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強
(浙江溫州甬臺溫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浙江溫州 325000)
隨著高速公路不斷地增加,隧道交通事故也越來越嚴重,人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損失受到極大威脅[1],由于隧道是一個半封閉狀態,隧道內一旦發生事故,其嚴重程度和波及范圍都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據國內學者統計和研究發現,隧道的交通事故遠遠高于在道路上的事故比例,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所占的比例較大,且事故后若處理不當會發生連環碰撞事故和二次碰撞事故。
隧道內的交通事故發生有很多因素,因此研究隧道內發生交通事故分布特性尤為重要[2],研究人、車、路、及隧道環境對事故的影響,以及交通事故的發生時間、位置分布、氣候及車型等因素。通過對此的分析研究來確定發生事故的規律,找出發生事故的因素,以此來研究事故特性與路段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這些特性來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來降低和減少事故的發生,保障人身安全和降低財產損失。
本文通過調研某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統計資料以及交通安全相關政策,利用采集到的該高速公路隧道路段的交通事故詳細數據,分析誘發交通事故的因素及事故特性與路段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有針對性的道路交通事故預防與治理建議,降低隧道內發生事故的概率,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損失。
事故時間分布特性是指隧道交通事故隨時間而變化的統計特征[3]。隧道內的交通事故與交通特征和交通環境有密切的關聯[4-5]。交通特征,如交通流量大小、速度特性等在一年當中的月份、一周內的天數及一天內的小時分布都有一定的規律。交通事故的環境,比如不同季節、不同的天氣情況都與時間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規律。因此,分析其交通事故分布隨時間變化的特性可以揭示其事故發生的發展趨勢,為研究隧道交通事故形成的原因提供有效依據[6-7]。
1.1.1 事故總數年分布
對于交通事故預防措施的評價是否真正有效判斷的標準就是通過采取預防措施后的年份交通事故數與上年的交通事故數對比是否有明顯的下降。因此,研究事故總數年分布有助于評價交通安全預防設施是否有效,是事故數增多了還是減少了,對于采取的預防措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也能看出道路的運管力度,圖1為該隧道近4年的交通事故總數年分布。
由上圖可知,事故總數在逐年地下降,說明采取的預防事故措施很有效,但2019年該隧道發生事故數依然較多,事故總數為756起,說明對于此隧道事故的預防依然有缺陷,需要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1.1.2 事故總數月分布
交通事故月分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不同氣候條件、各月份的交通情況等。研究該隧道交通事故月分布主要在于對由于不同月份的不同情況制訂相對應的預防措施,便于進行對隧道的管控,減少隧道內事故發生。圖2為該隧道交通事故月分布。
由圖2可以看出,發生事故次數最多的是2月、7月、8月,其他月份相對較少。
1.1.3 事故數小時分布
由于人們生活規律的影響,道路的交通量在一天24h中各不相同,因此存在高峰小時交通量。隧道交通事故的分布也隨不同時段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有很明顯的差別。通過對該隧道交通事故的小時分布情況,依據不同小時實施不同的交通管控,定會大大降低事故的發生。通過統計該隧道近4年的交通事故數據發現,在隧道內發生事故的時間段一般都在5:00~22:00時段,圖3為時間分布。
由圖可以看出,該隧道交通事故小時分布明顯存在高峰時段,即9:00~10:00、15:00~17:00,這2個時間段發生事故量遠遠高于其他時段,其主要原因有:9:00~10:00期間發生交通事故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超速行駛。在該隧道南北兩向的交通流中,幾乎全是小型車,小型車運行速度較快,發生事故的概率大;15:00~17:00期間發生事故多的原因是由于在這個時間段內道路的交通量明顯增大,隧道內交通量增大導致事故發生概率升高。
交通事故類型分布有很多種,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在道路上發生事故的類型與道路環境、車輛特性以及駕駛人有很大關系。了解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類型可以通過研究來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來防止此類型的事故的發生,改善道路交通狀況。
在高速公路隧道內發生事故的類型絕大多數為追尾事故,由于隧道內環境的特殊性使得事故類型種類少。圖4為該隧道總事故類型的分布。
