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蛟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3300)
牛病毒性腹瀉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原體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病牛感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流涎、流涕,呼吸困難,鼻鏡、舌苔、口腔黏膜等潰爛,腹瀉便血,是一類對病牛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危害較大的急性熱性傳染性疾病,除了感染不同品種牛只外,還可感染豬、羊等大家畜,對我國畜牧業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威脅。
牛病毒性腹瀉病原體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該病毒對低溫有一定的適應性,但不耐熱,在58℃條件80~90s 可殺滅病毒,但在4℃條件下,該病毒可存活數天。牛病毒性腹瀉病毒也不耐酸,當pH 小于4 時能被殺滅,因此可以用過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劑殺滅病毒。
不同品種牛均可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肉牛和奶牛發病率較高,豬、羊等家畜均可感染發病,犢牛由于抗病力較弱容易發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別約為25%和95%。
病牛和隱性帶毒牛均可作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傳染源,病死牛的血液、組織、臟器、骨髓等含有大量病毒,隱性帶毒牛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也含有病毒。帶毒家畜可持續、長期攜帶病毒,治愈病牛在6 個月內也會排毒,因此,感染后的牛只必須做好隔離管理工作[1]。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可通過直接接觸(黏膜接觸、交配、人工授精)、間接接觸(呼吸道、消化道)、胎盤垂直途徑傳播。
全年均可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但由于冬季和早春氣溫較低,養殖場為保障舍內溫度會降低通風,這種較為封閉的環境容易發病,并呈地方流行性。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潛伏期為1~2 周,根據臨床不同的發病癥狀有急性和慢性型兩種。
病牛發病突然,體溫可升至39.5~41℃,病牛血液中白細胞含量明顯降低,同時出現食欲銳減,精神狀態不佳等癥狀,病牛眼部有許多黏性分泌物,鼻鏡干燥,鼻腔內有大量膿性分泌物,部分病牛流鼻涕,咳嗽,淋巴結腫大,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牛鼻鏡萎爛,舌苔和口腔黏膜有潰爛、萎爛,有少量灰白色壞死灶,打開口腔可見大量泡沫狀唾液。病牛腹瀉,病情嚴重的病牛糞便帶血[2]。病牛消瘦,急性型病牛治愈率低,病程最長為1 個月,大多數以死亡告終。
病牛可由急性型治療轉化得來,病牛體溫升高,頸部、耳后等皮膚出現糜爛,皮膚病變呈皮屑狀,鼻鏡也出現明顯糜爛,該部位糜爛速度快于其他部位,眼瞼有膿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有潰瘍,齒齦發紅,和急性癥狀不同,慢性型病牛淋巴結無腫脹癥狀。慢性型癥狀不劇烈,病牛可存活半年甚至一年,母牛妊娠期感染可能會發生流產或犢牛有先天性缺陷。
病變位置主要集中在消化道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現不同程度的糜爛,有多處爛斑或壞死灶,病牛胃部腫脹,胃黏膜充血,腸黏膜多處出現脫落、壞死和變性癥狀,急性型病牛淋巴結多處有出血和壞死灶,口腔、鼻腔、咽喉道黏膜也有爛斑,病情嚴重者有壞死灶。
(1)做好與牛惡性卡他熱的鑒別診斷。牛惡性卡他熱的病原體為惡性卡他熱病毒,和牛病毒性腹瀉的相同點為發病突然,病牛口腔、鼻鏡有明顯的充血和糜爛癥狀,病理解剖發現病牛消化道也有充血和爛斑,部分病牛也會發生腹瀉,但和牛病毒腹瀉不同的是病牛腹瀉發生在病程后期,主要區別在于牛惡性卡他熱病牛有眼炎,角膜渾濁。
