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
(江西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江西九江 332000)
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中,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實施意義重大。為避免實際勘查期間對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應在水工環地質勘查全過程中滲透落實環保理念,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及法律法規,同時做好相應的廢棄物處理工作,實現水工環地質勘查與生態環保協調發展[1]。
所謂水工環地質勘查,即采取相關技術方法,檢測分析有關區域的地質指標,然后把勘查獲得的結構及數據用于各領域中,如水文分析、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等[2]。一般情況下,水工地質勘查涵蓋3大部分,具體分析如下:
1.1.1 水文地質勘查
對區域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調查并研究,以了解地下水、地表水的狀態、運動規律以及實際分布狀況等,為地方水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憑據。
1.1.2 工程地質勘查
基于工程項目實際建設需求,對勘查現場地質結構及構造等進行調查,認真分析,勘查內容包含水文地質條件、地貌特征等,進而確保工程結構穩定性,同時為工程結構體的防護提供依據。
1.1.3 環境地質勘查
環境地質勘查的目的就是對有關區域生態環境具體情況實行檢查、分析和預測,并評價環境惡化程度,為環保提供重要的依據。根據調查結果分析環境影響因素,明確重點保護區域的環境變化情況,以便能夠及時發現生態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以制訂合理、有效的環保措施。
在新時期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了構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充分滿足環境保護的需要,我們必須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在不對社會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下,科學配置自然資源。因此,水利環境地質勘查開始調整思路。目前,水工環境地質勘查的主要目的是協調城市環境,避免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合理評價項目建設風險。
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比較特殊,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內容,在實際勘查中,容易受到周圍環境與植被的干擾與影響,而遭到嚴重破壞,且會對地方土地資源與水資源造成污染,從而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3]。另外,地質勘查工作量較大,如果沒有合理利用機械設備、方法以及相關技術,會加大自然災害發生率,如泥石流、滑坡等。顯而易見,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實施,給當地環境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
2.2.1 對區域的文物古跡造成破壞
深入挖掘地質屬于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范疇,如果最初沒有落實具體的探測工作,或使用的探測方法不合理,會對地下留存的文物古跡造成損壞[4]。由于文物是歷史遺留的重要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科學考察價值與文化價值,一旦受損,必然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2.2.2 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脅
在地質勘查過程中,會占用大面積的土地,因此,有關工作人員有必要對范圍內相關的地質環境條件展開全面的勘測,必要時,當地居民需要搬到其他地方,這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稍有不慎,就會導致一系列矛盾糾紛。若當地的居民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遷移出去,則在地質勘探過程中,當地的地下水源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壞,進而引發嚴重疾病,對其健康十分不利。
近年來,科技水平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視域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在水工環境地質勘查領域,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大部分科研成果不能有效應用于實踐。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足,使得水工地質勘查效果難以滿足理想要求。
大多工作人員專業水平較低,過于依賴技術儀器,不能準確判斷存在的問題,更不能提前預防或規避問題的發生,導致地質勘查沒有細化,甚至遺漏環境保護的某一個環節,從而影響整體效率。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往往會漏掉某個環節,未經過嚴格審查就草率完成工作。有些工作人員甚至不能掌握測量技術,敷衍了事。由于在水工環施工中,并未建立專業、統一的科學化隊伍,一般為固定人員,并且這些人員技術傳統落后,無法順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缺少創新,加之施工隊伍未建立完善的內部體系,沒有督促員工學習,也沒有招聘新的技術人員,任務分配不夠科學。單方面允許員工進行一般性的水文環境調查,但沒有規劃具體的要點,致使隊伍人員缺乏凝聚力和個人智慧。
對于環境保護的理念,地勘部門人員缺乏深化意識,淺層認為地勘環境保護是對地質環境的探索和監督。基本上是派出一些人員,通過專業的技術對地質環境進行定期檢測,解決其中發現的問題。這種方式比較落后,不能事先掌握地質可能會存在的一些列問題,缺少實踐經,停留于技術層面,對于新型復雜問題無法做出應對。所以環保僅流于口頭和形式,并未真正形成正確可行的應對策略。此外,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檢測、實驗、改良和資源利用,以推進水環境的自動化運行,實現地質、水循環的有效保護。但在平時工作當中,大多數工作人員僅僅實行簡單檢測,只進行情況登記,并未深入挖掘各方面,對周圍環境沒有具體的實際調查,致使工作效率較低。由于過分追趕工作進度,太多注重工作成效,往往疏忽了水工環客觀發展規律,影響正常生態發展。尤其是水工環牽涉諸多問題,其中有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等多個維度,相關人員只了解水工環是一項工作任務。在解決問題時,他們往往會把大事變成小事,只一味地關注自身利益。
