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晉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從全球政治發展趨勢來看,“社區建設作為匯集政治資源的基本手段,從基層社會確立自己執政的社會基礎,也成為現代政黨行為的一個普遍特征”。[11]從宏觀層面來看,社區黨建的一個重要背景便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面對新興社會團體雨后春筍般的沖擊,作為一種建制,在改革開放之后,政府的傳統管理手段如:強制、宣傳和組織已經表現出了一定幅度的收縮和減弱。特別是大眾媒體的普及,思想多元化,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并且呈現出個人化的傾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商品化的服務和商業的娛樂活動從一定程度上都沖擊了舊的社會基礎,人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商業娛樂方面而不是組織生活,更多的人離開了傳統單位進入了新商業企業,黨支部和黨委會組織管控力收縮。為了應對黨組織的收縮現狀,基層黨建的調適從社區開展,之所以要立足于社區,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城市社區是社會的“神經末梢”,是黨組織架構的最基層治理層面,也是社會變遷最先影響到的層面,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二)在市場經濟中有大部分的社會群體在企業公司上班,脫離了原有的縱向組織,但是這些社會群體最后還是要回到社區,生活在社區,而且新興的社會組織和兩新組織大部分都扎根于社區的空間土壤之中。所以,以社區作為黨建工作開展的主要陣地是恢復黨組織活力和控制力的科學且必要的方法。
近年,嘉興市全面啟動了“兩新”工程建設,計劃實現從855 個行政村、17000 多個自然村的自然分散布局到47 個現代新市鎮和376 個城鄉一體新社區的總體規劃統籌布局,推動村民向現代新市鎮、城鄉一體新社區集聚。期間,自然村落將大幅度減少甚至消亡,農村社會結構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將發生重大的轉變。城鄉一體新社區,即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借鑒城市社區建設和管理理念進行規劃建設的新型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是一種既不同于傳統農村社區,也有別于城市社區的新型社區形態。如何做好這種全新的社區形式的管理服務,嘉善縣桃源新邨社區、羅星街道南門社區和晉陽社區等社區的黨建實踐探索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桃源新邨等社區正是處于城鄉統籌一體化背景下的新興社區,社區黨建新模式獨樹一幟,筆者以桃源新邨“1+10+N 紅色聯盟”黨建模式為主要案例,探討該類社區黨建的具體工作路徑與模式創新。
嘉善縣姚莊鎮桃源新邨社區屬于城鄉統籌一體化大背景下的“村改居”社區類型。在這一背景下,新社區的治理變得極具挑戰。
首先,原有的農戶成為社區居民,身份的快速變換,但并沒有促進公民意識的快速成長。轉型前,原有以熟人社會為紐帶的村莊相對穩定,村民都生活在同一個村莊,以村莊為界的范圍內,大家都相互熟悉,而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下,政府大力把村莊都改為城市社區的過程中,大部分互不相識的村民居住到了同一個社區成為居民,破壞了原有的穩定人際紐帶,幾個原有的行政村合并成一個社區,社區內居民對陌生環境在開始都呈現出不適應的狀態,居民同質性大大降低。
其次,社區存在不小比例的租戶,租戶的身份背景各盡不同,流動性大,社區治理工作難以有針對地開展,而且大部分租戶都忙于生計或是個體經營或是外出打工,黨員比例極低,黨建活動也難以覆蓋這類群體。社區的穩定也取決于它的“短板”,傳統管理方式對于這些流動性大、參與度低、素質參差不齊的租戶難以有效實現管理,也是群體事件發生的一大潛在誘因。
“1+10+N 紅色聯盟”黨建模式是指桃源新邨黨總支與原先十個行政村黨支部共同開展治理的結構框架。“1”是指社區黨總支,“10”是指原有的10 個行政村,而“N”是指社區內社會組織和掛靠單位,這都納入一個紅色聯盟體系,包括其中的社會組織在內如物業公司、手工俱樂部、排舞隊等都要在社區聯席會議時向黨總支做述職報告,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保持政治平衡。在村改社區后,社區建設不斷加快,原有村級自治組織不斷弱化,為了避免在社區治理中原有行政村的干部對現有的政策和安排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治理效果,在新社區的黨組織架構中保留了原有的村級黨組織,人數較多的大村如姚莊村和北鶴村設立黨支部,其余人數相對較少的村如南鹿村和中聯村設立黨小組,秉持多元共同治理理念;二、整合社會資源。桃源新邨社區黨總支以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為模板,強調社會資本,特別是優秀黨員干部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許多原先在村級自治組織工作的黨員干部,經驗豐富,在較為復雜的基層治理環境中工作多年,對于處理群體性事件或者居民糾紛問題比較老練,新社區剛剛建立,居民還不太習慣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居民日常糾紛的問題時有發生,這正需要黨組織整合轄區內的干部資源,黨具有其他組織所沒有的先天優勢,利用黨組織的架構做好“人”的工作,盤活社區內外資源,以改善社區治理水平。
“1+10+N 紅色聯盟”社區黨建體系以村級組織改革為先行形對象,合作共治的體系旨在強調社區的認同感把原有的行政組織一并融入到社區黨總支的管理體系之下。這種將社區黨總支為主導的多中心黨建方式比起以往的“線性”控制的社區建黨模式有著更大的彈性,能夠更好的完成社區黨建工作中的目標,社區性、網格化等特征十分明顯。
社區性。社區黨建以社區為工作主體,不同階層、不同單位、不同組織只要在社區內就被視為一個整體,不光是依靠社區黨總支的力量,也利用其駐區組織的社會資源來進行社區黨建活動的開展以促進社區治理。
