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武
(山東省棲霞市蘇家店畜牧獸醫站 265311)
《元享療馬集》 中“論馬五十四死者何也”記載有“腸痛入陰須莫救”,隨后于“三十六起臥圖歌”中“第三十三腸入陰病源歌”中記載的“馬患難醫腸入陰,回頭看腹示醫人;腎囊一冷一邊硬,如此疑其有鬼神。后代欲除根本者,良醫妙術所當親”。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到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到面當做不治之癥,而后又提出有治,但沒有提出具體方法。據該書中“論割牛騸馬行針徹血回避刀砧者何也”記載“…凡割牛騸馬,鑿腦開喉,…割癭瘤…”等巧治療法中已可以進行腦部手術與癭瘤手術。按照當時的治療水平判斷,馬屬動物腹股溝陰囊疝的直腸內整復與手術整復,是當時良醫妙術所能治療的范圍。由于古人受當時醫療條件和其他條件的限制,未在文中反映出來。近幾年來,共收治本病48 例,通過采用直腸入手整復和手術療法治愈36 例,死亡12 例,治愈率75%,由于馬屬動物腹股溝陰囊疝具有共同疝痛癥狀,最易被誤診為“結癥”,延誤治療時間,這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病多發生于公馬,可分為鞘膜內疝和鞘膜外疝兩種,腸管或腸系膜由鞘膜管進入鞘膜腔的是鞘膜內疝。腸管或網膜,連同腹膜形成的疝囊脫出陰囊肉樣膜與總鞘膜之間的為鞘膜外疝,臨床上多為一側,很少發生兩側,以鞘膜內疝發病較多,多為跳躍、交配、后肢滑跌,后肢過度開張,患畜突發腹痛,患側陰囊增大,堅硬,陰囊皮膚緊張并有水腫發涼,陰囊皮膚有時因出汗而濕潤。運動時患側后肢向外伸展,步樣強拘,直腸檢查可摸到脫出的腸管,小腸充盈氣體,牽引腸管有劇痛。腸管一旦進入腹股溝管后,由于腸管壓迫精索血管,使血管不暢,生機下降,因而腹股溝陰囊疝一側的睪丸及皮膚變冷,腸管及其內容物充塞陰囊,使患側陰囊變堅硬。腸管受到夾治不通暢,患畜表現出疼痛,有回頭看腹,起臥不安,直腸入手可摸到臌氣小腸充填盆腔周圍,其入陰腸管的根部被腹股溝內環所緊緊鉗住,當在直腸內牽引腸管時,一手在陰囊外觸摸可感到與腹內腸管相連。根據上述特點即可確診。有的陰囊疝氣由于腹股溝管松弛夾不住腸管,所以不影響腸管通暢,雖然有時患側陰囊大,但不冷不硬沒有疝痛,可以還納。能明顯地區別于腸入陰。有的當發生絞榨疝時,全身癥狀惡化,腹痛加劇,體溫增高,呼吸、脈搏加快,如不盡快手術治療,病畜終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1]。
根據脫出時間與鉗住的程度分別介紹。
可以在站立情況下一只手在直腸內牽引,另一只手在陰囊擠壓,將陷入于陰囊的腸管緩緩牽入腹腔內。
(1)病例介紹:窩樂村劉某6 月5 日二歲紅馬就診。
(2)辨證施治:患畜表現疝痛不安,按疝痛治療無效。歷10h 后右側陰囊冷硬,直腸入手發現臌氣小腸充塞盆腔前口,觸摸其根部并在腹股溝內環牽引時,另一手觸其患側陰囊有牽動感。按操作方法在直腸內用手慢慢將陷入陰囊的腸管完全牽入腹腔內,患馬疝痛立即消失而治愈。
站立保定直接牽引無能為力,可于麻醉后取仰臥姿勢直腸內牽引。術者和助手密切配合,助手在陰囊部向內擠壓,術者即可把陷入陰囊的腸管拉入腹腔內。
(1)病例介紹:柳林莊村張某的公馬9 月13 日,因馬脫韁相互蹴踢,發生肚痛就診。
(2)辨證施治:患畜表現疝痛不安,應用鎮痛,下瀉等藥物治療無效。檢查發現一側陰囊變大且硬,直腸檢查小腸臌氣充塞盆腔前沿,牽引腸管時,隨觸摸陰囊有牽動感,確診為腸入陰。因站立保定牽引疝痛劇烈,無法進行,于是麻醉后仰臥再牽引陷入陰囊的腸管時,因仰臥及麻醉后肌肉松弛而鉗夾較松,有松動感覺,助手在陰囊擠壓協助,順利將陷入陰囊的腸管牽入腹腔內,隨著疝痛停止而愈。
時間短,大部分可以拉入腹腔內。
(1)病例介紹:周家溝村周某的公馬4 月8 日去勢后,在牽遛時在門口與一公騾蹴踢,走到街上時,被他人發現馬的腸子從陰囊脫出,立即回來就診。
