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秋英 胡敏
腦卒中是目前臨床上致殘率、病死率及復發(fā)率均較高的疾病,且現(xiàn)階段人們生活習慣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其發(fā)病率明顯處于上升趨勢[1]。Mancuso等[2]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中大約有30%肢體呈現(xiàn)痙攣步態(tài),大約有50%~80%伴有不同程度的勞動力喪失,繼而激發(fā)肌萎縮、足下垂、關節(jié)痙攣等多種障礙,對腦卒中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相關研究顯示[3],偏癱為腦卒中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腦內動脈狹窄、破裂或閉塞而導致的急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是導致腦卒中的最終原因,亦是偏癱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康復訓練護理為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該方法對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顯著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肌肉痙攣[4],但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效果并不理想[5]。此外,腦卒中患者已伴隨明顯的抑郁情緒和心理負擔,故需要新療法讓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疾病和生活,而心理暗示療法是從心理認知到心理應對做出一定的行動,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正性暗示的影響來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的康復。朱童等[6]研究表明,腦卒中偏癱患者在綜合性功能訓練基礎上給予自我意念法能進一步改善其肢體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因此,本研究探討主觀意念療法聯(lián)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選擇2018年6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13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7]: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診斷標準,且符合以下條件者:①均進行CT或MRI證實為腦卒中,且表現(xiàn)為偏癱者;②無聽力障礙或認知障礙;③無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④年齡30~78歲;⑤無小腦疾病;⑥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條件:①合并心、肺、肝等重要臟器疾病或惡性腫瘤;②妊娠期圍產期患者;③有癲癇病史者;④外科腦出血手術者;⑤既往存在腦部器質性損傷者。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71例和對照組65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見表1,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評估生命體征、意識等方面狀況,再進行常規(guī)物理治療、按摩等,每周1次,每次40 min,1周6次,連續(xù)4周。
1.2.1 對照組 患者予以常規(guī)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臥位訓練:①患者取仰臥位,雙腳置于懸掛環(huán),下肢與床面呈30°,并告知患者臀部要盡量抬起,保持下肢與軀干平直,避免晃動,堅持10 s;②患者取側臥位,雙腳放入懸掛環(huán),下肢與床面保持30°,以上步驟同①,然后雙側進行,兩側將對側下肢放入懸掛環(huán),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固定軀干;③患者取俯臥位,以上步驟同①,每周周一、三、五進行3次訓練,每次時間控制在30 min。
(2)非穩(wěn)定性支撐條件下訓練:于Bobath球上訓練,醫(yī)護人員需在旁采取保護措施,讓患者雙側軀干盡量彎曲,保持平穩(wěn)狀態(tài);雙手交叉,讓患者上肢盡量上舉過頭,保持坐位穩(wěn)定,避免晃動;雙手交叉,嘗試旋轉軀干,讓上肢保持在左右兩側。每周周二、四進行2次訓練,每次時間控制在30 min,以上共訓練8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主觀意念療法,具體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期間告知疾病已好轉并處于康復恢復期,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指導患者全身心放松進行訓練,播放輕音樂,緩解患者緊張情緒,進行身體和思維的舒展;②定期組織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宣傳,在患者主觀意識里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保持身心愉悅;③出院后每周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暗示患者用藥注意事項,針對性的飲食及功能訓練,保持樂觀積極心態(tài)等;④患者出院后1個月進行1次訪視,了解患者具體情況。
(1)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價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為100分,完全依賴:<30分;嚴重依賴:31~60分;中度依賴:61~90分;輕度依賴:>90分;獨立:100分。
(2)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3)運動功能: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價兩組患者運動功能,總分100分,肢體功能正常:100分;患肢輕度運動障礙:95~99分;患肢中度運動障礙:85~94分;患肢明顯功能障礙:51~84分;患肢嚴重運動障礙:≤50分。
(4)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價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通過上肢、下肢、共濟失調及語言等方面進行評估,總分4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8]。
(5)臨床療效:參照文獻進行評估[9],優(yōu):干預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大部分恢復正常;良:干預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有所好轉;差:干預后臨床癥狀、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均無變化。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方差齊時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NIHSS、FMA及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MBI、FMA評分均較對照組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NIHSS、FMA及MBI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腦卒中具有起病急、預后差等特點,且大多患者會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偏癱[10]。有研究顯示[11],在我國腦卒中每年患病人數(shù)高達200萬,病死率每年約80萬左右,在存活下來的患者中75%伴有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喪失。因此臨床上改善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12]。
大量研究表明[13-15],康復護理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中進行康復訓練,可起到積極改善神經系統(tǒng)重組作用,還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此外,有研究證明,早期的康復護理能讓患者縮短治療周期,使患者盡早出院,臨床治療效果較為突出。但常規(guī)康復護理并不具備相應個性化、靈活性,同時也不能很好的針對心理抑郁的腦卒中患者,導致臨床康復效果不理想[16],因此,在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主觀意念法,可更有效改善其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等[17]。
一般情況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因自身肢體和運動功能障礙,從而誘發(fā)患者出現(xiàn)大量不良情緒,如情緒低落、焦慮及抑郁等,導致大多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進一步加深了疾病的發(fā)展,由此不利于疾病的康復[18]。主觀意念療法是通過讓患者有意識接收他人或外界環(huán)境的信息,使患者自身心理認知發(fā)生變化,從而消除對疾病恐懼心理,加強患者對疾病認識的同時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國外研究證明[19],主觀意識里正性心理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醫(yī)護人員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暗示患者疾病通過治療與護理在往好的方面發(fā)展,使患者自然接受這些積極的日常指令和行為觀點,從而起到消除患者心理上的負擔[20]。而在患者出院后予以每周電話隨訪,如正能量傳播、按時用藥及樂觀心態(tài)等,可促進患者樂觀積極對待自身疾病和生活,促進疾病的康復[2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干預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干預后FMA、M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主觀意念療法聯(lián)合康復護理進一步說明了:①相比單一的康復護理,主觀意念療法聯(lián)合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效果更為顯著;②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同時還可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③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為患者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減輕家庭負擔;④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治療中,應用主觀意念療法聯(lián)合康復護理不僅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神經功能,促進患者疾病康復情況,有一定臨床借鑒意義。本研究存在局限性,該主觀意念為心理激勵暗示療法,首先需要經驗豐富的心理醫(yī)師,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進行一對一干預康復,干預周期長。但是該療法通過正性意念刺激,無副作用,同時經濟壓力負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