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巖,馬金玲,馬 丹,張文風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濟解毒丹(《溫熱經緯》卷五)、普濟解毒飲(《續名醫類案》卷五)、甘露消毒丸(《中藥制劑手冊》),是治療“濕溫時疫之主方”,用于濕溫時疫之邪在氣分,濕熱蘊毒而見發熱、胸痞、腹脹、口渴、肢酸倦怠,或身目發黃等病證[1]。甘露消毒丹被歷代醫家所重視,臨床應用頗多,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中也發揮重要作用[2-3]。本文就該方的方證特點及古今應用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期為中醫古方新用提供參考依據。
甘露消毒丹由清代醫學家葉天士所創立,最早記載于清代醫家魏之琇的《續名醫類案》[4],后被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收錄于《溫熱經緯》[5]。《續名醫類案·卷五·疫》[6]載 :“雍正癸丑,疫氣流行,撫吳使者,囑葉天士制方救之。葉曰 :時毒癘氣……濕邪猶在氣分,甘露消毒丹治之。”并詳細記載了方劑組成及用法,即“甘露消毒丹方:飛滑石十五兩,淡黃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蔻仁四兩,薄荷四兩,木通五兩,射干四兩,川貝母五兩”“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面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此外,在與甘露消毒丹記載密切相關的葉氏《醫效秘傳·卷一·瘟疫》《溫熱經緯》中也詳細列出甘露消毒丹的方劑組成及用法,且這三個版本流傳的甘露消毒丹在藥味數及劑量上的記錄并無差異,《溫熱經緯》版本還補充了服用次數“日二次”。根據1錢為3.73 g的換算關系[7],甘露消毒丹日用量為飛滑石4.67 g,淡黃芩3.12 g,茵陳3.43 g,藿香 1.24 g,連翹1.24 g,石菖蒲1.86 g,白蔻仁1.24 g,薄荷1.24 g,木通1.55 g,射干1.24 g,川貝母1.55 g,研末開水調下,每服11.19 g,日2次。現代臨床應用中,多入煎劑。
2.2.1 濕溫、暑溫 王孟英在《溫熱經緯·卷四·薛生白濕熱篇》中提出,“既受濕又感暑也,即是濕溫”,臨床表現為“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黃,口渴不引飲”,用“甘露消毒丹最妙”。后世醫家大多以此為據,將該方廣泛應用于濕熱證的治療。如近代的《丁甘仁醫案》[13]中有關濕溫、暑溫的治療中均應用了該方。
2.2.2 瘧 民國時期的著作《治瘧機要》[14]中關于暑濕瘧的治療提到,“瘧邪舍于肺膜……此瘧病之最淺者。若舌苔淡白,或厚膩干黃,胸脘滿悶者,濕熱尚在氣分,宜甘露消毒丹主之。”
2.2.3 黃疸 近代的《丁甘仁醫案》中記載“因喉痧之后,滋陰太早,致伏溫未發,蘊濕逗留募原,著于內而現于外,遂致遍體發黃”。此為“溫少濕多,互阻不解,纏綿之癥也。”采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3.1.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 陳靈等[15]對武漢市第三醫院2020年1月25日-3月18日所有確診為COVID-19患者的875份住院中藥飲片處方進行研究,這些患者均使用中藥湯劑治療且出院診斷為治愈或好轉,研究發現,甘露消毒丹加減是該院治療COVID-19 的核心方劑之一,為甘露消毒丹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提供了臨床依據。王冰等[16]于2020年1月治療1例COVID-19(重型)患者,中醫診斷為濕毒疫-濕熱蘊毒證,治用甘露消毒丹加減,用藥11天后SARS-COV-2核酸檢測陰性,無發熱,癥狀緩解而出院。
3.1.2 手足口病 馬書鴿等[17]對60例濕熱蘊毒型手足口病患兒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結果顯示,該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同時縮短體溫恢復時間,改善口腔皰疹愈合,促進手足皮疹消退,改善腸道病毒情況。陶洪等[18]治療1例手足口病患兒,經服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方8劑后而愈。
3.1.3 流行性腮腺炎 李文泰[19]采用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加中藥甘露消毒丹治療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并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結果顯示,加入甘露消毒丹的患者組臨床有效率為 100%,同時退燒、腫脹及疼痛消失,尿淀粉酶恢復時間明顯縮短,未出現不良反應。
3.1.4 登革熱 朱燈[20]采用常規治療加甘露消毒丹治療登革熱濕熱蘊結證患者,結果顯示,該組的治療效果為90%,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組,且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其白細胞、淋巴細胞指標。
3.2.1 慢性萎縮性胃炎 陳剛[21]在標準三聯療法基礎上加甘露消毒丹方,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慢性萎縮性胃炎60例,結果顯示,治療后其臨床總有效率為96.7%,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93.3%,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在當前我國公共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受到傳統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的影響,導致內部人力資源管理存在很多的問題,管理權限不明確、管理機制僵化、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等,直接影響了企業工作的正常經營與發展。因此,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需要結合實際存在的問題,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采用現代化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因此,本文主要針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進行分析與論述。
