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楠
(商丘市中醫院耳鼻喉科,河南 商丘 476000)
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為32.2%,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細菌感染和阻塞性疾病等。鼻竇炎患兒常出現間歇性或經常性鼻塞、頭痛、悶脹等癥狀,影響其大腦正常供氧和睡眠質量,給其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造成阻礙[1]。因兒童鼻腔并未完全發育,手術治療兒童鼻竇炎的效果通常不理想,且術中操作及術后換藥均存在較大難度。臨床常使用鼻負壓置換治療兒童鼻竇炎,此法能有效清除鼻腔鼻竇內炎性分泌物,并在鼻腔內局部施用藥物,改善治療效果[2]。但在治療過程中患兒易出現諸多不適,配合度較低,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開展,影響治療效果。溝通技巧是指利用文字、肢體語言、言語等手段與他人交流的技巧,如運用得當可有效緩解患兒心理應激反應,消除負面心理,提高其治療配合度。多元化護理是在科學理論和診斷的指導下,根據擬定的方案進行一系列護理活動,以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幫助患兒更好地接受治療[3-4]。本研究旨在探討溝通技巧聯合多元化護理在鼻負壓置換治療的鼻竇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8—2020年商丘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門診180例接受鼻負壓置換治療的鼻竇炎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90)和常規組(n=90)。常規組:男47例,女43例;年齡2~10歲,平均(6.05±0.61)歲;病程2~17個月,平均(9.39±0.93)個月。試驗組:男45例,女45例;年齡2~10歲,平均(5.98±0.59)歲;病程2~17個月,平均(9.42±0.95)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經鼻腔檢查或鼻竇CT檢查確診為鼻竇炎;2)年齡≤12歲;3)患兒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處于急性或慢性鼻竇炎發作期者;2)鼻出血者;3)鼻部手術創傷未愈合者;4)合并內分泌系統原發性疾病者。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向患兒及家屬講解鼻竇炎相關知識,使其了解鼻負壓置換治療的目的,告知其詳細治療步驟,在治療過程中觀察記錄患兒反應,實施基礎護理。
試驗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使用溝通技巧聯合多元化護理。多元化護理內容:1)心理健康護理。進行治療前先讓患兒熟悉治療環境,減輕其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了解患兒心理狀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使用通俗語言及卡通圖片向患兒及家屬講解治療目的、操作過程、注意事項等,使其認識到鼻負壓置換治療的意義,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2)疏通鼻竇。指導年齡較大的患兒擦凈鼻涕,年齡較小的患兒則需家長輔助。對鼻腔內有膿痂的患兒,使用生理鹽水濕潤的無菌棉簽擦拭鼻腔。3)治療過程護理。①輔助患兒取仰臥垂頭體位,墊肩使頭部向后仰,維持下頜緣部與外耳道口連續與地面垂直。指導患兒家屬托住患兒頭部,必要時使用雙肘固定患兒身體,直至治療結束。②在治療階段,指導患兒連續發出“開、開、開”音,使鼻腔內壓力等于大氣壓,竇腔內形成負壓,便于鼻竇內膿液經鼻腔吸除。③治療過程中注意手法輕重有度、操作靈活,防止用力過猛誘發較大壓力,正確調整橄欖頭方位,保證其對準鼻腔外側壁,防止對鼻前庭皮膚造成創傷。采取正確的吸引方法,防止長時間治療引起鼻出血及耳痛。④治療過程中仔細觀察患兒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如患兒產生不適感,則立即停止治療,待其不良反應緩解或消失后再繼續。4)治療后干預及健康宣教。治療后輔助患兒將鼻腔內殘余藥物及分泌物清出,10 min后按醫囑進行抗感染治療。指導患兒及家屬正確清理鼻腔、使用藥物的方法,囑其按醫囑用藥、加強運動、注意保暖,同時指導患兒家屬合理安排飲食,并告知患兒禁止在污濁的環境下長時間停留。護理中使用的溝通技巧包括:1)語言溝通。首次與患兒交流時注意態度溫和、語言親切,利用患兒感興趣的話題迅速與其建立良好的關系。患兒常對治療有一定恐懼感,進行治療時應向其耐心講解,給予鼓勵,提高其配合度。如患兒哭鬧、極其不配合,則可嘗試物質獎勵方法。當患兒主動配合時,予以其充分的表揚及肯定,待治療完成后,告知患兒因其全力配合,治療才能成功。2)非語言溝通。在交流過程中使用肢體動作進行輔助,包含撫摸患兒的頭與臉、擁抱、微笑等方法,滲透積極情感,提高護理親和力,減少患兒排斥。
1)舒適度:依據患兒主觀感受及有無恐懼、哭鬧、拒絕治療等情況實施評估2組舒適度,無恐懼、哭鬧、拒絕治療等情況的為舒適,反之為不舒適。2)焦慮情緒:采用焦慮自評表(SAS)評估治療前后2組焦慮情緒,SAS包含20個方面,使用4分值評分法,分界值為50分,評分越高焦慮情緒越重。3)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評估2組睡眠質量,總計21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4)并發癥發生率:記錄對照2組嘔吐、耳痛、鼻出血發生情況。

試驗組舒適80例(88.89%),不舒適10例(11.11%);常規組舒適46(51.11%)例,不舒適44例(48.89%)。試驗組舒適度明顯高于常規組(χ2=30.582,P<0.001)。
干預后,試驗組SAS評分、PSQI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01)。見表1。

表1 2組焦慮情緒、睡眠質量比較 分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鼻竇炎屬于兒童常見疾病,兒童鼻竇發育不完全,身體抵抗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較差,與成年人相比更易罹患該病[5-6]。鼻竇炎會導致患兒額竇口通氣不暢,誘發真空性頭疼,隨著疾病進展,可能引發周圍鄰近器官出現炎性反應,如中耳炎、咽炎、支氣管炎等,嚴重者還會造成缺氧,引發記憶力降低等癥狀,危害患兒身體健康。臨床多使用鼻竇負壓置換治療兒童鼻竇炎,可有效引流鼻竇內分泌物,緩解炎癥反應,疏通鼻腔,提高組織供氧量。但患兒在治療中配合度不高,且極易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延長治療時間。因此,選取有效的護理方案對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接受鼻負壓置換治療的鼻竇炎患兒采取溝通技巧聯合多元化護理,結果顯示,試驗組舒適度明顯高于常規組,且干預后試驗組SAS評分、PSQI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說明該護理方案可減輕患者在治療中的不適感,減弱其負面心理,改善睡眠質量。分析其原因在于,護理運用溝通技巧,使用親切平易的語言與患兒交流,快速拉近與患兒距離,并使用手勢、微笑等非語言方式提高親和力,減輕患兒的排斥感。在了解患兒心理變化的基礎上,予以其適當的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引導其配合治療。多元化護理干預則通過從各個方面對患兒進行有效護理,提高護理質量,避免出現失誤或紕漏,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兒痛苦,提高整體治療舒適度[7]。本研究數據還顯示,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該護理方案重視對患兒及家屬的健康教育,通過使患兒家屬了解疾病及治療的知識,加深其對治療工作的理解,從而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對患兒進行鼓勵和引導,提高了患兒對治療的接受度和配合度,有效防止嘔吐、耳痛和鼻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溝通技巧聯合多元化護理在兒童鼻竇炎鼻負壓置換治療中應用效果佳,可提高治療舒適度,減弱患兒負面心理,改善其睡眠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