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翔龍
(江蘇省射陽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24300)
近幾年來,我國養豬業發展迅猛,在國內掀起了一波養豬熱。但豬傳染性疾病仍然是制約豬場規模化養殖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豬圓環病毒即是豬養殖中常見的傳染病之一,被歸為國家二類動物疫病,由于豬圓環病毒具有一定的潛伏期,不易被發現,而養殖者往往缺乏經驗及專業診斷知識,這種情況會造成場內豬群的大規模感染。感染2 型豬圓環病毒臨床癥狀較多,通常會造成豬群大量死亡,且非常容易出現反復感染的情況,給養殖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引發該病的致病原為豬圓環病毒(PCV),經過變異演變,現今有豬圓環病毒1 型(PCV1)、2 型(PCV2)、3 型(PCV3)和4 型(PCV4)4 種。豬圓環病毒為單鏈環狀DNA 病毒,直徑在17~22nm 之間[1],無囊膜。其中1 型不具有致病性,4 型尚未確定是否具有致病性,PCV2 是當前豬圓環病毒病的主要致病源,常見的有PCV2a、PCV2b 和PCV2c 三種基因型,各基因型的致病性尚待研究。該病毒無血凝性,能在健康的細胞中增殖,感染后的細胞會表現出不同的病理變化。豬圓環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比較強,碘酒、氯仿等多種有機消毒制劑均不能將其殺死,其在pH=3 的強酸性環境中依然具有活性,并且對溫度不敏感,在75℃的溫度下仍然可以存活15min,并保持感染性。但豬圓環病毒對氧化劑的敏感性較強,使用過氧乙酸或高錳酸鉀等消毒液可以有效防止該病毒的傳播。
研究表明,豬圓環病毒病多與其他傳染病發生混合感染,其中與豬藍耳病的混合感染比較常見。豬圓環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特性,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有些地區在秋冬季節發病率會比較高。因母原抗體和應激等因素差異,不同日齡的豬感染后發病率與死亡率也有明顯的不同。一般情況下,40~120 日齡的仔豬感染病毒后臨床癥狀比較嚴重,8~12 周齡患病率比較高。豬感染圓環病毒后均會發生皮炎腎炎綜合征,總體發病率較高。伴有其他傳染病繼發和混合感染的死亡率高達80%~100%。通常豬群接觸病毒1 周后即可在其血清中檢測到陽性抗體[2]。
致病性強的PCV2 可通過病豬糞便、鼻液等分泌物排出體外,污染周圍環境致使其他豬只感染。在規模化養殖場中由于養殖密度過大,飼養環境惡劣,使得豬的免疫力降低,加之豬群之間的移動,致使豬群容易發生豬圓環病毒病。懷孕母豬則通過胎盤垂直傳播給仔豬,導致初生成長率極低。患病豬和隱性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其中帶毒種公豬可通過交配將病毒傳給母豬,造成場內疫病大規模流行,是比較危險的潛在傳播途徑,在養殖過程中應提高警惕。PCV1 雖然不致病,但依然會產生血清抗體。
豬圓環病毒病多發于8~18 周齡的育肥豬,癥狀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消瘦、呼吸困難等,還有患豬表現為貧血、黃疸、腹股溝淋巴結癥、腹瀉及明顯的膚色蒼白。出現數日持續40~41℃的低熱,通常爆發為急性型,患豬在幾天中死亡,一些患豬則轉為慢性病,發育緩慢,體質較弱。豬斷奶后多系統衰弱綜合征(PMWS)與2 型豬圓環病毒病的發生有關,多出現于6~8 周齡的哺乳期及保育期的仔豬,感染PMWS 的病豬死亡率可達50%以上,患病仔豬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等呼吸系統障礙性病癥,食欲出現明顯的下降,嚴重者食欲廢絕,并且伴有腹瀉發生,被毛雜亂無光,出現漸進性消瘦,有的患豬體溫升高,對仔豬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耐過后的患豬多表現為發育不良,成為僵豬;2 型豬圓環病毒還可以引起繁殖系統障礙疾病,導致懷孕母豬早產和產死胎,尤其是妊娠后期非常容易出現流產情況;2 型豬圓環病毒引發的皮炎腎病綜合征(PDNS),患豬主要表現為背部、后肢、臀部皮膚等處有大量出血性梗死,有明顯的隆起,并且呈現紅紫色,會留下疤痕和斑塊,病豬體溫升高,行動不穩,有的可見跛行,但該類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對較低。
病死豬剖檢可見全身性淋巴結腫大,間質變寬,淋巴細胞的數量大量減少,單核吞噬細胞轉變為多核細胞。肺部出現塌陷、硬化水腫、斑點及實變等病變特征,肝臟病變明顯,肝細胞的功能嚴重受損,有時還伴有支氣管炎,心臟病變表現為心肌肥大,出現多個變色病灶。若有早產胎兒可見其全身性出血,剖檢見肝臟明顯充血,心臟腫大,且伴有纖維素性或壞死性心肌炎。皮炎腎病綜合征則主要表現為間質性腎炎及壞死性皮炎。通過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癥狀及剖檢病變可初步判斷為豬圓環病毒。
