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峰 高 民
(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我國的高職教育在新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在關注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也要關注教師隊伍整體的專業素養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升。伴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擴大以來,產教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但實際上,受限于諸多因素影響,高職院校將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方面,力求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此來吸引更多的生源,促進學校高水平發展。所以,部分高職院校很少關注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背離了雙高計劃要求。新時期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響應雙高計劃要求,同步提升辦學水平與社會服務能力,以此來培養更多優質人才,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增長。
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是雙高計劃落實的首要前提,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其一,可以顯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便于將職業技能更好地融入到教學計劃中,實現課程教學內容和職業教育標準緊密銜接,在社會服務實踐中強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大量實踐經驗表明,社會服務能力較強的高職教師在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中具有突出表現,未來可以更好地勝任崗位工作,滿足用人單位的發展需要。其二,大力推動校企合作。以往的校企合作中,經常存在雙方地位不對等的情況,高職教師如果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能力,可以為后續實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堅實保障,助力企業生產優化改進,對于提升雙方合作成效有著積極作用。其三,助力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結合相關政策文件要求,應增強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充分彰顯辦學特色。在雙高計劃下,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助力區域經濟持續增長。
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動態發展,實現高職教育發展和社會需求有機結合在一起。即便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重視程度逐步提升,但實際上卻未能取得理想效果,不同程度上制約著高職教育事業高水平發展。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方面陷入到了現實困境,具體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高職教育事業改革深化背景下,辦學規模持續擴大,在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職院校由于辦學制度不完善,缺乏對社會服務能力深入認知和理解,致使后期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存在社會服務功能異化情況。高職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是社會服務能力的外在表現,也是衡量高職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越來越多高職院校教師積極參與到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方面,但卻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導致了異化情況的出現。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中,中青年骨干教師是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力量,也是深化社會服務改革的先驅,但多數高職院校教師的日常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加之職稱晉升壓力、生活困擾,在諸多因素影響下不利于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由于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不強,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動力不足,導致在后續社會服務中敷衍了事,服務效果不理想。還有部分教師錯誤地將社會服務看作是私人服務,演變成了教師職業的副業,促使社會服務能力異化,不利于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提升。鑒于此,高職院校應該明確雙高計劃相關要求,制定合理的高職院校發展目標,培養高質量的人才[1]。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手段,強調高職院校與市場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各自優勢資源來編制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人才。雙高計劃對校企合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部分高職院校由于自身實力不足,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合作深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校企合作成效。究其根本,是由于校企合作主體訴求不同,內在沖突因素多樣,可能導致某一主體利益受損,因此雙方地位發生失衡,出現利益沖突,不可避免地挫傷彼此合作積極性。高職院校為了獲得人才培養實踐場地,希望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獲得企業的技術支持,為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同時也希望學生頂崗實習環節獲得支持。但企業面對激烈競爭帶來的挑戰,無法真正參與到教師社會服務中,師資隊伍培養方面起到的積極效應不足,校企合作成果不理想,不利于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由此看來,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培養方面,在校企合作中未能得到足夠重視,降低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
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離不開配套制度體系支持,與教師所處環境聯系較為密切,部分高職院校即便認識到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卻由于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頂層規劃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極大地影響到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熱情。從外部環境來看,由于政府宏觀調控手段不合理,政策不完善,極大地影響到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效果。部分高職院校并未建立相對完善的校企合作體系和教師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平臺建設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另外,在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培養中缺少專業指導和監督,激勵措施不合理,導致師資隊伍整體力量不足,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理想。
