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梁
從消毒劑可用于抗擊病毒的錯誤信息,到該病毒可通過無線電波和移劫網絡傳播的荒誕說法,謠言一直在阻礙全球團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內外學者將這種流行病暴發導致的虛假信息泛濫稱為“信息疫情”。伴隨謠言傳播機制日益復雜化,“信息疫情”嚴重誤導公眾,因此探討如何在復雜的傳播環境中對抗“信息疫情”始終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治理“信息疫情”首先需要厘清其在特定傳播環境下產生的內在機制。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發展,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健康類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社交媒體內容主要依靠個體用戶自主生產,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導致用戶處于“信息過載”的狀態。一方面,信息過載狀態下,人們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偽,容易被謠言誤導。另一方面,用戶可能會通過轉發、評論的方式對不實信息進行解讀與加工,加速謠言的放大與擴散。
“信息疫情”輻射到社會多個層面,治理需要從個體到社會的共同努力。從個體角度來說,一方面,用戶應通過針對性學習提升個人的健康素養與網絡素養,提升個體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面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用戶可以對信息進行精細化處理,辨認信息真偽,有助于個體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信息過載。另一方面,互聯網提供了人人皆可發聲的平臺,這也為辟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在弱關系網絡中,辟謠信息可以通過異質性的人際網絡,以多級傳播的方式抵達大量社交媒體用戶,在抗擊謠言中起重要作用。個人應提升自己對于謠言的風險感知,善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主動參與網絡辟謠。
僅憑個體的力量難以抵御復雜的網絡謠言,對抗“信息疫情”需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多方協同。首先,相關部門的科普工作是“信息疫情”的“預防針”。基于社會心理學家威廉.麥奎爾提出的預防接種理論,相關部門可以提前讓公眾了解謠言形式,增強對后續謠言的免疫力,這種前置于謠言的辟謠手段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其次,社交媒體平臺需要開發適應當下信息環境的新功能,主動把好謠言阻擊第一關。一方面,基于消息評論、用戶舉報和信息擴散路徑建立更智能的算法模型,降低謠言被推送的可能性,針對特定人群推送科普與辟謠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繭房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平臺也應重視開發辟謠功能,便利公眾在閱讀信息時實現一鍵查驗、一鍵辟謠,補充一定的獎勵機制,提升公&辟謠的效能和動力。
最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可以在對抗“信息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復雜網絡分析的方法來識別謠言,一般包含溯源信息源、分析信息源畫像、分析內容鏈接域名、評估內容框架、比對各平臺的信息內容等多個環節。通過分析,存在科學性風險的信息被精準識別并通過進一步人工核實以確定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提升謠言識別的效率。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定位謠言易感人群,對閱讀過謠言的用戶進行溯源,精準推送辟謠信息。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優化升級現有的辟謠模式,挖掘從內容平臺到用戶的謠言傳播鏈條,和人工辟謠有機結合,建立更有效的精準辟謠機制。
伴隨著技術發展,謠言的傳播形式也不斷升級,這為“信息疫情”治理帶來了新挑戰。治理謠言之路,既需要促進個體與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也需要關注技術與平臺作為信息傳播環節的重要作用。只有個體、社會和平臺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阻擊謠言,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導)
環球時報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