(2)做好與牛藍舌病的鑒別診斷。牛藍舌病的病原體藍舌病病毒,和牛病毒性腹瀉的相同點為病牛體溫升高,口腔黏膜充血,鼻留黏性分泌物,病情嚴重者口、鼻腐爛,但和牛病毒腹瀉不同的是病牛不發生腹瀉,牛藍舌病的病理解剖可發現病牛脾臟、腎臟腫脹,有炎癥,多數病牛有蹄葉炎病變。
(3)做好與牛口蹄疫的鑒別診斷。牛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和牛病毒性腹瀉的相同點為病牛體溫升高,病牛口腔出現水皰、潰瘍、流涎,嘴角有泡沫狀液體,鼻腔出現腐爛,病理解剖可見病牛食道和瘤胃黏膜有爛斑,但和牛病毒腹瀉不同的是牛口蹄疫病牛乳頭、蹄冠皮膚也有水皰,心肌切面呈虎皮狀斑紋。
(4)做好與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鑒別診斷。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病原體為I 型牛皰疹病毒,和牛病毒性腹瀉的相同點為病牛發熱,伴有明顯的上呼吸道癥狀,鼻腔黏膜充血,呼吸困難,流涎,鼻流膿性黏液,但和牛病毒腹瀉不同的是患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病牛出現腦脊髓炎或其他神經炎癥。
采集病死牛胃腸黏膜或腸內容物,同時收集待檢測牛的糞便、口腔內容物或糞便等病料,提取病毒DNA 后以該DNA為模板,用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特異性引物通過聚合酶鏈式擴增反應(PCR)進行擴增,將擴增后的PCR 產物進行凝膠電泳檢測,若擴增出特異性的病毒DNA 片段,表明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陽性病例,并根據病牛的臨床癥狀進行隔離和對癥治療。
(1)補液預防病牛嚴重脫水,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0.5L+氯化鈉注射液0.9% 0.25L,每天1 次,連續用藥3d。
(2)抗病毒,肌肉注射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劑量為每千克體重病牛使用2~4mg,每天1 次,連續用藥2~3d;或肌肉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300 萬國際單位,每天1 次,連續用藥2~3d;或肌肉注射恩諾沙星注射液,使用劑量為每千克體重病牛使用2.5mg,每天1~2 次,連續用藥2~3d。若病牛病情嚴重可靜脈注射VC注射液2~4g。
方劑一:茵陳、姜黃各15g,黃連、柿蒂、烏梅、訶子肉各20g,山植炭30g,煎湯,待湯劑恢復至室溫后在早、晚各給病牛灌服一次,每天1 劑,連續用藥3~5d。
方劑二:石榴皮、厚樸各5g,秦皮、生地、大黃、梔子、丹皮各10g,黃芩20g,煎湯,待湯劑恢復至室溫一次性給病牛灌服,每天1 次,連續用藥5~6d。
方劑三:穿心蓮、魚腥草、黃檗、秦皮各10g,白頭翁、黃連、板藍根各15g,黃芪20g,甘草30g,煎湯,待湯劑恢復至室溫后在早、晚各給病牛灌服一次,每天1 劑,連續用藥3~4d。
一般連續服用3d 后病牛口腔、鼻腔黏膜潰爛減輕,體溫也在逐步降低,連續用藥5d 后腹瀉明顯緩解或消失,糞便成型。
牛場要定期做好消毒管理,選用高效、無殘留的消毒劑,由于牛病毒性腹瀉病毒不耐酸,可用0.3%過氧乙酸溶液噴霧消毒。同時及時清理牛舍糞污和垃圾,保障地面干燥,提高飼料和飲水的安全性[3]。
牛場最好堅持自繁自養,若需引種,必須做好引種前的檢查、檢驗和檢疫工作,引種牛只入場前進行為期30d 的隔離觀察,由專人飼喂和管理,日常觀察引種牛的精神、運動、食欲、糞便等是否正常,待隔離期結束后引種牛健康檢查通過后方可合群。
牛病毒性腹瀉疫苗接種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措施,尤其是母牛接種后,犢牛可通過初乳獲得母源抗體,減少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生。如接種病毒性腹瀉/黏膜病滅活疫苗(1 型,NM01株),免疫有效期為半年。
總而言之,由于牛病毒性腹瀉的病原體對高溫和常用消毒劑具有不耐受性,通過規范的消毒和日常管理可有效降低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病率,因此,養殖戶需樹立正確的防范意識,保障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