2 512篇文獻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465篇文獻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支持。14 471篇文章屬于社科類基礎研究,8 721篇文章屬于社科類行業指導,4 419篇屬于社科類政策研究。主要發文機構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吉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由此可見,國際貿易實證研究是貿易類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基金重點資助的研究方向,也是各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重要研究主題。
隨著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數理經濟學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充分應用,以及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的不斷提升,實證研究的范圍越發寬泛,國際貿易實證研究幾乎包含了貿易研究的大部分主題和內容。2016—2020年,從貿易對象國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是近五年最受關注的研究重點;從貿易內容來看,出口貿易、國際貿易、農產品貿易、服務貿易等是最熱的研究主題;從貿易影響因素來看,對外直接投資、制造業、全球價值鏈、跨境電商等與貿易的相互關系是研究熱點;從實證分析使用的主要模型來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和VAR相關模型、工具變量、自然實驗等應用最多;從貿易條件看,貿易便利化程度、貿易效率和潛力的相關研究頗多。熱點研究主題也在不斷變化,有3個比較明顯的趨勢:首先,“一帶一路”倡議的有關研究逐漸增加,在2018—2020年是排名第一的研究主題;其次,有關中美貿易關系的研究文獻比重增加,在2020年成為排名前十的研究主題;最后,有關出口貿易的文獻比重逐漸減少,關于農產品貿易的研究比重有所增加。
張亞斌[1]使用投資引力模型研究了“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便利化水平對中國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本篇論文引用次數達到了292次。孫楚仁等[2]研究了“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提升的作用,該文獻被引用次數達到168次。施炳展[3]研究了互聯網對企業出口的促進作用,其文獻被引用次數為167次。許家云等[4]認為中間產品進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出口產品質量的升級,其文獻被引用153次。林樂芬等[5]實證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進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其文獻被引用145次。譚晶榮等[6]研究了貿易便利化對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農產品的影響,其文獻被引用145次。許和連等[7]分析了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對企業出口國內增加值的影響。余振等[8]分析了全球價值鏈地位以及參與度的提升對貿易摩擦的影響,發現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對其自身遭遇的貿易摩擦有“催化劑效應”和“潤滑劑效應”。上述代表性文獻集中于研究“一帶一路”倡議、企業出口、外貿企業升級、全球價值鏈等主題。這些研究論證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主要進展和重大成果,發現了新的國際貿易規律,討論了中國當前發展國際貿易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對國際貿易的后續研究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2016—2020年,《經濟研究》共發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論文58篇,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一帶一路、制造業、匯率傳遞、融資約束、對外直接投資、加工貿易等;《中國社會科學》共發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論文11篇,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全球價值鏈、貿易壁壘、增加值貿易、貿易利益等;《中國工業經濟》共發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論文61篇,研究主題主要包括全球價值鏈、中美貿易關系、區域貿易協定、“一帶一路”倡議、制造業等。