網格化。桃源新邨社區黨總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群眾,展開治理,制定了黨員包片“零距離”服務,每一個網格包含大概100-200 戶,500 多人口,在這片區的居民黨員成立網格志愿服務小組,有黨總支牽頭了解每家每戶需要關心、需要幫助的居民群眾,統計在冊并且進行公示,對于已經幫組的或者已經解決的,也相應的公示出來,以促進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
組織性。組織性是桃源新邨社區黨建的內核性特征,桃源新邨社區的黨建工作覆蓋面廣、參加的主體多,這都是源于社區完善的組織架構,“1+10+N”的黨建新模式整合社區內的主體單位,并以黨組織為中心,從而實現組織的多維輻射和深度覆蓋。
開放性。桃源新邨社區黨建模式轉變了以往計劃指令型的單位黨建模式,社區黨建打開了封閉的社區內部空間轉向到開放合作的網絡社區空間內,把社會與政府兩塊有機結合在一起,增加彼此溝通連接頻率,推進多主體合作共建
1.組織構建:多方合作共建。在共建方面,桃源新邨社區結合自身特點,建立“四雙五聯”新機制,四聯指:日常管理要雙重,原有行政村和社區黨總支一起管理;組織活動要雙向,活動開展要多方面聯合其他共建單位一起舉辦;形象展示要雙亮,要亮出黨員身份和社區居民身份;作用發揮要雙崗,不僅在工作單位內要發揮黨員作用,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區也要自覺發揮黨員作用,借用社區黨校作為活動場地,利用黨組織網絡定期開展“黨群共建、結對共建、黨課共上、黨日共過”專題活動,相互促進合作與交流。
2.要素配置:整合分散資源。在城鄉統籌一體化進程的背景下,轉型社區存在資源分散的普遍特征,工作地、管理地、居住地的不同影響了日常社區的管理活動。桃源新邨社區根據該情況,以黨總支為上級成立了七個特色黨支部,而劃分依據是社區內一百多名黨員的職業特點,根據職業的不同,分成了管委會、企業、物業、農業、個體、活力等7 個黨支部。從事同一個職業擁有相近的休息時間和共同話語,以便日常黨組織活動的更好開展以及資源地更好利用。
桃源新邨“1+10+N 紅色聯盟”黨建模式從2010年實行以來,改變了傳統的“單位建黨”設置模式,將社區內方方面面的組機構織都納入社區黨組織來進行統一管理。紅色聯盟的建立把原有行政村的黨組織不大小地都包含了進去,大村莊設立了黨支部,人數少的村也設立了黨小組,保持了政治權力平衡,這是重要政治前提。桃源新邨社區作為嘉善縣城鄉統籌一體化開放的前沿陣地,其“1+10+N 紅色聯盟”社區黨建體系對我國城鄉一體化社區黨建建設具有豐富的參考意義和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社會精英對于社區治理和黨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會中,精英階層往往是能夠不斷進行制度革新、管理創新的能動者,對于具體的工作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實踐的過程中總是能夠發現一些隱藏的問題并且探尋解決的方法。其次,之所以被人們稱為精英,是因為占據了社會稀缺資源,對社會其他人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或是因為政治身份、或是因為經濟能力、或是因為社會或文化權威,相對普通的社區居民更能影響社區管理進程。
在桃源新邨的實踐中,因為面對的是一個剛剛轉型、時有矛盾糾紛發生、社區成員身份比較復雜的新型社區,這時候精英的參與就愈發重要了。在桃源新邨包片“零距離”服務機制中,黨員志愿隊成員的大多數都是本社區的精英分子。社區為精英們的參與提供了制度保障,精英們為社區黨建提供了人力資源,桃源社區這種“制度+精英”的黨建模式,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
桃源新邨社區黨組織始終把社區居民是否滿意服務工作作為檢驗社區治理成效的“第一標準”。群眾需求解決得好不好,黨員干部服務到不到位,由社區、村黨組織組成監督隊伍,每半年針對居民最為關心的環境、服務、交通、安全、和睦等等各個方面逐項進行打分,分數采用無記名的方式統計。并結合黨員先鋒指數考評,社區、村黨組織分別對黨員履行“雙崗”情況進行考核評議,相互征求意見,考核評議結果及時溝通反饋,作為評選優秀黨員的重要依據。
如果光從社區治理的角度去抓,缺少切實可行的運行體制和關系網絡,日常的社區管委會只能借助物業公司或臨時的志愿者服務對社區展開治理,不能做到真正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而社區黨建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白,黨建成為社區治理的真正切入點,作為中國的執政黨,黨的組織網絡很好地整合了包括單位、企業、社團等方方面面的組織,活動以及資源的利用都能有效地展開,不管是自上而下的組織命令,還是利用本社區居民的工作關系,開展社區與單位的共建,利用單位的政治經濟資源,激活區域化的治理體系,擴大可用資源的覆蓋面,優勢互補,切實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之所以要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是因為我們執政黨的價值取向,這里需要厘清一點那就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以公共服務為目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價值概念。有些國家提供公共服務,但他們是獨裁國家,提供公共服務只是他們順應時代發展的妥協產物,并不居于政府職能體系的中心位置。而與這類傳統政府管理模式不一樣的是,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以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為組織目標、以服務工作的開展為日常職能體現,服務位于黨組織的核心位置。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今社會已經從溫飽型社會轉向為發展型社會,人們更多地開始追求精神愉悅、社會服務、組織活動,體現出其社會屬性。所以我們也要從以前的“以物為本”轉向為“以人為本”。社區黨建的基本價值取向就應該是其“服務性”,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及提倡服務全覆蓋的黨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