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微家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江蘇連云港 222006)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過去的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階段性供過于求及供給不足的情況同時存在。在這種情形下,農業供給側改革應運而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要樹立大農業及大食物的理念;針對發展方式來說,要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針對經營過程來說,既要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也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和動力。在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要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調整生豬生產布局,劃定適宜的養殖區域和禁止養殖區域,引導生豬養殖向玉米等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和草業。加強奶源建設,加強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生產質量安全監管。
在這一背景下,飼料產業摒棄了傳統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力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的方式來實現飼料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袁爽,2020)。截至2021年,我國飼料產量達到2.61億t,穩居世界第一(王遼衛,2022)。在取得此成績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國內飼料產業存在技術實力不強,飼料原材料進口依賴度高等問題(惠佳雪和張莉娜,2021)。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國內現存的飼料產量,飼料企業要進一步提高風險規避能力,力求在貿易中獲得可持續發展(王婷婷,2021)。
1.1 飼料原料供應不足 畜牧業對飼料的旺盛需求導致出現飼料原料供應不足問題。一方面,“糧改飼”實施時間短,尚未形成規模化效應,全株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的產量還未達到飼料原料自給自足的程度,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的缺位,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陳曉燕等,2022);另一方面,大豆、玉米等飼料原料的進口依賴度高,而在畜牧業復工復產背景下,市場對飼料的需求量猛增,導致飼料企業原料儲備不足,嚴重影響飼料的生產和供應,甚至部分地區出現飼料斷檔問題(黃通等,2020)。
1.2 飼料企業利潤空間不大 雖然我國飼料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但面對既存的龐大市場基礎,飼料產業的競爭趨于白熱化,傳統粗放式增長一去不復返(雷少斐,2021)。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全球寬松的貨幣政策、資源匹配錯位及原材料供需不平衡等因素成為飼料原料價格大漲的原因。生產成本的提高讓原本利潤微薄的飼料企業更加舉步維艱(劉芊麟和陳亞楠,2020)。從微觀經濟角度看,飼料企業傳統“低利潤+大規模”發展模式與當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環經濟相悖(張志強等,2021)。飼料企業只有從技術和服務層面提高飼料產品附加值,才能從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解決利潤空間低的問題。
1.3 管理水平不高 據中國工業飼料協會統計,2020年10萬t以上年產量規模的飼料企業有749家,其中100萬t以上年產量規模的飼料企業有33家,1000萬t以上年產量規模的飼料企業僅有3家(雷少斐,2021)。這一數據反映出飼料產業的市場集中度不高,除了少量大型飼料企業打通了全產業鏈,其他小微型飼料企業都只關注于發展細分市場,因此,存在規模小、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如部分小微型飼料企業為節省人工成本,往往采用家庭經營模式,管理者不僅文化層次不高,缺乏企業管理知識,而且缺乏制度意識和危機意識,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衛紅亮,2021)。另外,小微型飼料企業存在規模小、資金有限、發展潛力不高等問題,難以吸引高素質管理人才,普通員工難以支撐飼料企業的后續發展。
2.1 飼料產業進入整合期 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飼料產業調整生產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并能根據需求端的變化靈活調整供給,實現供求間的無縫對接。顯然,飼料產業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不符合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這種發展方式不僅難以滿足畜牧業對飼料產品的多樣化需求,而且容易因供求間的錯位出現資源浪費問題(陳培琳,2010)。因此,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求下,飼料產業進入整合期,逐漸淘汰產能低、能耗高的飼料企業。而在這一過程中,飼料企業必須緊跟產業升級要求,調整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方式,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陳小輝,2021)。
2.2 大型飼料企業開始主導行業經濟 面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環境,大型飼料企業開始利用自身的行業影響力及品牌影響力來主導行業經濟的發展。力求提高飼料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爭取能在細分市場中開辟出一片“藍海”,避免飼料企業陷入同質化競爭中。這一變化意味著飼料產業開始洗牌,為技術創新、生產工藝優化創設更有利的條件(楊迎秋,2015)。
2.3 構建產銷一體模式 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角度看,供應端的轉型升級提高了飼料產品的質量,而多樣化的飼料產品可最大程度地滿足需求端的需求(朱愛孔等,2021)。在這一改革過程中,飼料企業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以提質增效為重點的發展方針,構建產銷一體化模式。如對接規模化養殖場,逐漸淘汰落后經銷商,實現飼料企業與養殖場之間的直接對接。這種方式能幫助飼料企業掌握一手市場信息,并且大幅度降低終端市場的飼料產品價格,擴寬飼料企業的利潤空間。