2020年中國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同年中國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其他成員國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貿易關系等都會對中國的國際貿易產生深遠影響,也是未來國際貿易研究的主要選題。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和貿易有關的研究文獻共870篇,具體研究包含經驗研究、政策導向、動力機制、戰略選擇等。《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訂以來,有關RCEP的研究文獻共938篇,研究主題主要包括貿易規則、制造業、供應鏈、經貿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與貿易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文獻有1 377篇,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貿易、全球價值鏈、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世界糧食安全等的影響。2020年以來有關中美貿易關系的研究文獻有658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美貿易關系對中國股市、中國企業、中國應對策略、糧食貿易等的影響。
雖然國際貿易實證研究對象不斷變化,但是在國際貿易理論未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國際貿易實證研究的范式未發生大的變化,慣常使用的計量經濟學模型也比較固定。根據上文總結,國際貿易實證研究慣常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及其改進的時變參數向量自回歸(TVP-VAR)模型、工具變量法、空間計量模型、自然實驗、分位數回歸模型等。
2.1.1 主要思想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是分析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的主要工具,其理論主要來源于分析企業生產效率的隨機前沿模型。生產廠商的投入產出一般通過生產函數描述,即某行業在既定投入的前提下可以得到的最大產出,但各生產廠商的生產效率并不一致,大部分生產廠商并沒有達到最大產出。由此,可以構建隨機前沿模型來估計每個生產廠商的生產效率。若生產廠商實際產出達到或者接近生產函數描述的最大產出,則該生產廠商的生產效率較高,若遠低于最大產出,則生產效率較低。隨機前沿模型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估計理論最大產出與現實產出的差距,進一步測算生產廠商的產出效率,可以將此原理引申用于對國際貿易效率和潛力問題的研究中。一般情況下,如果以GDP、人均GDP、地理距離、文化距離、語言接近程度等自然要素看作主要投入要素,以貿易額作為產出,就可以估計出國家之間的貿易效率和潛力。
2.1.2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多用來估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貿易效率和潛力,或者估算中國與其他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效率和潛力,或者估算某一行業或商品的貿易效率和潛力。大部分研究同時會進一步探討影響效率和潛力的因素。代表性研究文獻主要有:李曉鐘等[9]研究了我國對“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裝備制造業的貿易潛力,并分析了影響貿易效率和潛力的主要因素;戚兆坤等[10]利用該模型研究了中國稀土產品出口的技術結構變遷及影響因素。
2.2.1 主要思想
以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其目的多用于定量分析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大部分時間序列模型只捕捉時間序列本身的變化規律,或者幾個變量協同變化的趨勢,其最重要的應用是進行預測和脈沖響應分析,而非因果關系分析。國際貿易數據大多為時間序列數據,所以部分時間序列模型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應用廣泛。VAR模型是常用的時間序列經典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變量間的協同變化關系,但其自身具有局限性,比如不能刻畫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不能分析隨時間而變的變量間關系,并且變量數量也不能太多。計量經濟學家在VAR模型的基礎上拓展出許多相關模型,其中TVP-VAR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種。TVP-VAR模型基本思想類似于VAR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兩個或多個變量間的協同變化關系,或者變量間的傳導機制等。與傳統VAR相比,該模型最大的改進在于它假定系數矩陣和協方差矩陣都是時變的,這有利于刻畫變量之間聯立關系的非線性動態特征,更加符合現實規律。
2.2.2 TVP-VAR模型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TVP-VAR模型應用很廣泛,宏觀方面常用于研究經濟增長、投資等變量與國際貿易之間的互動關系,微觀方面可用于研究國際市場上的匯率、價格等變量對國內市場相關變量的傳導機制。主要文獻有:鄭燕[11]研究了人民幣匯率和國際原油價格等對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價格的動態傳遞效應;張小宇等[12]研究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最近兩年使用TVP-VAR模型的研究文獻較多,在此不再過多羅列。
