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靜
(河北省唐山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63000)
調查顯示,動物病原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很多病原體為人畜共患病,其中病毒病占比較高。在畜牧養殖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做好疫病防治工作,這樣才能確保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保障人體健康。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積極建立生物安全體系,根據疫病的流行特點、流行原因進行防治,確保防治工作具有針對性,這樣才能提升疫病防治效果。從目前來看,隨著人口和動物飼養數量的增加,疫病流行問題不斷加劇,威脅公共衛生安全,必須要加以重視。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口平均年齡不斷增加,在壽命延長的同時新生兒也越來越多,造成人口數量劇增,同時養殖業迅速發展,養殖密度大幅增多。在人口和動物數量增長的同時,動物貿易迅速發展,很多動物及相關產品已出口到世界各國,還有很多動物和產品由國外進口而來[1]。在進出口過程中,如果沒有做好檢疫工作,可能會有很多病菌、病原跨境傳播,造成疫病大規模流行。OIE 公布的跨界傳播疫病目錄中包括狂犬病、口蹄疫、布魯氏菌病、乙型腦炎等多種疾病,這些疾病有很強的傳染性,會通過貿易的形式廣泛傳播,嚴重危害公共衛生安全。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很多動物、微生物受到影響。全球變暖、森林覆蓋面積下降、水土污染等問題造成各類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自然疫源地,疫情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疾病發生和傳播概率進一步加大。如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很多病原微生物、吸血昆蟲更容易生長,很容易造成疾病傳播。一些野生動物更容易在野外繁殖,鳥類、蚊蟲會受環境影響而進行遷徙,造成很多害蟲繁殖成災。在野生動物遷徙過程中,可能攜帶很多病原體,在遷徙到下一個地點后會將病原體傳播出去,進而出現新的疫區。如候鳥遷徙會造成很多病毒隨之傳播,甚至可以跨越一個洲傳播。媒介昆蟲可以攜帶大量細菌,包括文字、蒼蠅、螨蟲、虱等,其可以攜帶的細菌多達100 種以上,可攜帶超過20 種病毒和30 種以上的原蟲。蠅蟲很容易傳播傳染病、寄生蟲,養殖場應做好驅蟲、殺蟲、滅鼠等工作,控制疾病的傳播。
自然界中有無數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或在疫苗接種、抗菌藥物的作用下會通過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方式變化為全新的毒株,或成為耐藥性較強的菌株,這樣就可以適應環境的演變,進而長期生存。很多微生物并沒有致病性,但因為基因重組,所以出現致病的毒力基因。新的病原體往往有很大的傳播能力,會快速傳染。如新型冠狀病毒就是一種全新的病原體,由于對該病毒缺少了解,無法有效的防治,造成了大規模傳染。在研究并接種疫苗后,病毒為了生存發生變異,進一步加大了疫情的控制難度。
在動物養殖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疫病流行情況,造成疫病流行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在場址選擇時沒有進行合理規劃。尤其在規模化養殖場建設過程中,養殖場的周圍環境一定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選址時要充分考慮環境條件,同時保障經濟效益。但很多養殖場建設在公路邊、居民區等區域,獲取銷售和運輸上的便利,但對周圍人口影響較大,如果發生疫病會快速、廣泛的傳播;另一方面,缺少專業、高素質的養殖人員,養殖人員對疫病防治工作不重視,缺少專業的防治知識和技能,造成養殖場日常管理不規范,動物飼喂方式不合理,造成動物生存環境中出現病菌、動物營養不良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導致疫病的出現和廣泛流行。此外,在動物品種選擇時沒有對配種動物進行嚴格的篩選,造成帶病動物進入養殖場,并且將病原傳播給其他動物。很多養殖戶并沒有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忽略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不僅沒有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動物品種,甚至沒有進行動物檢測、觀察、疫苗注射等工作,加大疫病流行風險。