為了迎合新時期高職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要求,高職院校應重點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促進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結合雙高計劃要求,新時期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應得到進一步提升,持續探索和實踐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路徑和模式,以便于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服務。具體實踐路徑有以下幾點。
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應構建政策導向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助力高職教育發展,響應雙高計劃要求來拓寬社會服務渠道,制定合理的社會服務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師社會服務保障政策,加強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交流,營造有助于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環境。編制合理的社會服務專項計劃,適當地提升資金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積極參與到區域社會服務中,有助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優化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方法,適當地增加教師社會服務工作占比,在完善配套法規和制度下,推動校企合作深度,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積極參與到企業一線實踐工作中。
完善教師社會服務管理激勵機制,強化高職院校宏觀把控,將其納入到學校頂層規劃中。通過設立專門的社會服務部門,實現管理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明確相關領導干部的職責所在,落實職責到各個崗位,在領導干部支持下編制合理的工作方案,為后續教師社會服務提供指導和支持。建立激勵機制,完善相關工作指導文件,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充分整合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資源,推動學校、企業、政府深度合作,助力產業轉型,重點強化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2]。
其一,增強教師的自我提升和發展意識。高職院校的教師自我發展意識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效果,面對高職院校改革相關要求,鼓勵教師加深雙高計劃認知,明確新時期的改革發展任務,圍繞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目標,推動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培養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和信念。對于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師,應積極迎接挑戰,把握參與企業實踐的機會,激勵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同時,豐富實踐經驗,為后續教師個體發展奠定基礎。
其二,加強社會服務研究深化。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名師的積極優勢,帶動專業教師成長深刻的把握社會服務內涵,服務區域經濟增長。堅持貫徹校企合作,在把握社會服務特征前提下,堅持實踐教學能力本位來強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也可以選擇合作項目和課題研究等方法,提升高職院校整體形象,助力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其三,加強社會反思。通過建立合作共同體的方式,在交流、溝通、反思和研討過程中,令教師尋找到突破口,自主提升和完善,促使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穩步提升?;诖朔N方式,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可以得到有效培養,全身心參與到社會服務中。
其一,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在整合校企資源基礎上,發揮職教集團、產教聯盟的優勢,建立綜合性的教師社會服務平臺,在產學研整合一體下,針對性強化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所以,高職院校應該整合優質資源來構建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平臺,吸收和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打造一支社會服務能力較強的技術隊伍。同時,鼓勵高職院校教師積極投身于技術研發層面,圍繞重大校合作項目研究攻關,形成技術合力。在產教深度融合下,推動科研成果在實處轉化應用,不僅可以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同步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高職院校尋求高資質企業合作過程中,可以積極尋求與國際化企業建立長久合作關系,在拓寬社會服務路徑同時,助力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其二,建立繼續教育平臺,豐富社會服務內容。高職院校應該充分調查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合作企業所屬行業發展情況,尋找到最佳的校企合作點,發揮學校內部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實驗中心和就業創業中心優勢,為區域經濟增長與行業發展輸送優質人才,夯實人才保障。積極引入信息化技術,在學校官網平臺發布校企合作項目內容,開設公開講座、在線申請和社會貢獻等模塊,實現各項信息透明化,可以提供給校內外教育人員繼續教育服務。需要注意的是,高職院校應該積極充分調查和摸索市場發展趨勢,擴大成人自考和企業員工培訓教育規模,以此來發揮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為區域經濟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其一,建立多方協同的團隊合作模式。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升,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業務能力和管理經驗,還要較強的專業素養、合作素養,可以將前沿的教育理念積極踐行到實處。結合雙高計劃,建立雙崗互通的創新教學隊伍,整合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企業骨干和政府管理人員,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形成師資共享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深化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其二,團隊結構優化,提升隊伍整體合理。明確行業人才培養重點,積極推動團隊結構優化改進,多方主體協商合作,編制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加強骨干教師的引進與培養力度,師資隊伍學歷與支撐結構合理化,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服務水平。拓寬教師的視野和見聞,增強教師隊伍整體執行力,將前沿的技術手段全方位應用到日常教學與社會服務中,增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同時,進一步擴大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高職教育事業發展應該重點關注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積極整合優質資源來加深校企合作程度,完善配套的服務機制和管理體系,在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賦予高職院校持久發展動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