2.3.1 主要思想
工具變量法是因果關系分析的“圣杯”,其本身只是一種估計方法,但由于其巧妙地解決了模型的內生性問題,能夠準確地捕捉因果關系,因而獲得研究者的青睞。若總體模型存在內生性,則衡量因果關系系數的估計值將不一致,比如模型存在遺漏變量、雙向因果等情形。工具變量法主要解決核心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其思想是尋找一個或多個外生變量作為工具變量,借助工具變量將原來內生核心解釋變量的信息分解為外生部分和內生部分,利用外生部分輔助內生核心解釋變量進行估算,此時因為已滿足模型的基本假設,所以可獲得準確的系數估算值。合理的工具變量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工具變量必須與原始變量相關。這可以通過弱工具檢驗進行判斷;二是工具變量要滿足外生性,即工具變量不能與模型的隨機擾動項相關。這可以通過過度識別檢驗進行判斷。
理解工具變量法的關鍵在于弄清工具變量與原始變量之間的關系,二者不是替代關系。工具變量也不可能代表原始變量的所有信息,很多情況下,工具變量是原始變量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或與其有相關關系的因素)。工具變量之所以有用,關鍵在于要認識到回歸系數代表的是自變量與因變量增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并不需要掌握解釋變量的全部信息,只要解釋變量有變化且這種變化可以保證是外生的,那么這種變化就可以被用于估算因果關系的系數,并獲得準確的因果關系的度量。
2.3.2 工具變量法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在國際貿易研究中,雙向因果關系是常見的內生性問題,工具變量法是解決這種內生性問題的利器之一。常被用作工具變量的各種變量有夜間燈光數據、自然災害、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數量、高鐵開通、某變量的滯后值,或者使用人為構造的某一變量,如運輸成本、貿易壁壘、企業層面的有效匯率等。李林玥等[13]使用衛星燈光數據作為GDP的工具變量,研究了國際貿易的影響因素。施炳展等[14]使用各國自然文化遺產數量作為互聯網搜索指數的工具變量,研究了注意力配置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2.4.1 主要思想
空間計量模型主要是對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相互依賴性進行建模,并進一步考察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這相當于控制了變量空間上的相關性,防止其對因果關系研究導致偏差。該模型重點以研究變量的空間依賴性即空間溢出效應為主要目的。模型化空間關系的主要途徑是將空間上“鄰居”的變量引入模型,常見的主要有3種情況:一是被解釋變量在空間上有相互依賴關系,此時應采用空間自回歸(SAR)模型;二是“鄰居”的解釋變量影響到被解釋變量,此時應采用空間杜賓模型(SDM);三是“鄰居”的誤差項對隨機因素產生影響,此時應采用空間誤差模型(SEM)。空間計量模型得以進行的關鍵在于確定權重矩陣,權重矩陣實際上就是對變量空間關系的表達,其確定方法具有一定主觀色彩。權重矩陣的構造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3種:一是根據是否有相鄰關系,若相鄰則為1,否則為0;二是根據地理距離,將地理距離的倒數作為權重,構造矩陣;三是根據經濟距離,即根據人均GDP或其他經濟變量指標的接近程度構造權重矩陣。
2.4.2 空間計量模型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在國際貿易研究中,空間計量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國際貿易的空間依賴關系或貿易影響因素之間的空間關聯。其空間權重矩陣的構造原理多源于貿易地理學,研究集中在貿易和其他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貿易的空間溢出效應、空間收斂性和集聚效應等內容上。主要研究有:胡藝等[15]研究了中國國際貿易對空氣污染的影響,發現空氣污染存在空間相關性,國際貿易也存在空間相關性,使用空間計量模型能夠更好地解釋國際貿易對空氣污染的因果效應;陳立泰等[16]使用空間計量模型研究了中國對“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出口貿易效應,發現中國的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
2.5.1 主要思想
自然實驗是因果關系分析的利器,是近幾年經濟學實證研究的常用方法。通過實驗來獲得變量間因果關系的思想起源于自然科學,一般分為控制實驗和隨機試驗。控制實驗多用于自然科學類的相關研究,然而由于社會科學的隨機性、復雜性,控制實驗幾乎難以進行,所以多采用隨機試驗的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因隨機試驗難以人為進行,就把偶然或自然發生的事件看作一次實驗,因此又稱為自然實驗。一般情況下,自然實驗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處理組和對照組,處理組要進行實驗,而對照組并不進行實驗,只作為實驗組的對比對象,以便揭示實驗的效果。自然實驗的原理并不復雜,關鍵是確定好自然實驗的處理組和對照組,其思想就是將處理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實驗效應。