3.2.2 脂肪肝 郭小舟等[22]認為,脂肪肝的病機多以濕熱蘊盛為主,治療時要清利濕熱健脾,立法以祛濕、清熱、解毒為主,方用甘露消毒丹,達到濕化熱清,肝氣自疏而脂肪肝可愈的效果。
3.2.3 膽汁反流性胃炎 張立強[23]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10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結果顯示,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西藥治療組。
3.3.1 大葉性肺炎 楊正仁[24]采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治療1例大葉性肺炎患者,臨床表現為胸痛脹滿、氣短、輕微咳嗽,咯痰量少,舌質淡、苔水滑、表面顏色灰黑,左側脈沉而濡數,口干不欲飲,大便稀溏,經口服中藥24天后,胸痛、胸悶、氣短、咳嗽消失。
3.3.2 咳嗽 沈其霖[25]認為,濕熱邪氣蘊蒸,既可留戀三焦氣分,又可熏蒸肺系變生乳蛾、喉痹、咳嗽等癥,臨床治療應清熱利濕解毒,運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文中報道1例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療反復咳嗽4月余患者的案例,患者表現為反復持續性咳嗽,咳聲重濁,痰黃而黏,伴有持續性低熱,午后為甚,胸悶體倦,頭身困重,納食少,小便稍黃,大便黏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經6劑湯劑治療后,主癥消失。
3.4.1 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 杜洪喆等[26]對 40 例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采用甘露消毒丹聯合西藥基礎治療,結果顯示,該組患者在痊愈率及精神狀態均優于西藥基礎治療組,同時在完全熱退時間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也有明顯優勢。
3.4.2 兒童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靳松麗等[27]將108例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方進行輔助治療,并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方治療組的治愈率為48.15%,總有效率為98.15%,明顯優于西醫常規治療組,且在退熱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扁桃體縮小時間、充血緩解時間方面均有明顯優勢。
3.4.3 小兒流行性感冒 麥月嫦等[28]對50例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加甘露消毒丹,治療小兒流行性感冒濕熱并重證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該組患者在治療12小時、24小時、48小時后的體溫低于西醫常規治療組,同時在緩解高熱、咳嗽、鼻塞流涕、腹痛等癥狀的時間上也有優勢。
3.5.1 口腔疾病 成肇仁[29]認為,口腔潰瘍多與濕熱相關,在臨證辨治中,針對陰虛濕熱之證的患者多用甘露消毒丹或甘露飲加減,對1例口腔潰瘍反復發作2年的患者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21天后,自述口腔潰瘍痊愈。
3.5.2 眼部疾病 趙越娟[30]采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眼科疾病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等,療效較好。
3.5.3 鼻部疾病 蔡楚君[31]運用甘露消毒丹治療脾胃濕熱型慢性鼻-鼻竇炎,并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其總有效率為85.71%,并且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無明顯不良反應,表明其臨床療效確切。
此外,甘露消毒丹還用于外感發熱[32]、重型肝炎[33]、白塞氏綜合征[34]、亞甲炎[35]、風濕病[36]等疾病治療。
從以上古今文獻可以獲知,甘露消毒丹臨床應用十分廣泛,涉及內外兒科及雜病,已大大超出原始方證范圍,但其核心病機還是以濕、熱、毒壅滯為主。甘露消毒丹圍繞病機,治以芳香利濕化濁、清熱解毒、輕清宣透,同時還體現了開上、暢中、滲下的治療原則。
甘露消毒丹以用量大的滑石、茵陳、黃芩為君藥,燥濕利濕、清熱解毒,正合濕熱毒壅滯之病機;以白豆蔻、藿香、石菖蒲為臣以芳香行氣化濕,以射干、貝母、薄荷、木通、連翹為佐使藥,清熱利濕,解毒利咽。諸藥合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使濕熱毒之邪俱除。此外,方中藿香芳香化濁,宣透上焦之濕;白蔻仁、石菖蒲宣化中焦之濕;茵陳、滑石、木通滲利下焦之濕,從而三焦分消以治濕。另用薄荷、連翹、射干、黃芩、川貝母清熱解毒、清利咽喉、清熱化痰以治熱,達到上解、中化、下利之功,用于濕熱毒彌漫三焦的治療[37]。
該方制方特點體現在集化濕、清熱、解毒于一體,可用于濕熱毒壅滯者。王孟英在甘露消毒丹的按語中指出“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可知濕重熱輕、濕熱并重、以及熱重濕輕等氣分濕熱證皆可用之,故該方可用于臨床上諸多濕熱為患的病證治療。該方還體現了三焦分治原則,能開肺氣宣達于上,芳香化濁于中,清熱利濕于下,有三焦同治之妙,故該方可用于濕熱犯于上、中、下三焦而出現的“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等病證。此外,方中薄荷、連翹、射干、川貝母還可利咽化痰、開結解毒,故本方在濕熱邪毒蘊結咽喉、肺絡所致的乳蛾、咳喘等病證的治療方面療效顯著。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濕熱證成為當今臨床疾病中最常見的證型之一,且濕熱為患,相互夾雜、彌漫纏綿,可見于許多疾病的衍變階段中。圍繞“濕熱毒壅滯”為核心病機而立法處方的甘露消毒丹被廣泛應用于各科疾病,且治療效果顯著。在對甘露消毒丹醫案統計中發現[38],其用于治療傳染性疾病仍居于首位,特別是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充分彰顯了該方在治療濕溫時疫方面的專長和特色。本文通過對甘露消毒丹方證特點及古今應用的梳理,以期為其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