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
人類的現代化始于18世紀中葉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全球只有20多個歐美國家約10億人口實現現代化,不到全球人口1/7。歐美少數國家的現代化,盡管客觀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但同時也帶來困境。
歐美國家現代化導致的人類困境,早在50年前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就己經指出。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一書給出震驚世界的結論:人類生態足跡的影響因子已經大于生態系統的消納能力,若繼續維持當時的資源消耗速度和人口增長率,人類經濟與人口增長只需百年或更短時間就將達到極限。但科技樂觀派專家指責稱,這一預警是杞人憂天。同時還有研究指出,隨著人均GDP進一步提高,環境污染程度會逐年下降。
然而50年過去,地球狀況卻并不樂觀。2021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報告《與自然和諧相處》指出:當前全球正面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三重危機,其中氣候變化危機已經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因此,中國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模式,是深刻認識到西方現代化負面影響,尋找走出人類困境的重要探索,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決定了中國不能再重復走西方那樣依靠大量消耗地球資源、大規模污染生態環境的現代化之路。中國14億人口完成現代化,將比目前實現現代化的歐美國家總人口規模還大,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因此,中國探索人類新的現代化模式,這不僅是中國進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為陷入困境中的人類社會尋找出路,同時為其他國家積累經驗和提供借鑒。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自覺的現代化, 是突破人類困境的現代化。過去的現代化是科技和市場驅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有關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尤其是關于生態文明的現代化特征,是在總結人類現代化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對人類現代化模式的自覺探索。中國生奉文明的思想基礎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原則,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致力于實現生態化和現代化的共融共贏。
盡管當前世界多國也看到人類過去現代化進程造成的可持續性危機,開始推動碳中和進程,但只是任務式的改進行動,還沒有上升到文明形態重塑的高度。盡管西方很多人已經看到西方面臨的深刻危機,但都是個人的呼吁,像中國以國家意志推動的追求生態文明的新型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
中國生態文明現代化有實踐基礎和制度優勢。在人類解決自身困境的行動中,政府要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應對氣候危機,還是消除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都是解決市場失靈的過程。單靠市場行為是不能矯正問題的,而這方面中國政府的戰略規劃性、行動的有力性經過實踐檢驗。中國過去十年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媒報道,2013年到2020年中國空氣質量改善幅度相當于美國《清潔空氣法案》實施以來30多年的改善幅度。中國是全球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這些成績也說明中國在改進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行動是有效的。
人類現代化正處于十字路口,人類文明正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將為人類走出自身困境提供非常寶貴的答案。(作者是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