可使用血清學診斷、病原學診斷及變態反應等常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進一步確診豬的傳染性疾病。通常使用血清學檢驗豬圓環病毒,包括間接免疫熒光法(IIF)、ELISA 方法、PCR 法和ISH 法。IIF 法通過兔抗豬圓環病毒和PK-15 細胞內的豬圓環病毒反應,可有效區分1 型和2 型的豬圓環病毒,檢測成功率為97.14%,適用于大規模豬圓環病毒抗體的檢測;ELISA 方法可以有效檢測豬血清中的抗體水平,成功率可達99.58%,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PCR 法則更為簡便,通過引物擴增帶毒分泌物或糞便等,可快速確診豬圓環病毒;ISH 法可用來檢測病毒核酸,但無法區分1 型和2 型病毒,不具備特異性,通常用來分析病理或檢測病料[3]。
斷奶仔豬容易發生豬圓環病毒的感染,需要重點關注3~4周齡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工作,做好相關疾病預防措施。加強仔豬環境管理,盡量在30 日齡前后斷奶分群,將母豬轉舍,原舍飼養仔豬,并對飲食、飲水分配合理控制,防止爭斗發生應激,減少傳染病的水平傳播。根據不同階段豬群的營養需要合理搭配日糧,添加適量維生素和礦物質,嚴禁飼喂變質、發霉的飼糧,保證生豬自身健康,有較強的自身免疫力抵抗疾病。定期開展全面消毒工作,并減少飼養環境中應激因素的出現,關注溫度變化,做好保溫、降溫措施,哺乳仔豬舍內溫度最好維持在26~27℃之間,并且控制好豬舍內的相對濕度。保證圈舍良好的通風,保證豬舍內的空氣質量良好,避免豬舍內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超標,影響豬群健康。嚴格控制豬群合理的飼養密度,可以有效降低病原的積聚。
飼養環境的好壞對豬群健康生長非常重要,較差的飼養環境容易引發生豬出現應激反應,進而誘發豬圓環病毒病及其他多種疫病。因此,在飼養過程養殖人員應重點做好飼養環境工作,保持場內較好的環境衛生水平。每天對豬舍及場內進行清掃、消毒,保證養殖場內干燥、清潔,場內應配好2~3 種不同種類的消毒制劑,定期對全場、進出車輛及來往人員開展消毒工作。科學分欄,盡量保持一胎一欄,不同生長階段的豬群實行全進全出制,有條件的豬場還應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將病原微生物的滋生與傳播幾率降到最低。養殖場內應定期開展病毒檢測工作,及時檢出隱性帶毒豬將其淘汰,對病死豬應進行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避免造成其他健康豬只感染。
專業能力過硬的飼養人員是生豬養殖各類疫病防控工作的核心要素,豬場應重視對專業養殖人員的引進與培訓。養殖場可根據本場實際情況積極引進養殖、疫病防控等多方面的人才,并定期開展培訓專題為場內的工作人員進行充電,通過開辦專場講座,邀請養殖專家為工作人員培訓。通過科學、系統的知識學習,讓飼養人員從科學養殖出發,控制好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做好對易感動物的免疫接種,以及疾病診治等各環節工作,加強對豬圓環病毒病、藍耳病、豬偽狂犬病及豬瘟等較為常見、危害性較大的豬類疫病防控水平。
合理的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降低豬圓環病毒的發生。一般在母豬配種前3 周進行1 次免疫接種,到產前35d 前再進行1 次免疫強化。仔豬一般于2~3 周齡進行1 次免疫接種,然后間隔2 周可再進行二免。對種公豬進行疫苗接種可降低場內豬圓環病毒病的傳播概率,可在公豬配種前1 個月左右進行1 次免疫,過2 周后可再進行1 次免疫強化,最好每半年進行1 次免疫。疫苗接種后應進行豬群抗體水平監測,對抗體水平較低的豬只應進行補免,保證免疫接種效果。在疫苗接種過程中做好消毒工作,每頭豬接種后及時更換針頭,避免出現交叉感染。
目前,研究人員尚未發現治療豬圓環病毒病的特效藥物,豬圓環病毒病多與豬藍耳病、豬瘟及豬偽狂犬等疾病混合發生,給診斷治療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對發生繼發感染等病情嚴重的患豬可直接淘汰。對發病癥狀較輕的患豬應及時隔離治療,可在飼料添加0.2%的清溫豬肽,連喂7d 進行治療。或肌肉注射黃芪多糖、頭孢噻呋鈉等;或者肌肉注射其他抗生素類藥物,1 次/d,連用3d[2];對出現皮炎的患豬使用過氧乙酸淋浴治療,對出現咳嗽、體溫升高等癥狀的患豬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VB12進行對癥治療。對其他健康豬只應做好防治工作,密切監測其健康情況,一旦出現發病情況及時隔離治療,并對同圈豬只進行檢疫,至少隔離2 個月才能繼續混養。
綜上所述,豬圓環病毒的變異性及傳染性都比較強,在養殖中較為常見,潛伏期比較長,不易發現,給診斷與治療造成一定的困難。為降低該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在養殖中做好飼養管理、疾病預防工作非常重要。養殖者應做好圈舍定期消毒工作,保證適宜的溫濕度與良好的通風條件,確保豬的生長環境舒適,從多方面入手,有效防控豬圓環病毒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