2.5.2 自然實驗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國際貿易研究中常用作自然實驗的事件有加入WTO、“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國家有關對貿易產生重要影響的政策措施等。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將其作為自然實驗的文獻非常多,一般情況下將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影響比較大的企業作為處理組,未受到其影響或受影響較小的企業作為對照組,有關企業種類、外貿的數據一般來自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主要成果有:毛其淋[17]研究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企業進口規模的影響,采用中國加入WTO作為一個自然實驗,發現不確定性的降低促進了進口規模的擴大。曹偉等[18]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進口價格傳遞效應,使用“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個自然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整體上提升了中國在進口市場中的國際定價權,特別是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定價權。
2.6.1 主要思想
分位數回歸模型是當前計量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傳統的回歸模型重點考察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條件均值的影響,然而人們不僅關注被解釋變量均值的變化,還關心被解釋變量各分位數隨解釋變量的影響而變化的規律。比如,研究收入時,不僅關注平均收入的變化,還分析低收入或高收入者的變化規律。應用分位數回歸模型的關鍵是將被解釋變量的條件分位數表示成解釋變量的函數(即條件分位數函數),此函數表達了被解釋變量各分位數對解釋變量的依賴關系,且是理解分位數回歸思想的關鍵。
2.6.2 分位數回歸模型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的應用
分位數回歸模型主要用于研究進出口貿易以及相關貿易政策,如關稅等對工資收入的影響,或者其他貿易類影響因素對貿易發展的影響。主要文獻有:王立勇等[19]研究了貿易開放對工資收入的影響,結果表明貿易開放對中等工資群體的影響最強,并對工資差距起到一定調節作用;吳東晟等[20]利用分位數回歸相關方法研究了中國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研究生的培養應更重視學生知識創新能力或者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針對研究生的教學應該把握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識或者前沿應用,在此基礎上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國際貿易是應用經濟學的重要分支,是國際商務碩士的重點培養方向,實證研究是國際貿易研究的重要方法。上文分析了國際貿易實證研究的前沿,總結了常用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原理及其在國際貿易實證研究中的應用,這些總結可為后續的研究生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效果驗證等方面的規劃設計提供依據。
依據北部灣大學國際商務碩士培養目標以及課程的性質、目的,將國際貿易實證研究前沿中常用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有關知識作為教學重點內容。這幾類模型不但在國際貿易領域應用廣泛,而且能體現實證分析的思想要領。教學內容主要包括4個核心模塊:計量模型原理分析、計量模型的軟件實現過程、模型在國際貿易研究中的應用、軟件操作等。在第一個模塊,重點強調幾類常用計量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理解了模型原理和思想,就相當于掌握了模型的精髓,掌握了利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問題的主要思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思考,鍛煉自己的悟性能力,特別要注重對體現模型重要結論的數學公式的深入理解和記憶,而不要特意追求繁瑣的數學推導過程。各類模型的軟件實現過程模塊是重中之重,過程主要包括如何設定模型、選擇變量、收集整理數據,并通過計算機軟件實現對模型參數的估算和檢驗,最終呈現模型分析結果。具體內容包括:模型解釋變量集的確定、模型參數設定、模型估算和假設檢驗判斷、模型調整、如何呈現模型結果、如何對問題給出最終答案或建議。模型在國際貿易研究中的主要應用模塊選擇國內頂級期刊前沿的國際貿易類實證文章作為范例。其作用如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國際貿易實證研究的前沿主題;另一方面,頂級期刊的文獻論證嚴密,對計量模型的使用恰當準確,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并熟練把握實證文章的寫作思路。在軟件操作模塊選擇STATA作為主要教學軟件,其他軟件作為輔助。STATA軟件是當前計量經濟學領域使用最為廣泛的計量軟件,也是課程重點講述的軟件。由于STATA是收費軟件,且有時缺少部分計量模型的實現命令,這時就要使用R語言和MATLAB軟件。有部分高級計量經濟學教材是應用R語言編寫的,而有些特殊模型如空間計量模型和相關模型則使用MATLAB更為方便。
