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尚 清,梅雪蕊
(河南省兒童醫院 a.兒童康復科; b.康復中心,鄭州 450000)
孤獨癥以語言溝通、社會交往障礙等為主要表現,屬于兒童群體的精神障礙性疾病。本病頻發于嬰幼兒時期,且以男性孩童居多。孤獨癥的發病率在近幾年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1],相關數據[2]證實,40%的孤獨癥患兒會喪失自理能力,終身需要依靠他人照顧,這使得家庭、社會負擔進一步加劇。目前,孤獨癥藥物治療無顯著的臨床效果,臨床治療方案多以心理療法、應用行為分析療法、結構化教育等為主,在治療孤獨癥方面,行為療法是醫治的首選方法,但行為療法單獨應用效果不佳,臨床還需要配合其他治療方案以提高患兒的整體療效[3]。隨著中醫技術的不斷精進,針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在孤獨癥患兒的治療中發揮明顯療效,針對人的頭部穴位進行針刺,則能達到調氣血和通精氣效果,還能促進舌體功能的恢復,提高人的語言功能[4]。在應用頭針時,選擇額與顳葉,選擇四神針等進針,有助于改善大腦皮層的缺血問題,提高患兒語言功能[5]。但行為療法與頭針是否能取得較好的協同效果,目前臨床缺少足夠的數據支持。本研究探討行為療法+頭針治療對孤獨癥患兒心理發育的影響及臨床效果。
選取河南省兒童醫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孤獨癥患兒135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頭針組、行為組和聯合組,每組45例。聯合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6歲、平均(4.12±0.38)歲,病程2~5年、平均(5.31±1.23)年,體重12.3~27.6 kg、平均(18.65±3.64)kg;頭針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5歲、平均(4.25±0.56)歲,病程1~4年、平均(5.52±1.35)年,體重14.5~25.6 kg、平均(18.41±3.75)kg;行為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7歲、平均(4.32±0.64)歲,病程2~4年、平均(5.61±1.41)年,體重14.7~25.9 kg、平均(18.45±3.81)kg。3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入選標準:①與孤獨癥診斷標準相符[6];②具有卡片、物體認知能力;③配合治療者;④臨床資料完整;⑤患兒及家屬自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排除標準:①兒童精神分裂癥;②埃斯博格綜合征;③嬰兒癡呆;④肝腎等嚴重器官病變;⑤肺部疾病;⑥出血傾向;⑦凝血功能;⑧免疫系統疾病。
1)行為組予以行為療法,具體措施如下:治療師對患兒進行一對一強化訓練,同時給予其結構化教學,其中訓練干預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聽覺統合訓練及語言訓練,在此過程中,治療師盡可能幫助患兒消除異常行為、感覺等,協助建立簡單、正確的生活技能,不斷引導患兒進行鍛煉,實施健康教育,逐漸改善其社交、語言溝通能力,注意引導患兒培養更有益的興趣愛好,可以引導患兒的漫畫書、插畫等,盡可能幫助其開闊思維;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的引導下,若患兒產生期望心理與目標時,治療師可進行鼓勵和嘉獎,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在患兒出現干預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時,治療師可給予患兒嘉獎,以增加良好行為的發生次數,加強患兒對基本技能、語言的學習。另外,對患兒與目標相近的行為進行強化,逐步引導至目標行為,治療師在此過程中需要具備足夠的信心、耐心等,切勿急于求成,每天干預1次,每次干預時間為60 min,每周干預5次,連續治療12周。
2)頭針組給予頭針治療,具體措施如下:選擇患兒語言1區、2區、3區、神庭、頭維、百會、四神聰、印堂、情感區等穴位進行針刺,應用0.30 mm×25.00 mm不銹鋼毫針,針刺法應用平補平瀉法,常規消毒以15°角捻轉進針,進針深度為2 cm,留針40~60 min,每周5次,4周1個療程,休息2周進行下一個療程,治療時間為12周。
3)聯合組應用頭針+行為療法聯合治療,頭針治療方法同頭針組,行為療法同行為組。
觀察2組患兒療效、治療前后心理發育水平和孤獨行為評分。
1)療效判定標準:癥狀消失,按照孤獨癥行為量表(ABC)評分降低在30%及以上,為顯效;癥狀有所緩解,ABC評分降低11%~29%,為有效;癥狀未有緩解,甚至加重,ABC評分降低至10%及以下,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2)心理發育水平:治療前、治療12周后應用心理教育量表(PEP-3)[6]對患兒心理發育水平進行評價,該評分表包括認知、模仿、情感等10個項目,總分0~34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兒的心理發育水平越好。