現階段,我國大多水環境地質勘查實施期間均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和廢棄,以及使用各種機械設備引發的噪聲污染。因此,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勘查中廢物和潛在影響因素的處理,在實際勘查工作中,秉持節約用水原則,盡可能降低廢水和廢氣的排放量。在對排放出的廢水處理期間,禁止將其直接排出,應進行適當處理后,再將其排放,防止污染干凈水資源。此時,為了減少土地資源的占用,廢棄物不能亂堆亂放,同時采取科學方法,對廢氣進行處理,減少諸如粉塵等有害物質,避免對地方空氣造成污染。除此以外,布設相應的綠色隔離帶,以降低噪音等污染。隔離帶能夠將作業區與居民區分隔開,防止噪聲進一步擴散。通過綠化帶的有害物質能夠得到凈化,減少對人們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5]。
大范圍的水環境地質勘查工作難免會給周邊自然環境帶來不利影響,而要想控制規避該影響,需人力、物力的支持,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有效落實個人責任,制訂明確的補償措施。地質勘查完成后,有關部門及責任人需及時協助地方開展環境保護恢復工作,確保本地區的人類、自然、社會協調發展,進一步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可持續、和諧推進。
傳統地質勘查技術已難以滿足當今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需求,是勘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關鍵因素。設備的不合理使用和繁雜的勘查流程,都會影響生態環境[6]。例如,一些勘查工作重復鉆孔會破壞巖石結構和植被,并且產生的揚塵會對空氣、水文環境造成影響,甚至出現水土流失、水污染等影響惡劣的環境問題。因此,要不斷優化革新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積極引入先進的新勘查儀器設備,盡可能不使用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性較大的勘查方法[7]。
在現代化水工環地質勘查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采用3S技術。3S技術即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全稱,利用遠程遙感勘查、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數據對有關地區的地貌、水文與地質環境進行分析,并獲得直觀性平面和三位模擬圖,這樣,工作人員可以對勘查現場環境進行全方位的細致分析。詳見圖1,在使用3S技術進行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時,一般會采取遠程遙感、模擬分析,或應用大數據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且簡化勘查流程,降低工作量,操作難度,提高勘查效率[8]。將水文地質勘查與GIS 技術結合,可以對大范圍水系和水文特征進行模擬分析,以獲得能夠體現地方水環境特征及發展態勢的準確的數據信息,詳見圖2。
在進行地質結構勘查時,可利用比較先進的雷達技術、超聲波技術以及激發極電技術。在不破壞當地巖石、土壤和植被的基礎上,對地質結構進行分析模擬。以超聲波檢測技術為例,通過聲波儀器發出的彈性波在巖層中的特定傳播實現對巖石結構狀態的模擬,從而分析巖層實際構造特點及巖層的物理性質。這種方式優勢明顯,能夠有效識別出巖層中的不足,為工程建設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在現代化工程地質勘查中,固定換能器反射法被廣泛使用。這種方法往往依靠安裝在地面上的發射和接收換能器,根據超聲波在巖石結構中的傳播特性實現對地質承載力、穩定性和缺陷的分析,以便在后期工程建設中進行選址和地質加固。
在我國推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中,相關部門需引入水工環地質勘查法律法規,通過法律來約束勘查期間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并在勘查項目立項時,進行全面的評價和審核,從根源上規范組織單位和行為,始終以環保工作為勘查工作的必要條件[9]。
要想加大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力度,可通過建立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并切實落實到地質勘查工作中,對環境破壞加以科學控制。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正式實施前,首先要對整個勘查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勘查工作的開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進行評估,其中內容包含勘查項目實施、勘查地質選擇等。根據最終評估結果制訂行之有效的地質勘查策略,促進勘查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將對環境的破壞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圍之內,嚴格遵循有關規定要求,擬定相關評估報告,并及時匯報給當地的有關部門。另外,勘查工作要在評估機制下開展,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有序推進,還能減少環境破壞。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日漸推進,人口數量呈大幅度增長趨勢,為城市工業建筑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為了使工業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當地相關企業往往忽視了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致使地質遭到嚴重破壞,影響水工環利用環境,阻礙水利設施的修建,不能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加之地質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環境運轉力度下降,大氣循環和水循環得不到有效利用,影響社會的整體發展。所以,針對以上問題,有必要采取合理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