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原,高俊杰
(1.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 衛生經濟管理學院;2.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 醫學院,江蘇 泰州225300)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的核心支撐之一就是區域科技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區域協調發展”“創新驅動發展”,體現出在新時代經濟建設中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性作用[1]。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經濟水平提升的內在動力,準確地評估科技創新能力有助于政府針對具體情況精準施策[2]。
本文基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協同創新理論來綜合評價分析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并構建一個全面科學的指標體系,評價泰州市區域協同創新能力。
國外20世紀末就開始著手研究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后續相關研究逐漸增多且更為深入。科技創新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國家、區域、城市、企業等不同主體以及相關的環境支撐、外部資源、政策支持等各種要素,立足于某個區域展開深入的科技創新能力研究,有利于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能力,合理配置相關資源。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簡稱NSF)、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簡稱UNDP)、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等機構均從不同的角度設置指標以評價區域科技創新能力[2]。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現有研究大多著重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而忽略了各個子系統之間的聯系,采用的方法多為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3-4]、熵值法[5]等,但這些方法各有適用范圍。近年來,部分學者開始嘗試整合多種方法綜合評價,以避免單用某種方法而造成的局限性。本文著重考察泰州市區域科技創新相關多種能力之間的協同配合程度,創新性地聯合使用熵值法和耦合度模型來綜合評價泰州市區域創新協同度。
本文根據孟慶松等[6]、吳玉鳴等[7]以及張卓等[8]關于協同度的算法,擬構建如下耦合協同度模型。
(3)熵值化計算權重。如評價一城市P年的發展情況,假設評價指標體系共計Q個指標,構成矩陣X={xij}p*q,其中i={1,2,…p},j={1,2,…q},xij≥0,那么xij表示該城市在第i年其第j項指標的數值。
(4)耦合度模型計算區域創新系統協同度。不同的子系統數對應的具體公式為:
耦合度C=2*[U1U2/(U1+U2)]1/2(n=2),C=3*[U1U2U3/(U1+U2+U3)]1/3(n=3),C=4*[U1U2U3U4/(U1+U2+U3+U4)]1/4(n=4)。
協同創新指在政府指導和機制設定下,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各自發揮優勢,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協作創新,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技術轉化。本文擬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分為知識獲取能力、知識創造能力、環境支撐能力以及創新資源配置能力4個維度(即4個子系統)。綜合比較多位學者的指標選取情況,同時考慮泰州市的具體情況以及數據可獲得性等因素,最終選取二級指標。
知識的獲取主要依托知識轉移、共享及引進,科學提升這幾項能力才能提升知識獲取能力。知識可以分為隱性和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主要附著于科研院所、企業以及科技工作人員,而顯性知識多有實物作為載體。根據專家研究結果,人力資本在知識獲取中影響更大。本文擬選取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企業數、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辦科技機構數以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人數等二級指標來測度區域知識獲取能力。
知識創造的直接輸出就是知識產出,然后通過技術轉化實現創新績效提升,這是一個將隱性的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的過程。知識創造能力是由多種要素綜合作用而成,能力越強,知識產出越多。本文擬選取專利授權量、國家級省級項目獎勵數、技術市場登記合同交易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以及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差值比重等二級指標來測度區域知識創造能力。
創新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社會就業水平的高低、勞動力收入水平高低、政府對于創新的鼓勵程度乃至區域之外投資主體對于該區域的投資意向高低等都決定了一個區域的創新環境支撐水平。本文擬選取全年新批協議注冊外資、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年末全市就業人數以及互聯網用戶數來測度區域創新環境支撐能力。
科研院所和企業都是一個區域的創新主體,同時,政府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導向帶動其他主體的創新投入,因此有必要大力促進政產學研深度合作。本文擬選取國家級省級項目獎勵撥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中政府資金比例以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中企業資金比例來測度區域創新資源協同配置能力。
所有評價指標體系匯總見表1。
本文擬探討2015年以來泰州市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情況,指標數據均取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泰州市統計局官網公布數據、《泰州年鑒》以及《泰州統計年鑒》。
根據前文分析,利用熵值法計算出各二級指標權重(見表2)。
表1 區域創新協同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2 泰州市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系數
根據模糊總和評價法定義,所有二級指標的最終評價得分為歸一化數值與權重的乘積再乘以100。各子系統(即一級指標)評分即為系統內二級指標之和,具體數據見表3。
通過圖1可看到6年來泰州綜合得分穩步上升,科技創新成績顯著。區域環境創新支撐能力進步非常明顯,這表明泰州市整體創新環境較好;區域知識創造能力增長趨勢緩慢,說明泰州市政府和科技局在科技轉化方面的努力有效果,但還需要繼續努力;區域知識獲取能力、區域創新資源協同配置能力進步不顯著,甚至出現小幅回落,應予重視。
圖1 泰州市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各子系統得分
本文研究共設有4個子系統,代入公式計算出2015-2020年泰州市區域協同創新子系統耦合協調度,從2015年的0.159(嚴重失調)到2017年的0.653(初級協調),隨后2018年又下降到0.397(輕度失調),但2019年開始又從0.755(中級協調)逐漸上升到2020年0.840(良好協調),可以看到泰州市的協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見表4。
表3 泰州市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各子系統得分 (分)
表4 泰州市區域協同創新各子系統耦合度評價結果
泰州市政府為區域創新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泰州市區域知識創造能力增長雖然緩慢,但具有創新潛力。泰州市需提升知識獲取能力,并加強各項創新資源的協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