3)孤獨行為:應用孤獨癥行為量表(ABC)對患兒治療前后的孤獨行為進行評價,包括生活自理、交往和語言指標,分數越高,表示孤獨癥行為越嚴重。
聯合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行為組與頭針組(均P<0.05)。行為組與頭針組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總有效率比較 例
3組治療前PEP-3評分(包括溝通、體能和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3組溝通、體能和行為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組上述各項評分均高于行為組和頭針組,頭針組上述各項評分均高于行為組(均P<0.05)。見表2。

表2 3組PEP-3評分比較 分
3組治療前ABC評分(包括交往、語言和感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3組交往、語言和感覺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低于行為組和頭針組,頭針組低于行為組(均P<0.05)。見表3。

表3 3組ABC評分比較 分
孤獨癥與遺傳具有一定的聯系,另外大腦內部神經功能的失調或免疫系統的缺陷也會誘發孤獨癥,現有研究還未明確孤獨癥的發病機制[7]。孤獨癥患兒多沉浸在自我的世界,社交、語言、認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大部分患兒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
臨床治療孤獨癥患兒的癥狀一般選擇行為療法進行干預[8]。行為療法是一種符合個人特色的干預方法,能幫助患兒充分建立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同時借助卡片的符號或人物形象以起到刺激患兒的作用,從而提高患兒的認知功能。醫務人員借助多種方法讓患兒對一些事物產生興趣,進而幫助患兒表達出自己的喜好,能進一步加強患兒的表達能力,提高自理能力。但行為療法的單獨應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僅僅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其整體療效的提高效果不是很明顯,故臨床推薦聯合中醫針灸治療。
孤獨癥患兒一般是由腎精虧虛、肝失疏泄所致,長期以往患兒心竅不通、神失所養。頭針是中醫針灸常見類型之一,可對腦神經起到刺激作用,能夠疏通全身經絡氣血,調理臟腑功能,對細胞代償性起到提升作用[9]。本研究顯示,與行為組和頭針組相比,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提示行為療法聯合頭針協同效果明顯,2種方法配合能明顯緩解孤獨癥患兒癥狀,對患兒的孤獨行為起到明顯改善作用[9]。筆者分析其可能的機制在于頭針能安神定志,疏肝理氣的作用較強,能夠刺激患兒的語言1區和2區,對大腦運動功能起到較好的調節作用,可提高孤獨癥患兒的整體療效。
孤獨癥患兒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患兒也不愿意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這嚴重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發育。此外,孤獨癥患兒還存在情緒化問題[10],同時伴有沖動、攻擊等行為。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患兒治療后PEP-3各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聯合組治療后PEP-3各項評分均高于其他2組;3組治療后ABC各項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治療后ABC各項評分均低于其他2組。這提示行為療法+頭針治療可明顯改善孤獨癥患兒的心理發育情況和孤獨行為。筆者分析原因在于:在認知行為中,醫護人員會教會患兒正確的生活技能,讓其正視自身優點,且能積極面對疾病;在頭針治療中對患兒的相關穴位進行針刺,有助于對患兒的腦部神經進行刺激,能夠促進患兒心理發育;兩者聯合能夠積極促進心理健康發育,疾病恢復速度更快,患兒的孤獨行為均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孤獨癥患兒采用頭針+行為療法治療,患兒的癥狀明顯緩解,孤獨行為和心理發育水平明顯改善,2種方法聯合具有較強的協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