為了實現教學任務和培養目標,教學方式要合理設計。課程既要對高級計量經濟學理論思想進行詳細闡述,又要保證學生掌握應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證研究的能力。
課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主要目標是學生理解模型的原理,掌握并利用實證研究方法完成對國際貿易有關主題的實證論文的寫作。對計量模型原理及思想的學習、講解要做好以下措施:第一,指導學生自學。指導學生及時預習將要講授的內容,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做好聽課準備;指導學生回顧復習高等數學、概率論、數理統計等課程,為計量經濟學的學習打好基礎;指導學生回顧本科計量經濟學相關知識,推薦自學的各種資料,包括網絡公開課、經典教材等。第二,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在理論準備方面,教師要先吃透計量經濟學理論,不僅是數學推導過程,更重要的是理解模型的思想。教師對理論課程的講授應重點把握學生的可接受程度,盡量用通俗的語言、經典的例子講述模型的基本思想及其可以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案例準備方面,計量經濟學的案例資源十分豐富,除選用教材上的案例外,還需要查找整理其他案例資源。要結合現實問題對模型的理論和思想進行講授。在課堂準備方面,對授課內容的展開應進行充分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提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
對應用軟件的教學要強調示范性和自主性。示范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要對軟件操作技巧、實現模型估算和檢驗的過程(命令)、常見問題(bug)及注意事項等進行親自演示和講解;二是論文實證過程復現,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21],將其實證過程重新利用軟件復現。對軟件的教學應該遵從“由難到易”,即一開始不可將簡單的直接命令文件和運行方式直接教給學生,而應指導學生一步步輸入相關命令,并逐步運行,這樣可以加深對命令的理解和掌握。自主性主要是督促學生自己多加練習,要主動學習。軟件的學習沒有太多技巧,重要的是多練習,特別是親自查找數據和模型進行設計分析,此過程對學生是非常好的鍛煉。課堂上在講授完相關模型及其應用后,應預留部分時間讓學生練習軟件操作,并布置適當的課程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
指導學生掌握進一步提高計量經濟學水平的學習經驗和方法,比如推薦某些模型的專題教材,如面板數據、空間計量、VAR模型、時間序列等,推薦學習計量經濟學和STATA軟件的常用網站,推薦學習其他的計量經濟學應用軟件和語言,比如MATLAB和R語言。
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證分析原理,能夠順利完成問題分析、模型選擇、數據查找、模型估算、結果分析等實證分析的步驟。教學過程中要保證達到以下三點:第一,要保證學生對模型的基本原理有清晰的理解,能夠熟練掌握并合理應用模型解決經濟問題;第二,要熟悉軟件的操作方法,能夠通過軟件對自己所設計的模型進行估算和恰當的檢驗;第三,能夠順利進行實證分析,進而完成實證分析文章的撰寫。考評的目的是檢驗是否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通過實證分析作業和課堂練習來考查學生對數據收集整理、軟件應用的學習效果,通過考試來考查學生對各類計量經濟學模型思想的理解程度。
教學過程中除達到上述三點外,也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高級計量經濟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國際商務專業開設的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屬于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范疇。國際商務碩士的培養目標并非強調學術研究,而是強調應用,所以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即強調學科的應用性。第二,學生能力及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從目前北部灣大學國際商務碩士點的生源來看,大部分學生本科專業是經濟管理類的相關專業,也有部分是偏文科或理工科專業。每名學生的數學基礎和經濟學基礎并不一致,部分學生掌握的數學基礎尚不足以理解和掌握高級計量經濟學各類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第三,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修過計量經濟學課程而就直接進入高級計量經濟學課程,其學習很吃力。因此應重點強調模型思想及應用學習,減小理論學習難度。第四,利用48學時講解十個模型,除了模型思想理論講解、軟件訓練、論文講解、實證演練、數據收集整理等內容的學習外,應鼓勵學生補充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