由圖4可以看出,2016—2019年該隧道總事故類型為追尾、刮擦、起火、撞護欄、撞隧道壁、裝障礙物、翻車和其他的事故類型。其中,最主要的事故類型為追尾事故,近4年事故總數為5807起,而追尾事故就占了5747起,隧道內發生主要事故類型為追尾事故。
1.3.1 雙向的事故數量規律
該隧道為南北兩個方向,雖然為兩個方向,但是兩個方向的發生事故數量差距極大,南向發生事故數量占事故總數的70%,而北向僅占30%。南向發生事故數是北向的兩倍還多,由此可以看出南向隧道對于事故預防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導致其發生事故數多的原因有:由于該方向交通流量大,小客車占比例較大,在隧道內由于限速原因,駕駛人超速行駛以及在隧道內變道行駛導致發生交通事故;該方向在進入隧道之前的交通標志標線還有一定的缺陷,使駕駛人在進入隧道前心理準備不充分。
1.3.2 洞口發生事故數
當駕駛人從隧道外向隧道內行駛時,由于隧道的“黑洞效應”與“白洞效應”,駕駛人由于光線明暗程度變化太大導致駕駛人的視覺受到沖擊,一是看不清眼前實物,看不清周圍環境最終導致發生車禍。圖5為該隧道洞口發生數占所有隧道的比例。
如圖5所示,隧道洞口發生數量占事故總數的16%,所占比例較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當駕駛人從隧道外向隧道內行駛時,由于隧道的“黑洞效應”與“白洞效應”,駕駛人由于光線明暗程度變化太大導致駕駛人的視覺受到沖擊,一是看不清眼前實物,看不清周圍環境最終導致發生車禍。
1.3.3 每個方向隨里程的事故數量規律
該隧道分為南北兩段,南向進入隧道洞口里程約為K1768+630,洞口出口里程約為K1770+370,該隧道長度所占里程從K1768+630到K1770+370。北向進入隧道洞口里程約為K1770+360,洞口出口里程約為K1768+630,根據該隧道近4年事故統計,發生在K1769的事故數約占97%,而發生在K1768+630到K1769和K1770到K1770+370僅僅占3%左右,說明事故主要發生在隧道中部地段。表1為該隧道發生事故數隨里程增加而變化的統計結果。

表1 發生事故數隨里程增加的統計結果
由表1可知,該隧道兩個方向的里程中發生的事故數。兩個方向發生的事故數差距極大,但都集中在K1769的路段中,其他里程數發生事故數很少。
對于隧道事故數量與交通流關聯性分析主要包括流速、交通組成以及交通量的影響。
1.4.1 隧道事故數量與流速關聯性
交通流的車速是影響隧道交通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6],并且隨著交通流的平均速度增加,隧道交通事故的數量以及傷亡人數都有大幅增加。該隧道進隧道之前限速為80km/h,速度越高發生事故率越大。此限速可以很好地限制由于車速引起大量隧道交通事故。
1.4.2 隧道事故數量與交通組成關聯性
據統計,經過該隧道交通組成主要為小客車,小型貨車。因此,需要車速較快,進入隧道后車速較快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在隧道內由于環境因素與心理作用會讓小客車駕駛人超速行駛或者變道超速,導致隧道事故數增加[7],因此限制車速和禁止變道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1.4.3 隧道交通事故與交通量的關聯性
交通量是影響道路交通事故的主導因素。交通量的大小直接影響駕駛人的心理狀況和緊張程度,從而影響隧道交通事故率的高低。
交通事故是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中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一個隧道內的絕對安全是不存在的[8],只能說是概率小而不能永遠地杜絕[9],只能是盡最大可能地降低交通事故的概率[10-12]。因此對一個隧道進行系統性的分析與評價,通過制訂和實施有效的交通預防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數量,降低隧道交通事故的嚴重程度是可以實現的。為了提高某高速公路隧道運營階段的行車安全,有效地減少隧道的事故發生,由數據統計分析得出的交通事故的事故特性,提出以下4點相對應的預防措施。
(1)高峰期限流與增加進入隧道內的建議車速標志。
(2)隧道內增加一定的燈光數量以及改善通風效果。
(3)在隧道進出口設置遮光棚或者減光柵。
(4)在隧道路段范圍加強變道抓拍措施。
如何預防和減少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是一項重要且負責的任務,值得每個公民重視。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過近4年的交通事故統計表以及對某隧道的實際調研視頻,通過這些資料統計分析得出某隧道發生事故的規律。時間空間上發生的規律、事故類型的發生規律、南北雙向的事故數量規律,每個方向隨里程的事故數量規律,事故數量與隧道入口距離的分布關系。通過事故統計表的內容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用圖表的形式能夠清楚地表現出事故發生的規律,針對分析結果提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旨在改善該市隧道路段交通安全現狀,為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提供更加充足的保障,為該市道路交通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