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輝 王洪亮
(1,山東省諸城市密州畜牧獸醫站 262200;2,山東省諸城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262200)
豬藍耳病又名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是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在我國被列為二類疫病,本病毒感染豬后可引起豬的生長發育停止,妊娠母豬出現流產、死胎和弱胎等,仔豬在發病后多表現為呼吸不暢和食欲不振,公豬會引起精子質量下降等癥狀,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本病病原為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屬于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是一種正鏈RNA 病毒,病毒外包有囊膜,直徑為50~60nm,外觀呈球形。病毒在病豬呼吸道、肺臟、脾臟及公豬精液和妊娠母豬胎兒中含量較高。病毒主要是在巨噬系統中的巨噬細胞上生存,通常可以到病毒量的90%左右,甚至還會更高。當巨噬細胞受到病毒侵襲后會造成感染豬免疫力下降,造成病豬免疫抑制。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弱,在較高溫度和紫外線的作用下可以被殺死。
本病的傳染源為發病豬和帶毒豬,這些豬可以通過糞便和尿液等向體外排毒。還可從這些豬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向體外排出病原。尤其是母豬出現流產時,流產胎兒、羊水中含有大量病毒。本病傳播途徑主要是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在健康豬與發病豬接觸后,病原很容易通過水平傳播方式進行傳播,而當母豬在妊娠期感染本病后,會通過垂直傳播方式將病毒傳播給胎兒。經過呼吸道傳播是本病的一個主要傳播方式,尤其是在寒冷季節,病毒可以傳播到較遠的距離,甚至可以到達3km左右的距離。
本病的發生通常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天氣寒冷的冬季和春季發病率有所升高,一些飼養管理不好的養殖場發病率也會相對升高,這主要是由于養殖場飼養管理雜亂,消毒不到位等原因導致的。這些原因導致豬舍中的病毒長期存在。
仔豬發生本病后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腹瀉及肉眼可見的貧血和黃疸等。發病后的仔豬病死率較高,通??蛇_85%左右。病情發展到后期,病豬表現為皮膚嚴重發紺,多出現在胸膜部位。病豬還表現出呼吸不暢,嚴重時可見呼吸困難,不斷的進行喘氣。有的病豬在口腔和鼻腔有瘙癢癥狀。當仔豬日齡大于42d 時,仔豬在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緩慢,甚至停滯,病豬變成僵豬。
母豬在急性感染后表現為體溫升高,體溫甚至高達41.5℃左右,精神不振,心跳和脈搏加快,病豬還出現不斷的咳嗽、呼吸困難、氣喘等癥狀,嚴重時可見病豬糞便中帶有血液。病情傳播迅速,可在較短時間內波及全群。妊娠母豬會在發病后的3~5d 出現流產癥狀,產出死胎和木乃伊胎等。及時產出的胎兒存活,其體質較差,通常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母豬慢性感染后主要表現為體質下降,出現咳嗽、呼吸困難、黃疸和消瘦等癥狀,病程較長的豬表現為四肢和耳部等位置有發紺情況。而且發紺部位還能不斷向前延伸,通??梢杂啥亢图绮垦由斓饺?。有的母豬表現為不易受孕,還可見發情推遲。如果哺乳期母豬出現感染,會造成母豬乳汁分泌減少,甚至停止泌乳,尤其在產后1 周,仔豬會出現死亡高峰期。死亡率達到甚至超過80%。如果沒有對母豬進行科學護理,會導致母豬出現嚴重的癥狀,甚至死亡。
公豬在發病后表現為不斷咳嗽和噴嚏,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及呼吸不暢,但這些癥狀均較輕微,持續時間較短,還可見精液品質下降及死精較多。
育肥豬發病后癥狀通常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及貧血等情況。發病后的4~5d 會出現明顯的黃疸。隨著病程的深入,病豬可見四肢和耳部有發紺癥狀,病豬在7~10d 會出現發病和死亡高峰,死亡率高達50%左右。
剖檢病死豬可見氣管和肺部病變較為嚴重,病豬肺門淋巴結會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在肺臟間質部位變寬,氣管和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性物質。有的病豬會表現為大葉性肺炎或滲出性肺炎。心臟內膜可見有充血,在心包內有大量積液。病豬胸腔內有大量積液。肝臟部位出現腫大,顏色變淡,呈黃色或棕黃色。周身淋巴結均有腫大和出血,將其切開后可見有斑點狀出血。腎臟有腫大,在表面有壞死灶,觸摸時可以感覺有的凹凸不平。腎臟包膜容易剝離,在剝離后可見下面有大量點狀出血,呈針尖狀。脾臟出現腫大,結腸內容物呈現稀薄樣。
本病診斷僅靠對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觀察很難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診斷技術進行診斷才能確診本病。通常在實驗室采用血清學診斷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診斷。
血清學診斷是采集流產母豬血液,并將其高速離心后從中分離血清,而后應用血清進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將結果置于450nm 波長下進行檢測,然后做出判斷。本方法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和靈敏度,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出結果,而且檢測所需的儀器設備相對較低,技術要求較低,可以應用于臨床診斷。
分子生物學診斷主要是應用PCR 技術,通過提取組織中的病原體核酸,應用PCR 技術對其進行序列擴增,可以擴增出相應的片段,而后在紫外線燈下觀察得出結果。該技術具有非常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能檢測出病料中所帶微量病原體。但本方法具有較高的操作要求和試驗儀器要求,不適合在臨床檢測中應用。
本病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為接種疫苗,通過接種藍耳病疫苗可以讓豬產生抗體,這樣能提升本病免疫力,在疫苗接種后要及時檢測相關抗體水平,以便確保具有較高的抗體水平,如果出現免疫失敗則要及時進行補免。
養豬場應采取自繁自養的原則進行飼養,這樣可以避免將場外病毒引進養殖場內。如果確實需要引種,則要對引進的豬進行檢疫,確定不攜帶本病原再引進,在引進養殖場后,還需要經過30d 的隔離觀察,以確保其未出現任何癥狀進行混群飼養。
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根據不同體況和日齡將豬群進行分群管理,根據不同的豬群情況科學配制日糧。這樣就可以確保豬群攝取的營養物質符合其自身條件,以便能達到最高的抗病能力。豬場要制定科學的消毒規程,定期消毒,消毒時不僅要注意消毒液的配置,還要注意消毒液的輪換使用,避免長期應用同一種消毒液。對進入養殖場的人員、車輛和其他物品等也要進行嚴格消毒,尤其是在中小規模養殖場最容易出現消毒不嚴的情況。在養殖過程中要給豬群提供良好的通風和光照,通風可以將舍內有害氣體排出,降低空氣中病原數量,光照可以將其中的一些病原殺死,這樣也可以提升豬對藍耳病的免疫力。
在養殖中一旦發現有病原感染,要立即進行隔離治療,通常在飼料中加入泰妙菌素和阿莫西林,含量分別為150mg 和400mg。同時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給病豬注射50mg 的VB1,地塞米松10mg。這樣治療7~10d 具有一定的效果。
豬藍耳病對養豬業的危害較高,而且本病一旦發生,治療效果不好,所以在日常養殖過程中要注重豬群管理,提升飼養管理水平。尤其是中小規模養殖場在養殖中要注重科學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有良好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