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建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畜牧獸醫局孔村畜牧獸醫站 250400)
豬布氏桿菌病由布氏桿菌感染引發,病豬以流產、不孕、不育、睪丸發炎等為特征,對豬場生產造成很大影響[1]。病原菌除了豬之外,對人也有感染性,防控本病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為了能幫助大家更科學地防控本病,下面就此為話題和大家進行交流。
布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的短小桿菌,是需氧球桿菌中的一個獨立屬,大小為0.6~1.5μm×0.5~0.7μm,多單在,偶爾成雙或短鏈狀排列,初次分離時呈小球狀,次代培養后漸變為桿狀,表面無鞭毛,不形成芽孢,吉姆薩染色可呈現紫色,柯茲洛夫斯基染色本菌可成鮮紅色。目前該菌分為6 個血清型和20 個生物型,體外培養時需要有氧氣存在,最佳生長溫度為37℃,最適合的pH 范圍為6.6~7.4,對營養要求較高,加入肝浸液等可促進本菌的生長,赤蘚糖可刺激某些生物型的生長。菌的生長非常緩慢,尤其是新分離的毒株,可能和菌體為了重新適應新培養基環境而自我調整有關,一般需要培養1~2 周才能見到菌落。經多次傳代后生長速度可加快,培養48~72h 即可見到肉眼可見的菌落。布氏桿菌感染后可寄生在組織細胞內,對生殖器官的破壞力較大,使組織發生不可逆性的病變。
病豬、潛伏期的感染豬及其他感染布氏桿菌的動物都是本病傳染源,各種日齡、性別和品種的豬都能感染,懷孕期的母豬易感性最強,其次,性成熟后的種公豬,哺乳期仔豬和保育豬由于生殖系統發育未健全,總體感染后影響較小,表現輕微的癥狀或不表現癥狀。生殖道、血液、黏膜等是布氏桿菌入侵的重要部位,生殖道主要通過配種傳播,血液以使用未嚴格消毒的針頭進行注射而發生擴散,黏膜以消化道黏膜、眼結膜等最易感染。病豬通過體表分泌物、尿液、糞便等向環境中排毒,母豬流產后病原可經胎體、羊水、胎衣、陰道分泌物等外排,進入環境中的布氏桿菌若污染食槽、飲水乳頭等,可經消化道感染健康豬。臨床上也有經破損的皮膚、呼吸道等感染的報道,足見布氏桿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流行形式方面,本病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報道,我國以地方散發為主,由于動物疫病防控機構對本病監控嚴格,使得該病近些年在我國未曾有大面積爆發的情況出現。
大部分感染豬呈隱性經過,少數表現出癥狀,這些豬以懷孕期母豬為主,表現流產,且流產可發生在妊娠期間的任何時段。妊娠前期流產只產下小的胚芽或胚芽被吸收,不久后又重新發情,懷孕中期流產能產下發育不成熟的胎兒,胎豬皮膚蒼白,表面包裹胎膜,有些有木乃伊化趨勢。妊娠后期產下的多數是死胎,胎盤不滯留,有一少部分能存活下來,但后期會帶毒,生長發育受阻。流產前母豬有全身癥狀出現,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體溫稍高,一般在39~40.5℃之間,陰門處不斷流出黏性或膿性分泌物。
本病一般不會引發豬的死亡,除非感染非常嚴重,導致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時才會出現死亡病例。絕大多數豬在流產后的1~2 周即可自行康復,但康復后仍會帶毒一個月左右。種公豬感染后主要表現生殖器官組織變性及性機能減退,睪丸腫大發炎,一般表現雙側,之后出現萎縮,失去種用功能[2]。附睪也連帶發炎,致使精子微環境改變,死精、殘精數量增多。還有部分病例有關節炎癥狀,多發生在后肢關節,局部腫大,關節囊內液體增多,跛行,嚴重者無法走路,下頜、頸部、腹股溝、咽部的淋巴結表現膿腫。