(2)辨證施治:發現有一堆腸管吊在陰囊下,經研究決定先保守療法,即直腸內整復,并做好手術準備。當時將患馬麻醉后,用新潔爾滅溶液洗劑脫出腸管并擦去附著的泥、砂、毛等異物,后用新潔爾滅紗布將腸子與皮膚隔離,以免污染腸管。在仰臥情況下,術者直腸入手牽引腸管時,可見脫出與體內相連的腸管抽動,因夾的較結實,令助手牽引活動腸管與術者直腸內有節奏地來回牽引滑動后助手迅速放松,術者用力向腹腔內牽引一段,如此一段一段地把脫出腸管拉進腹腔。然后找到鞘膜向外牽引,發現外環后盡量向內縫二針,將外環閉鎖,最后向腹腔內注射抗生素,直腸內整復完好,從而避免了一次外科手術,患畜很快治愈[2]。
鉗夾重的可引起腸管壞死,必須截除吻合,沒有壞死的腸管可以送入腹腔,但必須每天直腸內剝離,預防腸管粘連才能收效。否則,手術雖順利,但多預后不良,這是因腸管粘連后影響糞便通過,繼發腸梗阻而死亡。
(1)病例介紹:丘格莊村王某的2 歲公馬于10 月12 日疝痛不安,在家按照疝痛治療無效后就診。
(2)辨證施治: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腸入腹股溝陰囊疝,因時間長,怕腸管壞死,就直接外科手術整復,在陰囊頸部相當于腹股溝外口的前方縱向切開陰囊皮膚和總鞘膜,充分暴露嵌閉的腸管,沿精索插入手指,檢查腸管被嵌閉部,用球頭彎刃刀插入嵌閉部,向前外方切開腹股溝管,解脫對腸管的嵌壓,將腸管向外拉出一部分,用溫生理鹽水清洗并溫敷腸管,促使受嵌壓腸管恢復血液循環,手術中雖未發現腸管壞死,但也明顯充血腫脹。然后將腸管還納于腹腔,應用大劑量抗生素,閉鎖腹股管內口,用稀碘液沖洗創口,但由于局部炎癥引起腸管粘連,患畜劇烈疝痛,最后因繼發胃擴張而死亡。
為防止腸管炎癥而粘連,應每天1~2 次直腸入手將脫出腸管周圍的腸管分開,以免因腸管炎癥而致粘連。
(1)病例介紹:前泥都村牟某的2 歲公騾,7 月22 日開始肚痛,村獸醫按照肚痛治療,無效后就診。
(2)辨證施治:患畜表現一系列腹股溝陰囊疝癥狀,因發病時間太長,考慮有腸管壞死的可能,故直接施行外科手術,手術中發現腸管發炎腫脹,但仍有蠕動決定送回腹腔。第二天仍見有粘痛,不排糞。直檢發現還納部分腸管肥厚,并與周圍腸管粘連,其粘連部腸管前方臌氣,局部有堅實內容物充填腸管,引起腸梗阻,從直腸內剝離粘連腸管并壓碎局部內容物,即可感到前方腸管內的氣體,從手下腸管通過,疝痛消失,并出現飲食欲,每天給以新鮮青草,并每天剝離粘連腸管一次,同時向腹內注射抗生素,3d 后即發現腸管不再粘連而痊愈。
馬屬動物腹股溝陰囊疝,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前者常見于幼駒,是由于腹股溝管內口過大,腸管落入陰囊而引起,此類陰囊疝多屬原發性,全身癥狀輕微。后者多因一后肢過度向后外方滑走,向后蹴踢,交配,跳躍,倒臥保定騸割,促使腹股溝管內口擴大,腹內壓過大,使腸管陷入鞘膜腔或鞘壁管內,脫出的一般是小腸,多為一側性,左側為多,右側為少,左側出現陰囊疝后20d 左右,右側又先后發生。
對本病要做到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當腸管發生壞死后,機體全身狀況由于大量體液轉向胃腸道與腹腔內而衰弱,所以即使外科手術順利,通過截除壞死腸管,吻合后的死亡率也相對較高,因而強調及時辨證施治是成功的關鍵。特別是辨證,只要掌握上述要點是可以確診。至于去勢后各種原因導致的腸脫出更易確診,一旦發現應及時按上述辦法進行治療,不可輕易動刀,只要早期進行直腸內整復,就比外科手術治療簡單得多,可以就地處理,獲得早期治療的時間,抓住了提高治愈率的關鍵[3]。
根據陰囊觸摸和直腸檢查的結果,需要外科手術的要盡早施術,也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手術過程中一定要切開嵌閉口,使腸管順利還納于腹腔,避免傷害脫出的腸管。一般不切除腸管為好。術后如疝痛癥狀仍不消失,應通過直腸檢查,防止脫出腸管還納后纏繞、套疊、粘連。護理也很重要,可反復生理鹽水加抗生素灌腸。
本病后期出現全身危急癥狀和死亡原因,可能是由于脫出的腸管壁血管神經受到嵌頓,使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靜脈瘀血,結果有漏出液積于鞘膜腔。腸管因壓迫得不到營養,終于壞死或麻痹。再者又因腸管不通,聚集的內容物、氣體、有毒的分解產物被吸收后引起自體中毒,或敗血癥、毒血癥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