根據動物疫病的流行特點,應從強化衛生工作入手,積極宣傳健康防疫知識,不僅要提升養殖戶的防疫意識,還要引導全社會關注動物疫病預防工作,使疫病防控工作可以全面有效的落實。在防控工作落實過程中,養殖戶應積極主動的配合工作,為工作落實提供良好的條件,促進疫病監測效率的提升。對已出現且難以處理的疫病,應盡快落實應急預案,及時進行疫區隔離,盡快接種疫苗,做好日常防疫該工作,包括消毒、清潔等[2]。政府需要發揮帶頭作用,對疫病源頭進行嚴格監控,積極宣傳防疫知識,強化社會大眾的衛生安全意識,同時對養殖戶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約束,確保日常消毒、引種檢疫、生態養殖等措施可以有效落實。尤其在外來品種引入方面,應做好產地檢疫,回到養殖場后隔離觀察1 個月,經過血清學檢查、病情監測后,確定沒有問題再進行養殖。要增強口岸檢疫,杜絕國外帶病動物進入境內,降低疫病傳播概率。要嚴格遵守國家出臺的規范要求,按照條例規范做好養殖管理工作,包括選址建廠、日常管理、基層檢疫、疫苗注射等。
在落實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過程中,必須要確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為各項工作的落實奠定基礎。為此,要構建完善的防疫機制,各部門要形成良好的配合關系,包括獸醫機構、行政部門、執法部門等。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公眾參與防控工作,加強公眾監督力度,確保疫病防控工作可以全面有效的落實。應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對工作崗位、崗位職責進行詳細劃分,確保每個人都可以履行自己的職責,嚴格按照規范要求落實疫病防控工作。合理分配資源、資金,加強檢疫設備、監測設備的維修和保養工作,及時進行設備更新換代,積極引進先進的防疫技術,使疫病防控更加有效。為降低疫病傳播風險,可以構建疫情報告機制,養殖戶、防疫人員、檢疫人員之間應形成合力,將檢測、檢查、評估等工作聯系在一起,構成完善的防疫體系,使疫病問題可以及時被發現和解決。隨著養殖戶數量的增加,進一步加大疫情排查難度。所以要發揮報告制度的作用,使疫病監測、評估、檢查、匯報等工作有效落實,同時也可以提供咨詢服務[3]。構建“互聯網+”的模式,建立微信公眾號、網頁社區、App 等網絡平臺,在平臺中宣傳防疫知識、提供咨詢服務,使大眾掌握更多防疫措施,降低疫病的發生。此外,要培養更多專業、優秀的防疫人員。不僅要提升獸醫、檢疫人員等專業人士的工作能力、職業道德。還要加強養殖戶和社會大眾的教育工作,提升全體人員的防疫意識,促進先進防疫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同時要強化防治教育,杜絕以權謀私、收受賄賂等行為,嚴禁不合格的動物產品進入市場,做好生產、銷售、運輸、檢疫等各個環節的把關工作。
減少疫病的發生,應采取科學的養殖措施,構建完善的衛生安全管理體系。尤其在規模化養殖場建設過程中,應從場址選擇、疫病監測、藥物保健等多個方面入手。在場址選擇方面,應選在流動人口較少的區域,尤其要與街道、居民區保持距離。場內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分為生活管理、生產配套、生產3 個區域。生活區應設置在上風區域,避免污染物被風力傳播到生活區域。動物生活區域應根據動物生活特性、環境條件、氣候條件進行設計,做到冬暖夏涼,確保濕度、溫度等環境條件符合動物的生長要求。在自然保護、風景名勝、森林公園等區域禁止開展養殖活動,避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應長期監測動物抗體水平,通過專業的評估選擇恰當的疫苗進行注射。如果養殖場規模較大,常規監測隔離通常應每隔3~4 個月開展1 次[4]。中小規模的養殖場,每年要進行兩次常規抗體監測;應構建完善的藥物保健制度,預防寄生蟲、血液原蟲等疾病問題,在藥物使用前應先調查當地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的流行情況,然后對癥下藥。日常保健可以優先選擇中草藥,因為中草藥沒有殘留,可以提升動物的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目前動物疫病發生流行的情況在不斷加劇,對養殖業和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影響。對此,要從衛生防疫、宣傳教育、構建機制、培養人才、科學養殖、安全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有效降低疫病發生概率,確保養殖業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