日齡較小的仔豬器官病變輕微,難以分辨出病變特征。母豬和種公豬感染后病變特征最為明顯,重點集中在生殖系統和關節。母豬子宮黏膜表面分布芝麻粒大小的結節,有些豬結節還相互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斑,這些結節偶爾也會出現在輸卵管部位,導致排卵困難。胎盤上布滿出血點,表面有黃色滲出物覆蓋。胎兒以死胎為主,皮下可出現水腫,尤其是臍帶周圍的皮膚,水腫液為紅色。公豬表現睪丸炎,體積是正常的1 倍以上,觸之發熱,表面緊張,后期睪丸開始萎縮,摘除后切面有化膿灶或壞死區域,附睪也腫大,檢查精子合格率降低或接近于零。有些豬的陰莖紅腫,表面有小而硬的結節分布,局部疼痛,無法完成采精或交配行為。關節腫大者前期為滑膜炎病變,后期隨著疾病發展轉為化膿性、纖維素性關節炎。肝臟腫大出血,體內多處淋巴結發生化膿性改變。
預防本病需制定科學的消毒程序,做好豬場生物安全管理,對健康豬群接種疫苗進行防控。
布氏桿菌對環境不良因素抵抗力非常差,獸醫臨床常用的消毒劑和常規消毒方法都能輕易將其殺滅,建議豬場做好環境衛生清潔工作和全場消毒工作來防控本病。母豬舍每天用0.1%的苯扎溴銨溶液帶豬消毒1 次,產床、豬欄、地面、料槽、飲水器等應作為重點進行消殺。所有閑置用具定期在太陽下暴曬處理,加強舍內通風,保持環境干燥,必要時地面長期撒生石灰粉,徹底對環境進行凈化。母豬流產后做好胎兒、胎盤、羊水等清理工作,污染的地面用2%火堿溶液消殺,同舍其他母豬緊急用藥預防,同時對全舍豬進行布氏桿菌感染檢測,淘汰陽性豬。
未曾有本病流行的地區建議豬場采用自繁自養的原則,不從疫區豬場引豬,必須引入時做好帶毒豬檢疫,只有豬群所有豬只全部為陰性結果再允許進場。非安全區的豬場每年要用凝集反應或變態反應試驗定期進行兩次檢疫,及時淘汰檢測結果呈陽性的豬。檢測結果為陰性的豬群統一接種疫苗預防,有本病流行的地區豬場建議每年或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測,做好病原實時監測,確保場內安全。減少本場人員的外出流動,場外人員禁止進入生產區,實在因為工作需要必須進入的,除了做好全身消毒外,還必須穿戴場內專用衣物進入。一線工作人員(如飼養員、獸醫等)發現有流產母豬或睪丸、關節腫大的公豬時第一時間檢查可疑豬,將疫情消滅在萌芽階段。
布氏桿菌檢測呈陰性的健康豬群應進行疫苗接種,目前我國市售疫苗以布氏桿菌S2 型活疫苗為主,為了做到全群預防,建議首免全群進行“一刀切”式的統一免疫,之后每年僅對出生新豬免疫即可。為了保持豬群對本病的抵抗力,每隔1 年全群加強接種免疫1 次,防止抗體滴度隨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在免疫方法上,本疫苗有注射和口服2 種途徑,注射免疫因疫苗可直接進入機體內環境,刺激免疫系統發生免疫反應,在實際效果上要優于口服免疫的方式,但對已經妊娠的母豬不適用,雖然疫苗株毒力已經弱化,但其保留的毒力對胎兒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故對妊娠期母豬建議通過口服的方法進行免疫。
布氏桿菌的靶動物較多,除了豬之外,牛、羊、人等都能感染,屠宰場工人、皮毛加工廠工人、養殖場獸醫、飼養員、清糞員、擠奶工、實驗室檢疫人員、疫苗加工廠員工等都是布氏桿菌病的高危人群,甚至近些年國內部分農業高校在做動物解剖試驗過程中出現聚集性感染事件,足見本病防控的嚴峻。我國西北青海、甘肅、新疆、寧夏、內蒙等牧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一直將本病列為重點監控對象,從未放松過警惕。有本病流行的地區,和動物經常接觸的職業人員務必做好自我防護工作,一旦有可疑癥狀及時就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