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貴
有美國媒體日前報道,中國崟業近年來持續加大對海外港口的投資,截至目前內地和香港的中資背景公司在國外近百個港口的碼頭擁有租賃權或特許經營權,去年全球集裝箱貿易中超過1/4由總部位于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企業直接持股的碼頭轉運。但緊接著,報道開始“聯想”,聲稱隨著中國海軍活動范圍擴大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中企在全球各地航運樞紐獲得更多股權“催生安全擔憂氣“這個不斷擴大的網絡可能會讓中國海軍更容易獲得支持,而不必迅速建立一個復雜的基地系統”。這種“中資港口威脅論”并不陌生,但說中國投資的港口具有“軍事威脅”倒是新的“發明創造”。
西方輿論對于中企投資國外港口的抹黑炒作在中資入股德國漢堡港過程中已經有過一輪,只不過當時主要是鼓噪“不能過度依賴中國”,而且德國聯邦政府和漢堡港運營公司在這個事關國家經濟發展以及港口運營效益的問題上做出了理性選擇。與漢堡港類似的還有之前中遠海運與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合作,當時西方媒體大肆炒作這會“威脅歐洲經濟安全”。但事實證明,中資入股后很快讓該港口扭轉頹勢,不僅帶來真金白銀和就業機會,而且顯著提升希臘港口競爭力。
之前受到西方反華輿論各種炒作的類似案例,主要集中在“債務陷阱”“過度依賴中國”等論調上,而這次把海外中資港口描畫成類似“海外軍事基地網絡”的存在,可以說是西方鼓噪“中資港口威脅”的升級版。就連西方一些官員和軍事分析人士都說,這種擔憂沒有依據,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中國軍撕o甚至其他各類船只要想停靠海外相關港口,在程序上首先需要得到港口所在國政府的許可,光這一點就讓西方媒體上的所謂“中資港口軍事威脅論”站不住腳。
事實上,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基于貿易和航運便利化以及節約交易成本的考慮,如果不擴大海外港口投資,才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符合商業邏輯。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以美元計的進出口總額在2013年首次達到4萬億美元之后,已多年在尾全球第一,其中2021年的進出口規模達到6.05萬億美元。反映在海運進出口量上,漲勢更是驚人,2020年中國海運進出口量34.6億噸,占全球海運貿易量的30%。2021年中國海運進出口總額又同比增長22.4%,沿海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高達41.9億噸。
目前,中國海運船隊控制運力規模已從2015年的全球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中間品提供者和最大的最終產品供給者,中國與國際市場的對接不僅需要雙邊或多邊貿易與投資的持續便利化,更離不開密布全球的交通運輸通道的有序對接和安排。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對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后勁明顯不足,且發達國家原先較為領先的基礎設施也需升級改造。與此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地面臨港口、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巨大缺口。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適時發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以符合國際標準甚至最高標準的投融資規則對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大多數經濟體進行力所能及的投資。
這背后體現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優質產能和成熟管理模式的全球化配置、可復制的商業模式、金融服務的區域和全球化搭建以及區域和國際協調動員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更是中國契合全球范圍內貿易伙伴對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需求,以具有公共產品的機制設計結合市場化運營,致力于探求全球繁榮共生新模式的創舉?!ㄗ髡呤巧虾M鈬Z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
環球時報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