3.1 提質增效,突出飼料企業的品牌效應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要想實現飼料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飼料企業的結構進行調整。在技術方面增加投入,逐步淘汰一些無法適應市場發展及消費端需求的飼料生產工藝,對原材料采購、加工、運輸及營銷等多個方面加強管理,在確保飼料產品質量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生產效能(田涴宸和羅威,2022)。隨著飼料企業生產規模和產量的提高,需要考慮品牌給飼料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飼料企業在建立品牌過程中,一定要圍繞企業形象和產品特點來進行,使其成為企業、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載體,讓消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飼料企業及其相關產品,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而要想做好飼料企業品牌建設工作,第一步要從飼料產品的優點和特點出發,明確飼料產品的市場定位,然后以養殖場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制定出針對性的市場方案。最后,通過廣告和營銷途徑,加大對飼料企業優勢及相關產品的宣傳,讓飼料企業能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進一步突出品牌效應。
3.2 以市場為導向,加強飼料產品研發力度 在食品安全備受重視的當下,消費者提高了對動物源食品的質量需求,變相督促飼料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切實保障消費者的“舌尖安全”。因此,飼料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生產工藝和飼料配方,既兼顧生產成本和產品利潤間的平衡,又可充分考慮動物的營養需求和食品安全問題。由此可見,飼料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加強飼料產品研發力度(王亞輝和李娟,2015)。而且,隨著國際市場飼料原料價格不斷上漲,飼料企業需要積極尋找價低、量高的替代品,這些原料替代品不僅需要具有均衡的營養,而且還要能滿足動物的生長發育,提高養殖效益。
3.3 完善飼料企業內部生物安全防控體系 為避免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飼料生產、運輸、使用環節都要求全封閉式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但從實際情況看,人員、飼料原材料、設施設備和車輛等的進出往往會成為病原體傳播的主要渠道。飼料一旦遭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不僅給下游畜牧養殖業構成負面影響,而且容易危害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王麗等,2020)。因此,完善飼料企業內部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飼料企業要建設生物消毒中心,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和病毒的傳播。其次,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防控培訓,切實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疫情傳播。最后,在飼料產品運輸環節,要選擇合理的存儲方式和轉運工具,避免出現交叉污染。
3.4 產品精準定位,重視專業人才的發展 在飼料產業中,產品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這一問題不僅影響了飼料產品的銷售,而且容易壓縮飼料企業的利潤空間。究其原因,還在于市場中現存的飼料產品定位重復的問題,產品間的差異不顯著,進而陷入到同質化競爭中。由此可見,飼料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化發展,需做好產品精準定位,力求在細分市場中構成富有差異性的產品。飼料企業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充分結合自身優勢,構建核心產品,以核心產品為中心開展經營活動,同時注重對產業鏈的拓展,力爭實現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人才是飼料企業優化內部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飼料企業要加強對相關專業性人才的培養,提高員工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在助力員工職業發展的同時,達成飼料企業和員工的共贏局面(孫瑛,2020)。除了現存員工外,飼料企業還需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入到飼料企業中,使其能為飼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3.5 應用信息化技術,分析客戶需求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并且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面對這一發展趨勢,飼料企業必須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把信息化技術運用于飼料企業的各項管理中,實現生產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另外,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在飼料企業內部構建出溝通渠道,實現各部門之間的高效交流,協助飼料企業管理者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促進飼料企業效益的提升,最終實現飼料企業的長遠發展。此外,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客戶需求,以客戶需求為依據,及時調整生產策略,重視客戶體驗,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飼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劉霆,2017)。
3.6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首先,為促使飼料企業可持續發展,政府需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措施,為飼料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其次,政府還需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通過各種補貼政策為飼料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為企業拓展融資渠道,解決飼料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技術研發的資金短缺問題(劉應林,2010)。最后,政府要加強對飼料這一行業的監督,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為飼料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讓飼料企業能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綜上所述,農業供給側改革對飼料企業的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飼料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促進飼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飼料企業要正視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各項要求,有針對性地分析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探索出飼料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